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宏道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宏道鎮隸屬於山西省忻州市定襄縣,地處定襄縣東北部,忻定盆地東北緣,滹沱河中段北岸,東、南與河邊鎮、神山鄉隔河相望,西與季莊鄉毗連,北與原平市南白鄉東社鎮接壤,東北與五台縣東冶鎮、建安鄉相鄰,距定襄縣區約40千米, 區域總面積59.66平方千米。

1949年,宏道鎮境域屬定襄縣第六區;1984年8月,由宏道公社改為宏道鎮。 截至2018年末,宏道鎮戶籍人口為27128人。 截至2020年6月,宏道鎮下轄18個行政村, 鎮人民政府駐西街村。

2018年,宏道鎮有工業企業18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9個。[1]

簡介

宏道機場

五台山機場位於山西省忻州市定襄縣宏道鎮無畏莊村,南臨海河支流滹沱河,北依五台山支脈漆郎山,是由山西省軍用機場擴建成的軍民合用機場。

五台山機場將與空軍某機場實行軍民合用並進行擴建,飛行區按4C標準設計,建成後的航站區年旅客吞吐量為35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570噸,預計投資為近5億元人民幣。

五台山機場位於寬闊的忻定盆地滹沱河岸邊,連接正在建設的橫貫東西,直通河北、內 蒙古、陝西的高速公路,並與太原到大同的高速公路相銜接。不但會拉動地方經濟的發展,拉近與祖國各地的距離,加快我省旅遊業龍頭五台山走向世界的進程,而且優化了這一區域的運力結構,激活了周邊的雁門關、蘆芽山風景區。五台山機場建設指揮部總指揮史虎生告訴記者:有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和上級部門的支持與重視,有一線工作者不畏艱辛,攻堅克難的實幹精神,我們將加速度、大力度,克服一切困難,早日將智慧、吉祥的五台山銀鷹飛上藍天。

五台山機場為軍民合用的國內支線機場,開闢五台山飛往北京、上海、昆明、三亞、廣州、成都、長沙、烏魯木齊8條航線,設計目標年為2020年,旅客吞吐量為35萬人次,貨郵吞吐量為1570噸,飛機起降量4550架次,最遠航線(三亞)航程2463公里,飛行時間202分鐘,機場建設工期為二年。

開工奠基

2010年6月9日上午,位於定襄縣宏道鎮的空軍定襄機場,盛裝溢喜氣,鼓樂聲震天,佳賓如雲集,軍民齊歡騰。備受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及省委、省政府重視、關懷和支持的五台山飛機場建設在這裡隆重舉行推進會。[2]

地理位置

宏道鎮位於忻定盆地東北邊緣,定襄、五台及原平市的金三角地帶。朔黃鐵路、三瑤線、劉宏線、忻宏線、向宏線等鐵路公路在宏道鎮交匯輻射。宏道之名舊時寫作"橫道",傳說"村前有橫亘定襄、五台之大道而得名"。清光緒丙子年舉人郭嵐取其諧音改寫為"宏道",此後一直沿用至今。宏道鎮距定襄縣城16公里,距忻州市區35公里,距山西省省會太原市區110公里。宏道鎮東距大運高速宏道出入口25公里,南距忻阜高速蔣村出入口9公里,距蔣村火車站9公里。距五台山軍民合用機場(定襄機場)3公里。

