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谷海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宗谷海峽--又稱拉彼魯茲海峽,位於日本北海道和俄國庫頁島之間,扼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的要衝,是日本海通向太平洋的北方出口,也是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出入太平洋的重要通道,是第一島鏈上最北的海峽,是國際水道。
海峽南北最窄處寬約42千米(近23海里),水深30-60米,最深處118米。海峽是日俄兩國交通運輸的最短航道。
航權:日本領海法規定該海峽等五條水道(宗谷海峽、津輕海峽、大隅海峽及對馬海峽東西水道)為特定海域,領海寬3海里,中部為專屬經濟區、為國際航道,各國的船隻都可以無害通行。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 宗谷海峽 | 外文名稱 | Soya-Kaikyo | 地理位置 | 東經142度零分,北緯45度45分 | 別稱 | 俄羅斯稱拉彼魯茲海峽 |
公海部分 | 6千米左右 | 海流 | 2股 | 氣候 | 溫帶海洋氣候 | 特徵 | 第一島鏈上最北的海峽 |
長度寬度 | 長101千米,寬42千米(近23海里 | 平均水深 | 30-60米 | 最大水深 | 118米 |
簡要介紹
宗谷海峽(Soya-Kaikyo),是俄羅斯與日本之間的國際水道。俄羅斯薩哈林島 (庫頁島)南端與日本北海道島西北端之間,扼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的要衝,是日本通向太平洋的北方出口,也是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出入太平洋的重要通道,是第一島鏈上最北的海峽。
因法國航海家拉彼魯茲曾於18世紀80年代航行到此而得名。日本稱宗谷海峽,"宗谷"系日本阿伊努語,意為有岩石的鎮。海峽是第四紀初由島架沉降而成。長101千米,最窄處(薩哈林島南端克里利昂角到北海道最北端宗谷岬)43千米,水深30-60米,最深處118米。
拉彼魯茲海峽有2股海流,一是來自日本海的對馬暖流分支從海峽南岸流出;一是從鄂霍次克海南下的寒流沿海峽北岸流入日本海。
航權問題
航權:日本實行兩種領海制度(一般為12海里),日本領海法規定該海峽等五條水道(宗谷海峽、津輕海峽、大隅海峽及對馬海峽東西水道)為特定海域,領海寬3海里,中部為專屬經濟區、為國際航道,各國的船隻都可以無害通行。
原因:日本政府為了美軍行動方便(但不能單獨規定是方便美軍的)。日本政府是在規避"無核三原則(不製造、不擁有、不運進核武器)這個關於核武器的基本政策,而美軍是有核武器的。
如果沒有領海寬度為3海里的特殊規定,母港位於橫須賀的美軍第七艦隊進出東中國海需要向南繞行到沖繩島西南,而且無法進入日本海。
中國海軍活動
2013年7月5日至12日,由中國7艘主力戰艦組成的海軍編隊與俄羅斯艦隊在日本海進行了兩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海上聯合軍演。
軍演結束後,隸屬北海艦隊的5艘戰艦並未直接回國休整,而是與俄羅斯艦隊前後穿越日本北海道與俄羅斯薩哈林島之間的宗谷海峽,進入北太平洋繼續進行遠航訓練。
日本防衛省發布消息說,中國5艘戰艦首次通過了宗谷海峽,從日本海駛向鄂霍次克海。2013年7月13日中午,16艘俄羅斯海軍艦艇也通過該地。
日本NHK電視台報道,這是中國海軍艦艇首次通過宗谷海峽,日本對中國海軍活動範圍的擴大持警惕態度,日本防衛省正在分析中國此動向的意圖。
北京有關軍事學者指出,日本之所以對中國艦隊首次出現在日本北部海域高度警惕,主要是因為日本最重要的工業和經濟區都集中在靠近北太平洋一側,這裡可謂是日本經濟的"命脈"。
同時,這一地區也是美日防範最嚴密的區域,日本空中自衛隊最好的裝備都部署在北部一線。美日在日本北部設下重兵,主要是為了防範俄羅斯。如今中國艦隊也出現在這一區域,日本自然十分緊張。
該學者認為,對於中國來說,截止到2013年7月,中日釣魚島爭端沒有結束的任何跡象,美日兩國也頻頻加強針對中國的聯合軍演,中國必須有所反制。[1]
這次中俄舉行大規模、多課目和長時間的聯合海上軍演,不僅讓海戰經驗欠缺的中國海軍學到許多東西,也讓中國艦隊穿越對馬海峽進入日本海,然後通過宗谷海峽進入北太平洋,多出了一條突破美日第一島鏈進入太平洋的通道。[2]
自然條件
海峽中的寒、暖流使海峽中北部海水的溫度和鹽度低於南部。6月份北部水溫為5.5℃,鹽度為32.5;南部水溫為10~11℃,鹽度為34.1。8月份北部水溫為5~8℃,南部為15~20℃。
最冷月平均水溫北部克里利昂角為-1.7℃,南側宗谷岬為2.1℃。海峽冬季多流冰,冬春多大風,夏季有濃霧,航行條件較差,但海峽西宗谷灣內的稚內為不凍港。北部的科爾薩科夫是俄羅斯遠東良港之一。
海峽是日俄兩國交通運輸的最短航道。海峽附近主要水產有鯡魚、海帶等。
地質構造
海峽是在第四紀初由島架沉降而成。海峽北岸地勢陡峻,阿尼瓦灣北岸的科爾薩科夫是俄羅斯極為重要的海空軍基地;南岸地勢低平,岸線平直,宗谷灣的稚內港是不凍良港,可停泊巨型輪船和艦艇。
視頻---中國軍艦首次通過日本北部宗谷海峽
參考來源
- ↑ 中日釣魚島爭端, 農業資訊,2019-08-24
- ↑ 美日第一島鏈進入太平洋的通道,新浪網,2013年0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