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西中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宛西中學,1931年,鄉村自治領袖彭禹廷處決了仇恨鄉村自治,作惡多端的國民黨縣長闞保貞,謹誠中學,縣立師範,第一職業學校被合併為「宛西中學」,聘請郭慶雲任校長。
1934年,在彭禹廷的提議下,鎮平,內鄉,淅川,鄧縣(今鄧州)成立鎮內淅鄧民團聯防,「宛西中學」併入內鄉天寧寺「鎮內淅鄧聯立宛西鄉村師範學校」,內鄉民團司令別聽芳等推舉彭禹廷任校長,聘請北京的吳麗泉任教務主任。
學校舊址
宛西中學舊址,位於鎮平縣石佛寺鎮,現為鎮平縣第三高級中學,是鎮平縣成立最早的一所中學。
宛西中學自1930年創辦之日起就成為當時中共組織活動的重要陣地。1935年宛西中學併入宛西鄉師,五年間中共組織在宛西中學培養了大量的革命人才,該校以「紅色苗圃」之盛名載入鎮平的革命史冊。
辦學歷程
宛西中學自創辦至今,已走過八十年的歷程,期間雖幾經更名,但辦學歷史從未中斷,尤其是抗戰時期,省城開封的一些中學「開封水裡專科學校」、「開封一中」、「開封師範」、「北倉女中」等紛紛遷入該校,對鎮平教育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1953年為縣一中分校,1957年定名為鎮平縣第三高級中學,沿用至今。
古老的校舍已基本為現代化的教學建築、設施所取代,唯有該校西北角的「洋樓」(為1926年上海絲綢商人 位於鎮平縣城西郊312國道北側5公里處的玉雕之鄉——石佛寺鎮,原名新民市,為民國時期河南省唯一的鎮級市)鎮平玉雕職高院內,距石佛寺中華玉文化中心50米。石佛寺鎮歷史上是聞名的絲綢之鄉,上個世紀初,上海商人在石佛寺城牆外購買土地106畝,建造占地面積300平方米的絲織廠房一座,因房屋高達7米,群眾俗稱「紅洋樓」。
之後因經濟蕭條,上海商人將財產全部捐贈當地。1930年,鎮平自治派首領彭禹廷在此基礎上創辦宛西中學。此間,中共鎮平縣委選派黨員入校宣傳革命思想,建立黨的組織,培養革命人才。時至今日,洋樓經70年風雨,仍基本保存完好,院內翠柏齊天。1996年,鎮平縣人民政府在此樹碑掛牌,確定其為革命紀念地。
宛西中學是1930年創辦的,這是鎮平歷史上第一所中學,成為當時各種政治勢力的爭奪目標。中共鎮平縣委不失時機地將共產黨員周篤祜派入該校。周利用與總務主任王扶山的村鄰關係,當上學校圖書管理員,並與教師吳夢蘭取得聯繫。吳夢蘭,原名吳兆祥,鎮平縣草場吳人,原北平大學學生,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負責北大西壘支部的工作。
在革命活動中,他兩次遭敵逮捕,出獄後,被特務盯梢,處境十分危險,黨組織指示他回家鄉隱蔽,被聘為宛西中學教員。他進入該校後,捐獻400塊銀元,購買一批進步書籍,存入圖書館,而不編入書目,由周篤祜掌握,在進步學生中秘密傳閱,這對啟發學生的覺悟起到了積極作用。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同學們非常憤慨。鎮平縣委抓住這一時機,把宣傳部長時宇玲派入宛西中學,發動抗日愛國運動。時宇玲與周篤祜秘密聯繫,發動進步學生王焱森、王岳峰等組織了20多人參加的抗日敢死隊,動員家中有槍的學生,帶來30多條長槍,邀請具有愛國思想的軍事教官謝紹周幫助訓練。
抗日敢死隊隊員佩戴袖章,深入城鄉,張貼標語,散發傳單,進行抗日口號,要求開赴前線,殺敵報國,收復失地。學生們的愛國舉動,引起自治派首領彭禹廷的講話有一定道理。同時,為了避免與地方自治派的衝突,遂指示這部分學生改變了鬥爭方式。