建設情況

基層組織

宏道鎮黨委下設23個支部,其中農村支部l8個,黨員628名。2009年我鎮黨建工作以人才培訓、黨員發展、村級陣地建設、現代遠程教育以及"三級連創"活動為重點,堅持黨建工作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做到了"三個到位":一是工作部署到位。制定了黨建工作制度,明確了黨建工作的職責任務並經常組織檢查。二是工作措施到位。建立了黨建工作聯繫點,鎮領導幹部堅持每月深入到黨建責任點1至2次,解決實際問題。每年開展"紅旗支部"和優秀黨支部書記的評選活動,推動了各項工作的開展。三是考核獎懲到位。將黨建工作納入目標管理工作中,鎮黨委與黨支部、包村幹部逐一簽訂黨建工作目標管理責任狀,並將支部班子年終述職述廉情況、解決實際問題情況納入年底考核範疇,獎優罰劣,推動落實。同時,鎮黨委還從5個方面夯實工作基礎:(1)以集中換屆為契機,配強村支部班子。(2)全面推進陣地達標建設,辛安、東街2個新建黨支部活動場所已全部完工,總投資70餘萬元,預計明年年底實現村村有適用辦公活動場所。(3)實現黨員檔案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年底建成黨員電子檔案庫,進行動態管理。(4)積極推動遠程教育站點建設,使黨員教育經常化、規範化,已完成l 6個網點建設。(5),把好入口關,在有文化、有素質、致富能力強的青年中培養黨的後備力量。[3]

經濟和社會發展

鄉鎮企業方面,我鎮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項目建設取得了較大突破。投資1600萬元的金石鍛造有限公司和分別投資1000萬元的遠洋法蘭有限公司、榮順法蘭有限公司相繼建成投產;特色企業晟龍木雕藝術有限公司發展勢頭強勁,產品供不應求,年生產加工木雕產品2萬件,特別是"四大名樓"、"應縣木塔",工藝精湛、製作考究、享譽全國。"應縣木塔"大型模型,被山西省政府作為香港回歸的賀禮贈送,榮登國慶六十周年"魅力山西"彩車,在天安門廣場亮相,同時還被人民大會堂、中國科技館等重要場所陳列收藏。截至2009年10月,全鎮鄉鎮企業銷售收入達到28800萬元,同比增長9%,農業大鎮正在向經濟強鎮努力邁進。

商業貿易比較發達是該鎮的一大特色,僅鎮區就有商業門店400餘個,涉及機械、汽摩、家電、服裝、日雜、餐飲等十幾大類數百個品種,商業惠及周邊季莊、東冶、東社、南白等9個鄉鎮15萬餘人,2009年預計可實現收入8000萬元。

宏道鎮文化底蘊深厚,人才輩出,素有"山西文風數二定,定襄尤數宏道鎮"之說。近幾年在鎮黨委、政府的扶持和推動下,全鎮各界齊心協力打造文化名鎮,恢復了沉寂多年的民間刊物《宏道詩畫》,為群眾增添了一道亮麗的精神文化大餐,傳統的頭盔、戲服製作、木雕、石雕、八音會、麵塑、剪紙等民間工藝文化異彩紛呈,煥發出勃勃生機,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宏道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傳承,多次接受國家、省、市領導的觀摩考察,受到廣泛讚譽。

晉東北的宏道鎮所產黃酒,口感綿甜醇香,風味別具一格,更是北方酒文化中的奇葩。

素有三晉文化名鎮之稱的宏道鎮,位於忻定盆地東部,當地富產優質黍米,並蘊含天然礦泉水,有着釀造黃酒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其黃酒釀造歷史悠久,遠古就有加工、引用黃酒的記載,直至民國時期,本地區的農家均自釀黃酒、自品其美、自享其樂。

我們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忍痛堅決關停了高能耗、高污染的宏道鎮水泥廠,連續多年無重特大事故發生。特別是積極化解矛盾,服務群眾,妥善處理各類信訪事件,連續三年無赴省、進京非正常上訪登記。全鎮社會安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進入了良好的發展機遇期。

新農村建設

全鎮先後有l0個村被確定為新農村建設的重點村和推進村。新修通村公路l2公里,硬化村中路48公里,亮化街道5 0餘條,新建高標準文化廣場5個,文化大院2座,衛生所5個,完成學校危房改造工程7項,建築面積4500平方米,總投資近600萬元。全鎮18個村實現了集中供水,解決了9000餘人的飲水安全問題。

