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廳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官廳鎮地處紅河中游北岸,建水縣西南部,距建水縣城45公里,東接陳官鎮、坡頭鄉,是全縣的高寒山區鄉鎮之一。[1]
中文名稱: 官廳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雲南建水縣
電話區號: 0873
郵政區碼: 654313
地理位置: 建水縣西南部
面 積: 381.65平方千米
人 口: 36877人(2017年)
火車站: 建水站
車牌代碼: 雲G
城鎮介紹
地域在東經102°37′00″—102°52′00″,北緯23°16′45″—23°30′10″之間,全鎮總面積381.65平方千米。轄官廳、板井、謝租、車家、龍潭、烏梅、牛滾塘、蒼台、團腦、磨依蚌、磨玉、乍拉12個村民委員會,98個自然村,122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所設在官廳村民委員會。2003年末,全鎮常住人口36877人(2017年)。境內居住着彝、傣、哈尼等少數民族。最低海拔270米,最高海拔2278米,為深切割的中低山地形,南北高,東部、東北部和中 部為沖溝小平壩,具有典型的立體氣候特徵。年平均氣溫18.5℃,年平均降雨量815毫米,無霜期307天。東接陳官鎮、坡頭鄉,南與元陽、紅河兩縣隔河相望,西與石屏縣牛街鄉接壤,北與青龍鎮毗鄰。面積381.6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6877人(2017年),有漢、彝、傣等民族。轄官廳、板井、謝租、龍潭、車家、烏梅、牛滾塘、蒼台、團垴、磨依蚌、磨玉、乍拉12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官廳村,距縣城45千米。地處山區,西北部和南部高,東北部和中部低。最低海拔270米,最高海拔2278米,是全縣的高寒山區鄉鎮之一。紅河流經鄉境南界,壩頭河、葫蘆口河、瑪琅河流經境內。礦藏有鉛鋅礦、石膏等。有縣鄉公路連接晉(寧)思(茅)公路。名勝古蹟有朝陰寺。
沿革
早在唐宋之際,這裡的納樓部就是東爨三十七部之一。元時為納樓茶甸千戶,明代為滇南臨安府屬9土司之首的納樓茶甸副長官司所在地。該長官司曾與貴州水西土司、武定鳳氏土司合稱西南3大彝族土司。舊志記載:「其地東至黑江交趾界六百里,南至元江直隸州界四百里,西到石屏州雲台界一百里,北至府城南關紙房鋪八十里,幅員廣矣!」「官廳近郡治,地頗平衍,稱膏腴。建土誠,高丈余,立三門,設司治焉。」光緒九年,納樓司分為4個土舍,總的仍稱納樓司署。民國5年(1916),設立官廳行政委員;次年撤銷行政委員,改派建水縣官廳縣佐分理;後官廳縣佐移駐江外新街,官廳改為建水縣第八區。民國28年(1939),改為復盛鄉。1950年為建水縣第二區,1959年設官廳公社,1984年改區,1987年改鄉。1997年,面積361平方千米,人口3.1萬,漢族占52%,彝族占41.2%,鄉政府駐官廳村,轄官廳、車家、磨玉、謝租、龍潭、板井、磨依蚌、團腦、烏梅、牛滾塘、蒼台11個行政村。?年撤鄉設鎮。2003年末,全鎮面積361.78平方千米,轄12個行政村,98個自然村,12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2810人,其中農業人口32011人,占97.6%;少數民族16079人,占49%。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381.6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6877人。
經濟
解放以前,官廳鎮為納樓茶甸土司統治,社會經濟發展緩慢,農田水利、交通、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十分薄弱,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十分低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八五」、「九五」期間,歷屆黨委、政府結合鎮情,切實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個私企業,加快培植烤煙、甜橙、油菜、草果、花椒、黑桃、板栗、甜龍竹等後續產業,社會、經濟和各項事業實現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2003年全鎮完成農村經濟總收入11415萬元,工農業總產值19174.5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3783萬元,農業總產值5391.5萬元;全鎮地方財政收入571萬元,農民人均有糧450千克,農民人均純收入1638元。