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宜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宜妃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宜妃 郭絡羅氏。滿洲鑲黃旗包衣佐領兼侍郎三官保之女,包衣佐領岸塔穆之孫女。宜妃有一個姐姐 是郭貴人,同為康熙帝的妃子。

康熙十六年(1677年)入宮,八月,冊郭絡羅氏為宜嬪,"眷顧最深"。 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初四,生皇五子胤祺。康熙二十年十二月,晉封為宜妃,在四妃中居位第二,僅次於惠妃。康熙二十二年,生皇九子胤禟。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生皇十一子胤禌。

宜妃是康熙朝早期寵愛的妃嬪之一,由於宜妃是雍正帝政敵胤禟的生母,雍正帝及日後乾隆帝在尊封先朝妃嬪為太妃時,都將宜妃排除在外。雍正四年(1726年),宜妃次子胤禟被圈禁而死。雍正十年(1732年)閏五月十九,長子胤祺病死。

雍正十一年(1733年)癸丑八月二十五日,宜妃去世。享年七十四歲,乾隆二年(1737年)九月二十五日,入葬景陵妃園寢。

人物生平

宜妃的父親是三官保,初任鑲黃旗盛京佐領,康熙二十三年升任盛京內務府掌關防印佐領。宜妃深得康熙皇帝喜愛,康熙帝出巡盛京時,曾二次在其父第宅駐蹕。

據《清列朝后妃傳稿》記載,宜妃父親佐領三官保去世後,康熙帝曾讓狀元韓菼為其立碑以示褒獎,並點明宜妃父親佐領三官保是后妃"戚屬":

"阿凱,鑲黃旗人,孫三官保原任工部侍郎兼佐領。案韓菼恭擬賜碑:更毓淑順之賢,式贊宮闈之化。身緣戚屬,班亞近臣。銜書盛京掌管內務府關防印,佐領三官保。"

在《永憲錄》中有記載:"眷顧最深"。[1]

康熙時期

郭絡羅氏有兄弟九人,分別為和碩恆親王長史兼鑲黃旗蒙古副都統道保、佐領多普庫、盛京鑲黃旗包衣佐領特普庫、郎中鄂普庫和司庫他普庫,以及羅多里、羅多琿、羅多亮、奧岱。《盛京典製備考》記盛京內務府鑲黃、正黃、正白三旗額設佐領三員"京包衣缺",反映她是京城包衣出身。

康熙十六年(1677年)郭絡羅氏以宮女身份入宮,隨即得到康熙帝的寵幸,並直接享受了嬪等級的待遇。

康熙十六年(1677年)八月二十二日(9月18日),冊立遏必隆之女妃鈕祜祿氏為繼皇后的同時,她正式被冊封為嬪,稱為宜嬪。

康熙十八年(1679年)五月二十七日,宜嬪之姐庶妃郭絡羅氏生皇六女固倫恪靖公主。

康熙十八年十二月初四日(1680年1月5日),宜嬪生皇五子胤祺。因胤祺先後被孝懿仁皇后和嫡祖母孝惠章皇后撫養,遠離世俗紛爭,而沒有參與對皇位的爭奪。

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二月,貴妃佟氏冊封為皇貴妃,宜嬪則與惠嬪、德嬪和榮嬪一同晉封為妃,稱為宜妃。不過,宜妃的封號在手抄檔里經常被錯記為懿妃。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帝巡幸盛京時,收拾崇政殿前廂房及佐領三官保之屋。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八月二十七日,生皇九子胤禟。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初七日,生皇十一子胤禌。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第三次東巡,依照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之例,住在宜妃之父三官保的家。此次因仁憲皇太后亦隨行前往,房間需用甚多,再於三官保的家附近尋找好房子一同加以修繕。

宜妃之父三官保作為內務府佐領,在康熙朝卻能與從一品將軍一同入坐和行走,都察院左都御史尹泰曾上奏說包衣佐領無視各職、逾越定級的風氣是從三官保開始的,而三官保在生時,眾人都以祖輩稱呼他。由此可見,宜妃得寵令其家族蒙受極大的恩惠。

康熙朝晚年,宜妃為給康熙帝祝禧而重修德勝門外永豐屯的彌勒院,出了幾千兩銀子和三頃七十畝香火地。重修寺廟後,宜妃每年會派翊坤宮首領張啟用、李榮敬來拈香。康熙帝亦派官兵參與了修寺工程。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建成"宏傑壯麗"的"近山巨剎",御書"香岩寺"橫石額並御製碑文,山門外還立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聖諭碑。文武大臣經過廟前,文官要下轎,武將則要下馬。香岩寺每年開道場三次,分別為三月康熙萬壽節、四月佛誕日和十二月宜妃千秋日,忽略宮中位分最高的貴妃佟佳氏,可見聖祖對宜妃的寵眷。

康熙朝內廷外東路寧壽宮等的陳設帳:"西洋香一匣,重十八刃。康熙五十年(1711年)三月十三日湖廣巡撫陳誅進,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十月初二日陳九卿取去一刃,康熙六十年(1721年)正月初六日賞宜妃。"

"(千里眼)二號的一筒出大外隨侍,三十八年十月初九日,御前交下。三十九年三月二十八日,二號的一筒,賜翊坤宮"康熙四十年左右,宜妃為翊坤宮首領主位,可知此千里眼是賜予宜妃的。

雍正時期

康熙帝駕崩後,皇四子胤禛登基為帝,生母德妃烏雅氏登位皇太后。康熙帝駕崩時,宜妃正抱病。

在康熙喪禮期間,當年的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她便坐着四人抬的軟轎到康熙帝靈前致祭。她竟走到了已成為皇太后的烏雅氏前面。當見了雍正帝時,態度仍然倨傲。雍正帝為此詰責宜妃的太監,藉以給她難堪。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二月甲寅,雍正帝命人逮捕侍奉宜妃的翊坤宮首領張起用等十二人。世宗指責張起用買賣生利甚多,恐怕他是受宜妃的指示而做的。宜妃在深宮內居住的,斷無在外置產之理,世宗令內務府大臣把這件事查明。

此外,宜妃妹妹所生的固倫恪靖公主的太監王士鳳、王明分別被發往土兒番耕種、齊齊哈爾為披甲人的奴才。宜妃之子允禟的太監李盡忠被發往雲南極邊當苦差。世宗又降諭,如果他們不肯被發落到邊強之地,就去自盡,護送人員要報明他們自盡的地方,隨行官員驗看後燒毀屍體。

宜妃是世宗政敵胤禟的生母,加上前述的事件,造成雍正帝及日後乾隆帝在尊封或追封先朝妃嬪時,都將宜妃和她的妹妹貴人郭絡羅氏排除在外。

康熙帝生前有諭旨,在他駕崩後,皇子們可將年長的母妃迎回家中居住。

宜妃在雍正元年(1723年)六月起搬到大兒子恆親王允祺府中。怎料,出宮的五位太妃出宮三年以來,未曾向雍正帝和皇后請安過,引起了雍正帝的強烈不滿。

雍正四年(1726年)九月二十二日,宜妃次子胤禟圈禁而死,享年四十三歲。

雍正十年(1732年)七月十日,宜妃長子允祺病死。由允祺側福晉瓜爾佳氏所生之子弘晊奉旨承襲親王爵位,宜妃則一直住在恆親王府邸之中。

雍正十一年(1733年)八月二十五日(10月2日),宜妃在恆親王府壽終正寢。

乾隆二年(1737年)九月二十五日,入葬景陵妃園寢。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