農村文化設施逐漸配套。以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廣場、文化大院為主陣地,配置了電腦室、圖書室、棋牌室、籃球場、單雙槓、乒乓球桌等文化和體育健身設施。投資近200萬元進行了農民健身工程建設,完成場地硬化18個,共12000平方米,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宏道鎮政法安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和諧、人民安居樂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鎮黨委、政府有決心、有信心,也有能力把宏道鎮建設的更加美好,實現全鎮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4]

文化教育

"山西文風數二定,定襄又數宏道鎮",這句自古以來的民間俗語的傳唱久久不絕於耳。宏道鎮區內共有公辦7所學校。小學有:東街小學、西街小學、南街小學、北街小學、南門外小學。初中有:宏道鎮初級中學校,其前身是辛亥革命先驅續西峰先生於1906年創辦的川路學堂。高中有:宏道中學。另外有很多的民辦幼兒園,以及正在籌辦的宏道鎮中心幼兒園。除此之外,還有舞蹈學校、音樂類培訓學校等。

宏道鎮最著名的當屬八音會。一串激越的嗩吶聲順着土築的廟牆飄出來,這是流行於晉北一帶的八音會的古老格調。在喜慶的節日裡,旋律昂揚而歡快,音色綺麗而恣肆。這是有名的"大得勝"套曲,帶有濃重的宮廷韻味。相傳,明朝萬曆年間,北社東村出了一個官拜都察右副都御使的高官,姓李名楠。不僅李楠如此了得,他的兒子更勝一籌,被當朝天子明神宗朱翊鈞欽點為郡馬。郡馬爺在省親故里的時候曾帶回一支御用的鼓樂班,嗩吶、海笛、笙、鼓、鑼、鑔、梆子等八種樂器組合的樂班,吹奏出來的旋律統稱為八音會。朝有雅樂,午有宴樂,晚有清樂,這就是鼓樂班的工作流程。在農家清淡的歲月里,居然能聆聽到來自紫禁城的皇家音樂,對任意一個北社東村的村民來講都是一種額外的奢侈。不知為

什麼,郡馬爺在重返京城的時候並沒有帶走這支樂班,而是讓它紮根在了洪福寺旁的郡馬故里。古老的宮廷音樂綿延到今天,已成為晉北民間婚喪嫁娶等隆重場合所必備的一道程序。當然,歡慶的旋律並不局限於"大得勝"或"過街"、"繞天飛"等曲目,而送葬和悼唁時的曲子卻大多固定為"哭皇天"、"西方贊"等幾支節奏緩慢,音色悲愴,音階起伏跌宕的旋律中,而"西方贊"、"箴言"、"柳葉青"等幾組曲牌,均出自五台山的廟堂音樂。誰能否認這些莊重的音律曾經伴隨着洪福寺的暮鼓晨鐘舒緩地流淌在昨日的大雄寶殿的神龕上,瓦當上,甚至每一塊附滿青苔的方磚上呢?所幸,洪福寺總能在這種祥和典雅抑或歡快熾烈的氛圍里體味到那段流逝已久的風華。

宏道鎮的史家樂班,據說是那支御用鼓樂班的後裔。依然健在的史全全老人在講述一些舊有的家規家訓時說,他們史家鼓班世代相傳稱呼北社東村李家為"東家",而他們所吹奏的曲調里的確存在着佛教音樂的清晰脈絡。

宏道人喜歡舞文弄墨,自古以來文人輩出,著書立說、講學教授者甚眾,舉人進士、志士仁人,詩文璀璨,辭采縱橫。古有李徽、李楠等達官顯貴,近有西峰、範亭等熱血將領,均才思敏捷,素有文名,70年代宏道的詩歌創作風起雲湧,街頭板報《宏道詩畫》馳名遠近,曾成為全國農村文化的典型。新世紀以來,雖不乏騷人墨客交相輝映,但文化名鎮以文化立鎮文化創新文化狂歡的圖景仍然任重道遠,宏道文聯的成立預示着宏道的文化事業將會進一步繁榮昌盛我們堅信,在宏道新一屆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宏道將沿着建設"農業大鎮、工業新鎮、商貿重鎮、文化名鎮"的思路順利前行,宏道人的明天,一定會更加幸福美好。

