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定遠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定遠鎮羅山縣轄鄉。古稱引遠鄉,南宋初年為宋金之邊界,南一至五公里,有墨斗關和大勝關。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因位於本縣正南方,處竹竿河走廊地帶,故有南大門之稱。明萬曆年縣誌記載,縣南80華里有引遠鄉。即今日之定遠也,清乾隆年間屬仙花保,至光緒年間又歸樂城保,後因樂城保定約之定遠店而得此地名。民國30年設定遠鄉,1950年設定遠區,1958年改鄉,同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距縣城45公里,面積104.2平方公里,人口3.4萬人(2018年)。[1]

概述

礦藏有金、鐵、螢石、花崗石、大理石。鄉鎮企業有花炮、磚瓦、農機、陶瓷、油脂加工、釀酒、選礦等。是豫鄂邊界商品集散地。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等,兼產板栗、茶葉、桔梗。古蹟劉店村御碑亭,是清代道光皇帝為表彰水利總督黎世序治水而建。

定遠鄉,代碼:411521204。2006年,轄1個居委會、16個村委會:定遠居委會、定遠村、羅莊村戚湖村銀山村、常勝村、彭樓村、黃窪村、劉店村、易店村、陳寨村、徐樓村、朱莊村、田窪村、北窪村、高沖村、春秋村.[2]

歷史

明萬曆年間始修羅山縣誌,其中記載縣南山區邊緣地帶有地名引遠鄉,引遠便是定遠最早的地名。傳說羅山縣城一共遷了3次,最早縣城就設在定遠。當時因為在此關押的犯人經常會死掉,於是認為這裡地脈太輕就把縣城往北遷到了周黨,過了幾年又遷到莽張。最後才遷到今天的縣城。建國以前中共羅山縣政府就設在高沖村。清末時期的太平軍和白蓮教,也在定遠鄉活動頻繁。至今我鄉北部仍有山名叫[東]太平寨。1998年春秋村馮某某聚眾籠潮,隨眾數十人乘卡車擊鼓鳴冤,街道群眾尾隨觀望無人制止。他向民眾痛呈對當時政府徵收三稅提成和計劃生育等政策的不滿,並多次上訪。2001年曾有開武路民工老闆聚眾襲擊定遠鄉政府和派出所,給民工數百人每人發50元錢,開鏟車欲平鄉政府,群眾背手叉腰或嬉笑謾罵無人出手,更有人為出惡氣收錢相助。鄉黨委書記金治貴倉皇逃跑。派出所民警越牆逃跑,有人摔傷了手臂。同年夏季發洪水,延河居民農作物損失慘重。2001年6月起大旱三個月,土地龜裂,有掌厚之縫。九月降雨引發秋洪。當年開武路定遠段修通,周黨鎮鑫鑫木業落戶不久,就開始大量收購木料加工板材。時遇大旱之年草木枯死糧食減半,經各級部門允許之後,我鄉東部各村林場杉樹遭到大量砍伐,十年封山育林毀於一旦。

地理環境

我鄉地處豫南山區邊緣地帶,呈南高北低之勢,制高點位於黃家寨主峰黃寨頂,海拔600米左右。東部山區為囊型地帶,其間多丘陵,西通定遠街道。境內有竹竿河.蘇家河等主要水系。由於竹竿河北通淮河,流經定遠把大別山一分為二。形成竹竿河走廊地帶,自古是關卡要害兵家必爭之地。舊時全鄉各地山寨碉堡林立,有六樓十八寨之多。北有月亮灣和蝙蝠洞,東有老佛洞、細米山、黃家寨和豬耳頭等,南有孫王寨、張王寨和九女潭,西有銀山寨和戚家湖。

行政區劃

定遠鄉,代碼:411521204。2006年,轄1個居委會、16個村委會:定遠居委會、定遠村、羅莊村、戚湖村、銀山村、常勝村、彭樓村、黃窪村、劉店村、易店村、陳寨村、徐樓村、朱莊村、田窪村、北窪村、高沖村、春秋村。