1932年春,一批失掉組織關係的共產黨員和進步教師,被聘入宛西中學。他們利用革命理論占領講台,向學生灌輸進步思想,發動學生開展革命活動。是年夏,原中共湖北省漢川縣委秘書劉立之,因組織暴露,離開家鄉,後經人介紹,被聘入宛西中學擔任教導主任。他按照縣委宣傳部長時宇玲的指示,在學生中開展反蔣抗日宣傳,組織進步學生張貼、散發抗日反蔣的標語和傳單。這些活動被學校當局發覺後,認為時宇玲是在南陽五中鬧學潮被戴上「紅帽子」開除的學生,經常出入學校,貼標語,散傳單,一定與他有關,遂與石佛寺區長冀台三密謀,逮捕時宇玲。縣委聞訊後,立即通知時離開鎮平。石佛寺區政府抓捕時宇玲落空,學校隨之掛牌開除這3名學生。王岳峰等在獄中據理抗爭,區政府拿不出證據,後經教師吳夢蘭出面作保,該3名學生獲釋。
1932年春,大革命時期的共產黨員周達夫(湖北省漢川縣人)在黨組織派其到河南工作時,因河南省委機關遭破壞而失掉組織關係,經劉立之介紹到宛西中學任國文教員。周達夫淵博的學識,博得校長郭庠甫的賞識。
周達夫從講授文學入手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如講老子的《道德經》,就聯繫唯物主義的辯證法;講《易經》、《詩經》,就聯繫社會發展史,全面介紹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他博古通今,深入淺出,論理透徹,把革命真理一點一滴地注入學生的心田。與此同時,他還審慎地向學生推薦進步文藝書刊,介紹河北保定蓬萊鳴籍社、上海新文化書店、生活書店、創造社、神州國光社等出版的進步書刊。其中有哲學、政治經濟學等方面的讀物。這些進步文學作品和書刊有中國的,也有外國的譯著。對學生們看不懂、弄不通的問題,如世界觀問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問題、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問題以及階級與階級鬥爭問題等,他就不厭其煩地給學生們講解,由個別指導到課堂公開傳授。講革命文學,就全面介紹法國的莫泊桑,俄國的托爾斯泰、高爾基,中國的魯迅、郭沫若、鄒韜奮等革命作家,弘揚革命文學的階級性、革命性,揭示資產階級文學的沒落性、反動性。講列寧《帝國主義論》,就揭示帝國主義有無法擺脫的基本矛盾,指出資本主義必然被社會主義所代替的社會發展規律。講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就聯繫社會實際,把社會發展的歷史形象地比作人梯,步步升高,共產主義[1]社會是頂端。還利用作文教學去深化對學生的理論教育,通過「雪九一八國恥」、「故鄉」、「劫後」(寫土匪劫後的殘狀),「警惶」(寫紅軍過後群眾的反映)等作文命題,檢驗與提高學生的政治水平。並在批改中指導文風,講評中校正觀點。在此基礎上,以學生周漢岑、王率南、王雲楓(王國謨)、張三台(張文山)等為骨幹,創辦《朝陽》、《怒吼》、《咆哮》油印刊物,選登革命新詩、革命理論摘抄及學生寫的好文章,激勵大家相互學習。
在周達夫的影響下,失掉組織關係的共產黨員和思想進步的幾位教師,也積極投入馬克思主義的宣傳行列。吳夢蘭在講「黨義課」時,就批判國民黨和蔣介石,藐視國民黨是「刮民黨」,《建國大綱》是「見鍋打鍋、見缸打缸」,「五權憲法」是「無啥憲法」。王舒苗講地理課時,就聯繫「九一八」事變,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中國領土的罪行,痛斥國民黨當局賣國求榮的可恥行徑。李月屏講社會科學時,就插進社會發展史,講勞動創造世界,講資本家剝削工人剩餘價值。王言(王恩佛)講公民課時,把新學到的黑格爾、恩格斯唯物主義哲學思想融入教材之中。在周達夫等一批教師的引導和教育下,學生的思想覺悟迅速提高,嚮往共產黨、嚮往革命的情緒高漲,馬克思主義[2]得到極大的傳播,宛西中學成了「紅色苗圃」。
參考文獻
- ↑ 像「一棵松」,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 ,搜狐,2023-03-02
- ↑ 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專業,豆丁網,2013-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