摺疊編輯本段轉型發展 山西忻州市定襄縣宏道鎮大力實施項目建設,努力推進農業高效化、工業新型化、鎮域城鎮化、產業多元化,步入轉型跨越發展快車道。

"十二五"期間,宏道鎮將以建設"四區兩街"為主抓手,分別投資1000萬元和500萬元建設幸福小區和北門外大街,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提升城鎮化水平。農業方面,該鎮將抓住設施農業這一重點,建設3000畝梨果改良基地、5000畝瓜菜種植基地和3000畝小雜糧種植基地等三個特色種植基地,促進農民增收增效。同時,該鎮將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做大做強優勢產業,打造馬城工業園區和文化產業園區2個產業園區,增強鎮域經濟實力。改善民生方面,主要抓好五台山機場建設、宏道鎮中心幼兒園建設和總長11公里的三瑤線建設等三項重點工作,切實改善民生。[5]

旅遊資源=

洪福寺

洪福寺位於山西省定襄縣城東北23公里之宏道鎮北社東。原為一座寺院,現存坐北朝南正殿五間、東配殿五間、西配殿拆剩兩間,南面山門一座和四周圍牆。 2000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留念湖

留念湖位於宏道鎮東南方向留念村內,這裡風景如畫,景色迷人,楊柳依依,湖水蕩漾,是人們休閒垂釣的好去處。

漆郎山

漆郎山在定襄又稱柏樹嶺,寓意其特徵;在原平的南白等地又叫做南山,點明其方位。南山只對於北坡的居民而言,柏樹也只能讓山南的農民去探詢陳腐時光背後的蔭蓊,好在它們共同擁有一個名字,那就是被司馬遷尊崇為四大刺客之一的豫讓先生的雅號。[6]

歷史沿革

春秋後期(公元前541年後)屬晉,戰國時屬趙。春時,屬太宗郡。西漢時,為陽曲縣,屬太原郡。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年(215年),移陽曲於太原界,在陽曲故城置定襄縣屬新興郡(治段九在原,即今忻州市)。西晉時,在定襄境西北置晉昌縣同屬新興郡。惠帝元康年間(291--299年),政新興郡為晉昌郡,定襄縣與晉昌縣同屬晉昌郡。不久,晉昌郡復名新興郡。北魏太武帝始光三年(426年),蒲子縣(原地在今陵縣)僑置定襄境北。太原真君七年(446年),並晉昌入定襄縣。教莊帝永安二年(529年),定襄縣屬永安郡(郡活在定襄縣城)。北齊武成帝時(562--564年),移平寇縣(原地在今忻州市東10里)干定襄境內東南,後廢定襄縣和蒲子縣。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年),移交寇縣於崞縣,如此併入秀容縣(今忻府區)屬樓煩郡(治所靜樂,即今靜樂縣)。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此地為劉武周所轄。四年,唐復置定襄縣,屬忻州。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忻州為定襄縣郡(治所秀容),定襄仍屬之。肅宗乾元年(758年),改定襄郡為忻州,定襄縣復屬忻州。五代因之。北宗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並定襄入秀容縣。哲宗元元年(1086年),復置安襄縣,屬忻州。金、元、明、清、定襄縣均屬忻州。

1914年(民國3年)5月定襄縣劃歸雁門道。1938年1月,劃入晉察冀邊區晉東北區。1942年12月,屬晉察冀邊區第一專區。1944年9月,屬晉察冀邊區冀晉區第二專區;同年10月,與忻縣東部合為忻定縣。1945年11月,分置定襄縣。1947年11月,屬晉察冀邊區北嶽區第二專區。1948年8月,劃歸晉中區第一專區。1949年3月,屬太原市忻縣專區;8月,劃歸山西省忻縣專區。

