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宛平城地理位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宛平城

圖片來自trip

宛平城地理位置85年前的今天,七七事變爆發。如今,宛平城牆上的彈痕依然清晰可見,警醒我們:吾輩自強!1937年7月7日,日軍謊稱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拒後,日軍悍然發起進攻,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那麼宛平城在哪呢?[1]

宛平城盧溝橋東,全城東西長640米,南北寬320米,總面積20.8萬平方米。明末崇禎十一年(1638年)開建,歷三年而成,原為軍營,後漸遷商肆民居,明清時稱拱北城、拱極城。


1928年12月,因宛平縣已改隸河北省,故而將宛平縣公署由北平市內遷至拱極城,從此改名宛平城。解放初期宛平縣仍隸屬河北,1952年重新劃歸北京,並撤銷縣級建置,其原轄地區先後劃入豐臺區、京西礦區(門頭溝區)、房山縣(區)、大興縣、海淀區,石景山區,其中宛平城歸豐臺區管轄。

宛平城西的盧溝橋是北京進出內蒙古高原、南下中原的唯一通道,宛平城因其特殊地理位置,也成為南來北往的商旅必經之地。清代以來,宛平城西及永定河兩岸商戶逐漸遷建城內,相繼興建酒肆、茶樓、驛站和祭祀廟宇,打破了單純的軍營格局。

宛平城是中國華北地區唯一保存完整的兩開門衛城。明王朝為保衛京師,宛平城在盧溝橋東。明崇禎年建。宛平城全城東西長640米,南北寬320米,總面積20.8萬平方米。原名拱北城。是一座橋頭堡,1937年七七事變在這裡爆發。1984年重修了城牆、城樓和瓮城。

宛平城是我國華北地區唯一保存完整的兩開門衛城。明王朝為保衛京師,京,命御馬監太監武俊於公元1638年-公元1640年主持修建此城。城分東西兩座城門,東為「順治門」,西為「永昌門」(清代改為「威嚴門」),城東西長640米,南北寬320米,城池總面積約20公頃防禦李自成進京。宛平城除保留了部分侵華日軍炮轟的彈洞外,其餘建築都進行了修葺,已復建完工。

明末崇禎年間,為防範農民軍進擊京師,朝廷命御馬監太監武俊於公元1638年-1640年主持修建此城。城居永定河東岸,正臨盧溝橋,直扼京畿咽喉要道。宛平城作為衛城,形制結構與普通城池不同,城內初始並無一般縣城的大街、小巷、市場、鐘鼓樓等設施,並僅設東西兩座城門,東為「順治門」,西為「永昌門」(清代改為「威嚴門」),全城東西長640米,南北寬320米,總面積20.8萬平方米,但「局制雖小,而崇墉百雉,儼若雄關」。明清期間及民國初期,宛平城均在宛平縣轄區內,但非縣治所在地,而宛平縣作為京師附廓兩縣(另有大興縣,今北京市大興區)之一,為京師屬地(北平府、順天府、京兆地方)。1928年,廢除京兆地方,設置北平市,宛平縣劃歸河北省,其縣署由北京城內遷到拱極城,自此改稱宛平城,並成為縣治所在地。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在盧溝橋附近進行挑釁演習,並進而挑起事端炮轟宛平城,「七七事變」就此爆發。事變爆發前夕,駐守宛平城的為國民革命軍第29軍110旅第219團3營及保安第1旅第2團第2營,共1400餘人,裝備有自動步槍、輕機關槍、重機關槍和輕重迫擊炮等武器,另有駐守長辛店高地的中國守軍可以迫擊炮和大炮援戰。1937年7月8日凌晨,日軍進攻盧溝橋和宛平城,遭中國守軍堅決反擊。此後日軍以協商解決為緩兵之計,暫緩攻擊,7月11日後戰事再次因日軍炮轟升級。7月28日下午,中國軍隊在南苑戰鬥中失利,次日,日軍即發起對宛平城及盧溝橋的總攻。29日雙方激戰竟日,至傍晚,日軍工兵炸毀宛平城東門,日軍遂突入城內,經激烈巷戰,中國軍隊於晚八時三十分左右完全退出宛平城,宛平城遂告失陷。至今離宛平城不遠的大棗山上還矗立着抗日英雄趙登禹將軍的陵墓。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宛平城隨同北平一起光復。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宛平城成為「七·七事變」的歷史見證,至今城牆上還保留着當年日軍炮擊宛平城的彈痕。1961年國務院將其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國家撥專款對城牆、東西城樓進行修繕;1987年向遊客開放。20世紀末,北京市政府決定恢復宛平城明、清時期原貌,包括將柏油街道恢復為青石地面等。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盧溝橋、宛平城還舉辦集賞月、小吃、文娛活動為一體的「盧溝曉月中秋文化節」。[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