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寶鏡灣摩崖石刻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寶鏡灣摩崖石刻畫,位於廣東珠海市高欄島寶鏡灣,於1989年10月被發現,共4處6幅,散布于海灣所在的山腰、山麓200米範圍內,其中最大的一幅長5米、高3米。岩畫陰刻於大塊平整的石面上,圖案密集而複雜,形狀有船、波浪、龍蛇、舞蹈人等,經專家考證,是距今二三千年前青銅時代的產物,是南越先民生活的寫照。[1]

內容

它是青銅時代的產物,距今已有3000年左右的歷史。於1989年10月由珠海市考古工作者發現,共4處6幅,其中3幅圖形難辯,另3幅刻在天然岩洞中,保存尚好。最大最完整的一幅長達5米,高3米。 其內容不但有鳥、獸、魚、水、雲等花紋圖案,還有眾多的人物畫像,有男有女,或臥或立,或奔跑或舞蹈,栩栩如生神秘莫測。它反映了原始部落的圖騰崇拜、生活習俗和工藝美術活動,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和旅遊價值。二是石溪摩崖。位于山場鄉石溪。兩旁大小石壁、石塊鑿滿了各式各樣的大小文字,共29款。大的如"樵徑"、"茂林修竹"、"砥柱"等,遊人至此,如臨一座書法展覽館,趣味橫生。

簡介

在岩畫附近的沙丘和山岡上採集到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和石器,證明很早便有人類在此活動。此岩畫為廣東僅見,與中國北方、西南岩畫風格迥異,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科研、旅遊價值。1989年被列為珠海市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喻為「廣東第一畫」「中國沿海地區史前岩畫最傑出的代表作」。

地域特徵

六幅石刻岩畫,並依照當地習慣,分別稱之為「天才石」「寶鏡石」「大坪石」和「藏寶洞」岩畫。其中藏寶洞有東壁、西壁以及東壁岩畫左側一幅小型岩畫,共3幅。而藏寶洞的東西壁岩畫以其面積巨大、內容豐富、年代較早以及獨特的風格,填補了廣東考古的一大空白。 寶鏡灣地處南海之濱的珠江口西部,生活在這一帶的是越人,屬於「百越」族群一支,稱作南越。古代漢人認為越人「居於海上」「便於舟」,寶鏡灣岩畫則真實、形象地反映了當時南越人的生活狀況,這點以「大坪石」和「天才石」為代表。

而那幅長5米、高2.9米的藏寶洞東壁岩畫,則是珠江口地區目前發現岩畫中保存得最完好、內容最豐富的一幅早期岩畫。岩畫刻在石面上,圖案密集而複雜,幾乎都是圍繞着海船而組成的一幅幅史前先民的生活圖景,有船、波浪及鹿、蛇等動物,有巫師,有先民居住的干欄式房屋。

藏寶洞東壁岩畫與宗教、祭祀、信仰有關。岩畫表現的是大船出海時,人們在海邊舉行祭祀,祈求大船能夠平安抵達的圖騰祖先崇拜。 岩畫的作者是要在二維空間裡也就是在平面上,表達一個立體的空間。岩畫因此有了高低、前後、左右、上下。

歷史遺址

在緊挨岩畫的樹叢石隙山坡間,同時發現了不少陶片、石斧、石錛、石網墜等,通過隨後珠海考古工作者的發掘研究,確定這個面積約2萬平方米的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

遺址作為南越先民聚居之地,其活動時間主要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其中4塊出土的陶釜殘片,曾送到北京大學加速器質譜實驗室進行加速器質譜炭14測試。結果顯示,陶釜的年代範圍均在距今4090—4360年之間。[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