1958年12月,與忻縣合併為忻定縣,屬金杯專區。1961年8月復置定襄縣,屬忻縣專區(忻縣地區)。1983年8月,忻縣地區改稱忻州地區,定襄縣仍屬之。2000年忻州地區改為忻州市,定襄縣仍屬之。

隋初,屬銅川縣。唐時為清涼府,屬五台縣。宋時為崇仁寨,屬崞縣。清光緒8年時,為同川鄉崇仁都,屬崞縣。又築宏道堡(宏道)、崇仁堡(北社)。

民國時期,為崞縣二區,駐宏道鎮。

1937年12月,為東崞縣二區,駐宏道鎮。

1943年11月,為崞代縣二區,駐宏道鎮。

1946年2月,為東崞縣二區,駐宏道鎮。

1946年7月,為崞縣二區,駐宏道鎮。

以1946年10月為界,之前宏道鎮一直與同川其餘村莊同屬一個行政區域。

1946年10月,宏道鎮及西社、北社東、北社西、南社、平東社、賈莊、辛安等七個村由崞縣劃歸定襄縣。定襄縣增設第六區,轄宏道等村。

1950年3月,宏道、西社、北社東、北社西、南社、平東社、賈莊等七個村仍劃歸崞縣。崞縣增設九區,駐宏道鎮。

1954年8月,宏道、西社、北社東、北社西、南社、平東社、賈莊等七個村又劃入定襄縣。定襄縣增設西社鄉、北社鄉、宏道鄉。

1956年4月,定襄縣設置宏道鎮,撤銷西社鄉、北社鄉、宏道鄉。

1958年9月,定襄縣成立東風人民公社(季莊)。

1958年12月,定襄縣與忻縣合併為忻定縣,東風公社分為東風人民公社(宏道)和高峰人民公社(受祿)。

1961年8月忻縣、定襄縣分置後,宏道屬定襄縣。宏道公社轄宏道東街、宏道西街、宏道南街、宏道北街、宏道閣街、宏道南門外、西社、南社、平東社、北社東、北社西、留念、大營、馬城、嘴子、辛安、無畏莊、賈莊等18個大隊。

1984年8月,定襄縣宏道公社改為宏道鎮,下屬18個大隊改為18個村民委員會。

大同銀行始末

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後,各省紛紛響應。10月29日,太原起義成功。當天,閻錫山在省咨議局會議上當上了山西省都督。三四天後,閻錫山請從山西大學堂輟學歸家密謀反清起義的續西峰到太原,商議山西革命繼續發展之事,決定成立晉北地方武裝忻代寧公團,續西峰任團長。

11月上旬,續西峰由太原回到崞縣西社村(即今定襄縣宏道鎮西社村),迅速與忻州、代州、寧武府各縣的同盟會員聯繫,在幾天內就成立起了由3000健兒組成的忻代寧公團。忻代寧公團的領導人員還有:副團長康佩珩(未到任,在五台縣活動),統領弓富魁,參謀長趙三成,糧台督辦趙丕廉,文牘續式甫,右翼游擊隊隊長賀炳煌、副隊長任涌,左翼游擊隊隊長史宗法、副隊長趙承綬,總部衛隊長續範亭、副隊長續庭梅,忻縣分團團長王建屏,定襄分團團長賀炳煌,靜樂分團團長武澤霖,崞縣分團團長邢斌丞,五台分團團長康佩珩,繁峙分團團長任涌,寧武分團團長丁致中。