社經歷多次人口普得到數據顯示,全鄉共有3萬多人,其中單字漢姓70多種。常見八大姓氏有畢陳馮黃,羅李徐張等。以畢黃陳三大宗族勢力最強。人口密度較高。畢氏在民國時期被集中遷至西北春秋村一帶,是全鄉第一大宗族,縣鄉村各級均有該姓之官僚。陳氏在定遠中部一帶,處定遠易店街道之間,其宗地農田交通均占優勢人口發展擴散幅度最大。黃氏處定遠東南山區邊緣地帶,男丁近800是第三大宗族。因該姓多股宗在此匯合,近年來受傳統婚姻觀念影響 ,人口發展出現下坡趨勢。[3]

經濟

定遠鄉是豫南小商品集散中心之一,全鄉共有定遠和易店兩個街道。處於宣化周黨兩大經濟重鎮之間。由於過去戰亂導致我鄉人口分布不均,人口主要集中於東南山區及西北春秋各地,狹窄的定遠街道中心區域是一片漫灘地形,發展空間不足2平方公里。加上丘陵地貌導致街道範圍地價高漲,街道規模擴展緩慢民房建設成本遠高於其他鄉鎮,因此多半富人選擇外遷。近年過去定遠街道中心地帶,肩負交通貿易重任,是一個人字形的街道,每年臘月28日這天,每有一輛蔬菜水果的貨車經過街道,都會導致街上泥濘不堪人頭攢動。商人哄搶攤位,大人尋找兒童,還時有大姓青年發起群毆,場面甚為壯觀。自1998年以後陸續修建行政街、農民街等,加上開武路修通,大大改善的街道市容,減少交通和械鬥隱患,各類商鋪林立物資不斷豐富。2005年以後隨着各地房地產商人的介入,在馬樓和南河一帶修建大量商品房和住宅樓等。沿街道範圍的開武路邊也新建大量優質民房,使定遠經濟發展進入全盛時代,造成大量鄉下民房淘汰落後。城市購房余峰陋俗在城鄉蔓延,婚嫁觀念也隨之轉變。

文化

文革以前我鄉深受封建育思想束縛,民眾婚喪建宅均要卦問吉日,或觀風水地脈。歷代不乏文官大儒,卻少有傳世佳作。文革以後大量祠堂廟宇遭到破壞。深重的迷信思想觀念得到沉重打擊。為今後現代化教育打下堅實基礎。自1986年定遠中學建成之後,全鄉教育機構網絡不斷完善。讓貧困兒童實現九年義務教育,大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質,改善傳統落後的精神面貌。

交通

古代定遠鄉是重要關卡,各地學子商販及官兵,都要途徑南部墨斗關和大勝關,是南來北往必經之路。清末京漢鐵路欲從此地穿過,時任雲貴總督的丁振鐸,是毗鄰定遠北部的周黨鎮人,他怕鐵路修到這裡會引起戰亂,禍害家鄉兒女,於是奏請朝廷鐵路改道信陽。1998年南信葉路途徑我鄉東部,自此車流不息,打破千古以來這片山區的寧靜。2001年開武路由南到北貫穿全鄉,並與信葉路構成人字形。極大的推動我鄉經濟現代化建設。目前我鄉鄉村公路以覆蓋各個行政村,使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和交通運輸,得到巨大改善。

旅遊

我鄉自古為南來北往之交通要道,素有千年土地八百主之說。全鄉各大姓氏祠堂墳山等建築遺址各具特色。名人富豪輩出,尤以武將水利官員最著名,如清代治理淮河的黎世序和余新台等,御碑亭前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東北部劉店村有月亮灣和蝙蝠洞,東部黃窪彭樓有老佛洞、細米山和黃家寨,南部彭樓村有孫王寨、張王寨、九女潭和豬耳頭山等,西部銀山村有銀山寨、七湖村有戚家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