鎮域內有豐富的石膏、鉛、鋅、金等礦產資源,已探明石膏礦儲量8500萬噸,鉛鋅礦儲量90萬噸,主要分布在團腦、蒼台、牛滾塘、烏梅四個村委會,現以開採團腦村委會荒田礦區為主。有鎮辦、村辦、聯營、私營等礦山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共620個,從業人員6342人。2003年,全鎮鄉鎮企業生產鉛鋅原礦308658噸、石膏34300噸、鋅精礦13500噸、鉛精礦1242噸、石料1440m3、取沙65萬m3、水泥空心磚44萬塊,實現鄉鎮企業營業收入31347萬元,現價總產值13815萬元,增加值9409萬元。
社會發展
官廳鎮歷史悠久,境內古蹟薈萃,現存納樓土司老衙門、新衙門、普氏宗祠、玉皇閣、文星閣、朝陰寺、乍拉曼法古渡口遺址等文物古蹟和眾多的彝族土掌房;有過山號、鎖鑼舞、彝族土司樂、煙盒舞、獅子舞等豐富的民族民間舞樂;有原始森林、紅河峽谷等優美的自然風光。占總校舍的77%。2003年,全鎮有中學1所,教職工80人,26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484人;小學11所,辦學點42個,教職工345人,在校學生3653人。衛生醫療事業得到迅猛發展,全鎮現有1個衛生院,12個衛生所(室),有衛生技術人員37名。小集鎮環境衛生逐年改善,文化、廣播電視和體育事業健康發展,全鎮有文化站1個,文化活動室12個,文化宣傳隊11支,摔跤隊1支,圖書室4個,藏書70792冊;電話實現村村通,建成閉路電視接收和廣播站15個,廣播電視覆蓋率達95%。積極開展文明鄉鎮、文明村、文明單位、五好家庭、十星級文明戶創建評選活動。官廳鎮1999年被評為州級文明鄉鎮,全鎮有省級文明村1個,州縣級文明單位7個,「五好家庭」15戶,參與十星級文明戶創建農戶達4500戶,占總戶數58%。全鎮社會治安穩定,經濟文化發展,居民物質精神生活豐富多彩,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文化教育
官廳鎮教育事業穩步發展,教學條件不斷改善,校舍建築總面積36786平方米,其中鋼混結構校舍面積28316平方米,占總校舍的77%。2003年,全鎮有中學1所,教職工80人,26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484人;小學11所,辦學點42個,教職工345人,在校學生3653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78%;幼兒園1所,入園兒童113人。1998年實現了「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
全鎮有文化站1個,下設卡拉OK室、報刊圖書閱覽室、棋牌室,有籃球場、乒乓球桌、宣傳欄,有文化活動室12個,文化宣傳隊11支,摔跤隊1支,圖書室4 個,藏書70792冊;有卡拉OK、電子遊戲、錄像放映室等文化經營戶9戶;農村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文藝創作日趨活躍。
資源條件
全鎮有土地595275畝,其中林業用地295906畝,耕地27557畝(旱地14592畝,水田12965畝)。土壤主要有紅壤、磚紅壤、砂壤、白泥壤、水稻土等,適宜種植水稻、烤煙、玉米、小麥、油菜、萬壽菊、翠冠梨、甜橙、草果、甜龍竹等糧經作物。礦產資源主要有石膏、鉛、鋅、金等礦藏儲量大品位高,具有巨大的開採潛力。紅河河谷地帶土地廣闊肥沃,氣候炎熱,適宜種植香蕉、荔枝、菠蘿、芒果、印楝等熱帶作物,還可大力發展雙季稻、冬早蔬菜等。
基礎設施建設
全鎮有水庫、壩塘34座,其中小型水庫9座,壩塘25座,總庫容量575萬立方米。「八五」、「九五」期間,累計投資6875多萬元,新建改建校舍28316平方米。全面完成了農網改造工程,新建三條街道和農貿市場。
特色產業