忻代寧公團成立後,閻錫山並不發給軍餉,公團的一切費用完全自籌。為此,續西峰在宏道鎮成立了銀行,稱"大漢銀行 ",自兼行長,趙丕廉任督辦,委續自保(同盟會員)任幫辦兼籌餉員,續成文(同盟會員)任籌餉員,續明甫(同盟會員)任會計。大漢銀行下設捐款委員會、驗契委員會。捐款委員會負責辦理勸捐,接受富戶的自願捐款,當時宏道地區很多開明富戶都捐了款,有捐三五百兩銀子的,也有捐千兒八百兩的,平東社村李謙益堂就捐了3000兩。驗契委員會負責辦理驗契籌款。為了能夠籌集到較多的款項,用以保證忻代寧公團的需要,續西峰又設立了大漢銀行在忻州城、崞縣城、原平鎮、定襄城、五台城等地的分行,所籌款項全部用於公團軍餉和軍用開支。同時,設立了糧店、布點、鞋店等,保證了公團的後勤供應。

11月28日,忻代寧公團從原平鎮誓師北伐,大漢銀行各機構人員大部分在趙丕廉的帶領下隨部隊奔行往大同,少數人由續自保帶領留守宏道鎮。12月5日,忻代寧公團到達大同。第二天,大漢銀行在趙丕廉的主持下在大同城內辦公。為了搞好前線籌資事項,銀行吸收白英、續滿(續西峰族叔,大同永裕慶錢鋪的掌柜)等當地士紳和富商加入。不幾天,大漢銀行在大同籌到3萬多兩銀子,於是發行了紙鈔,面額有伍元、叄元、貳元、壹元、伍角、叄角、貳角等數種,在市面上流通。在堅守大同40天中,公團發給官兵每人1件皮襖,每人每天40個銅元,確保了官兵抗禦清軍期間的部隊後勤供應和市場經濟秩序的穩定。

1912年1月17日,忻代寧公團完成了堅守大同、牽制清軍的戰略任務後撤出大同,仍回到忻代寧防地,團部設在西社村。大漢銀行也隨部隊撤回宏道鎮。這時,中華民國已經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續西峰將大漢銀行改名為"大同銀行",意在遵行五族共和、實現世界大同;同時,各分行也隨之更名。於是,又發行了大同銀行紙鈔伍元、叄元、貳元、壹元、伍角、叄角、貳角,在市面流通。

續西峰率忻代寧公團回到西社後,隨即帶領軍民開挖廣濟渠;同時還設立平民工廠、開礦、煉鐵、在滹沱河畔植樹造林。為了給開渠和興辦實業籌集經費,大同銀行又成立了利導公司、天眷公司、天慶店、天順公、萬盛得、集成店等商號。廣濟渠修成後,沿河3縣(忻縣、定襄、崞縣)28村6萬畝耕地得到灌溉,畝產由原來的八九十斤增加到300斤;至今,定襄縣40多個村莊的11萬畝耕地受益無窮。

1914年夏,閻錫山投靠袁世凱,緝捕續西峰和忻代寧公團諸將領,續西峰、賀炳煌、續範亭、續式甫、邢斌丞、續明甫等都逃離山西(後均匯聚陝西華山下,參加了共議反閻討袁方略的華山聚義),大同銀行至此結束。

大漢/大同銀行存世雖然僅僅2年多,但它為推翻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奠定定襄縣產糧大縣基礎,做出了巨大貢獻,應當載於史冊。

=風俗廟會

2009年宏道鎮五月十三古會會場及跤場農曆五月十三是宏道的古廟會,俗稱"老爺磨刀會",為祭祀武聖關羽而得名,幾乎在每年古會期間都舉行摔跤撓羊大賽,各地跤手雲集,觀者如潮,大賽通宵達旦,高潮迭起,可謂宏道人和摔跤愛好者的一件盛事。忻州是全國著名的跤鄉,宏道的摔跤活動也基礎廣泛。人才輩出,留念朱富山、東街薄建偉、西社續俊根、西街楊漢雲等,均在全國乃至世界級比賽中獲得好成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