2006年,官廳鎮烤煙種植11326.7畝,實現烤煙總產162.79萬公斤,上等煙比例達70.42%,均價11.92元/公斤,煙農收入2024萬元,戶均收入6448.5元,創稅收388.26萬元,烤煙支柱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提高。鎮域內有豐富的石膏、鉛、鋅、金等礦產資源,主要分布在團腦、蒼台、牛滾塘、烏梅四個村委會,現以開採牛滾塘礦區為主。2006年有鎮辦、村辦、聯營、私營等礦山企業37個,從業人員7430人;企業全年總收入47215萬元,增加值14771萬元;全鎮企業完成工商各稅859萬元。全年生產原鉛鋅礦33.9722萬噸,石膏礦40087噸,鋅精礦6225噸,鉛精礦4645噸,石料5392立方米,采白沙192萬立方米,水泥空心磚129萬塊。實現鄉鎮企業總收入47215萬元,增加值14771萬元。
官廳鎮在加進工業興鎮的同時,鎮黨委高度重視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逐步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加大了科技興農力度,通過引進水稻、玉米優良品種,發展優質烤煙,形成「兩高一優」基礎農業。以糧食為基礎,不斷優化農業種植結構,抓好糧、煙、林、果、菜等生產;在烤煙方面,推廣了烤煙漂浮育苗技術,使全鎮烤煙單產和質量得到明顯提高,鞏固了烤煙的支柱地位。在林果業方面,車家村委會種植500畝甜橙,發展200畝蘿蔔訂單農業。龍潭、謝租村委會分別種植300畝脆光梨。烏梅、牛滾塘、蒼台村委會各發展50畝甜龍竹和草果。官廳、板井、乍拉村委會分別發展地膜蔬菜栽培20畝。磨玉、磨依蚌村分別種植優質花椒。乍拉村委會還種植了荔枝、芒果等熱帶經濟作物,使我鎮農業結構的調整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促進了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歷史文化
據史料記載,從元朝至解放前期,官廳一直是彝族納樓土司的司治所在地,近600年的土司統治,官廳逐漸形成了以東升街、福壽街、中和街為主要街道,現存兩座土司衙門、普氏宗祠、普氏家宅等一批古樸建築,有東、西、北三座寨門和寨牆圍護,分布四周的玉皇閣、文星閣、魁神閣、朝陰寺等為一體的古鎮格局。官廳的商業貿易自古以來都比較活躍,地處建水通往江外(江外特指紅河、元陽、越南、老撾等以南地區)的馬幫驛道上,是兵家必爭之地,成為歷史上比較著名的交通樞紐、軍事重地和經濟中心。斗轉星移,時光飛逝,加之歷史、地緣等原因,官廳的發展越來越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官廳基礎設施建設滯後,交通閉塞,農業基礎設施脆弱,水利化程度低,市場經濟發展緩慢,小集鎮建設停步不前,原先的中心地位和輻射作用未能得到有效發揮,嚴重製約着全鎮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高、少、邊、貧」鄉鎮。
基礎建設
「八五」、「九五」期間,官廳鎮累計投資6875多萬元,新建改建校舍28316平方米,修建縣鄉公路19千米,三面水泥澆灌溝渠300千米,處理危險水庫3座,水利有效灌溉面積達12000畝,水利化程度達60%。全面完成了農網改造工程,通電率達100%。全鎮通車裡程189千米,其中水泥公路達31千米,彈石路、泥結石公路173千米,實現了村民委員會和村民小組村村通公路。固定電話用戶1539戶,移動、聯通通信覆蓋率達80%以上。小集鎮建設突猛進,投資800多萬元,對占地250畝的小集鎮進行重新規劃、設計、建造,新建三條街道和農貿市場,架設路燈32盞,栽種行道樹,街心花園矗立着「三個代表」和「發展才是硬道理」的巨幅宣傳畫。新老區的市政建設工程已經完成,整個小集鎮集古林、現代、實用為一體,既小巧玲瓏又功能齊全。
2006年全年官廳鎮完成各類水利工程248件,累計投工45萬個工作日,累計投資252.05萬元,完成土石方60.69萬方。道路建設有了新突破,2006年4月改建完成元陽岔路口到官廳的縣鄉柏油公路。與紅交集團聯合興建的官廳汽車客運站,於2006年7月份投入使用。投資135萬元完成官廳鎮街道柏油路面改造;投資126.5萬元,續修牛滾塘彈石公路,於8月份全線竣工;投資70萬元,完成謝租公路彈石路面改造;投資443噸水泥(折款14餘萬元)對部分村寨的街道修繕、沼氣池建設、水毀溝渠和小型水利修築等工程進行修繕和建設。
郵編
654313
視頻
建水縣官廳鎮慶祝建國70周年文藝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