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寵物斑靈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斑靈狸(學名:Prionodon pardicolor)是靈貓科、林狸屬動物。頭體長350~400毫米;尾長300~375毫米;後足長60~68毫米;耳長30~35毫米;顱全長65~75毫米;體重4.1~8千克。尾長,圓柱狀,約為體長的80~90%。顏面部狹長而吻鼻向前突出。鼻鏡前緣的鼻中溝僅止於中部。趾行性,掌墊、蹠墊裂成4個小葉。後足踝墊消失。足底除光滑的足墊外,余均被毛。會陰短,無香腺。毛被緻密、柔軟,針毛極少。體軀基色為淡褐或黃褐色,背部較深,腹面變成乳黃或乳白色(直到毛基)。面部無任何斑紋。頸背有2條黑色頸紋至前肩。尾尖多數淡白色。

斑靈狸偏好海拔低於2700米的常綠闊葉雨林、亞熱帶常綠林和季雨林。主要捕食小型脊椎動物(蛙類、嚙齒類、蜥蜴)、鳥卵、昆蟲和漿果。分布於不丹、柬埔寨、中國、印度、老撾、緬甸、尼泊爾、泰國、越南。

簡介

斑靈狸,學名Prionodon pardicolor,英文名spotted linsang,別名斑林狸、彪、刁貓、虎靈貓,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體重500克左右,體長約37厘米。面部狹長,吻鼻部突出;四肢短小,趾墊發達,爪能伸縮自如。尾呈圓柱狀,幾近於體長,有 8 ——11道黑色環紋,環間多呈黃白色。全身被黃褐色柔軟而細密的短毛,自頭頂沿頸背至肩部有兩道黑褐色縱紋,體側散布大小不一的棕黑色塊斑,是以名之「斑」靈狸。 [1]

形態特徵

頭體長350~400毫米;尾長300~375毫米;後足長60~68毫米耳長30~35毫米;顱全長65~75毫米;體重4.1~8千克尾長,圓柱狀,約為體長的80~90%。顏面部狹長而吻鼻向前突出鼻鏡前緣的鼻中溝僅止於中部趾行性,前後足第一趾均很小其餘4趾的趾墊發達,其側方均有皮瓣式爪鞘保護能伸縮的爪。掌墊、蹠墊裂成4個小葉,作弧形排列,但後足內側的一葉甚小,而且遠離其他三葉。前足尚具一個相當大的腕墊,遠居於後方。後足踝墊消失。足底除光滑的足墊外,余均被毛。會陰短,無香腺。

毛色:毛被緻密、柔軟,針毛極少。非常近似貓科動物的毛被。體軀基色為淡褐或黃褐色,背部較深,腹面變成乳黃或乳白色(直到毛基)。面部無任何斑紋。頸背有2條黑色頸紋至前肩。頸側尚各有一條時斷時續的側頸紋。從肩背至尾基均為棕黑色圓斑或卵圓斑,多排縱列。斑塊向體側逐漸變小且不規則,肩臂塊斑可下延至前足背,但腰臀部僅及髁關節處。尾有9~11個暗色環,最後幾個暗環常較細而密集。尾尖多數淡白色。

頭骨:頭骨狹長,但吻部較其他靈貓均短,從吻端至眶上突的距離僅為顱全長的38~44%。眶後域約與眶間寬相等,顱腔大、長圓形。在枕骨前有一個狹窄的狹顱區。頂骨兩側的顳嵴從不形成矢狀嵴。聽泡的鼓室高度超過後面的聽室和副枕突牙齒:斑靈狸的齒尖為中國靈貓科動物中最側扁、銳利者,極似貓類。上門齒排列呈直線狀,與獴類、鼬類和貓類相同。犬齒尖長。前臼齒高而尖銳、近似側扁。上裂齒原尖極小而低,前尖高而尖,後尖呈鋒利的刀刃狀。第一上臼齒極小,橫置,長小於寬,呈菱形,有4個小齒尖。故上裂齒後緣接近上齒列的最後緣,與貓類動物的齒形排列近似。下裂齒側扁,齒尖尖銳,與其他靈貓動物相比,跟座極度退化,其寬度僅為前部寬度的一半,其長度僅占1/4或更少。第二下臼齒極小,約與第一下臼齒跟座等大,卵圓形,具4個小齒突。

生活習性

斑靈狸偏好海拔低於2700米的常綠闊葉雨林、亞熱帶常綠林和季雨林。亦有報道其覓食於被人為干擾的森林和林緣生境。它們主要捕食小型脊椎動物(蛙類、嚙齒類、蜥蜴)、鳥卵、昆蟲和漿果。樹棲性、獨居、夜行性,在其整個分布區都很稀少。它們在樹洞中度過大部分時間,會下到地面覓食。

多營地棲生活,亦可上樹捕食松鼠、鼯鼠。行動快速敏捷,故又叫"彪鼠"。亦常到村寨附近偷食家禽,在山區甚至會潛入民屋內捕食鼠類。

繁殖方式

雌性2~8月繁殖,平均每胎產仔2~4隻。

亞種分化

中文名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斑靈狸指名亞種 Prionodon pardicolor pardicolor Hodgson,1842

斑靈狸印度支那亞種 Prionodon pardicolor presina Thomas,1925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5年 ver 3.1——無危(LC)。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易危(VU)。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Ⅱ級。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Ⅰ級。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Ⅱ級。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稀有。

種群現狀

斑靈狸在中國的分布範圍雖廣,但數量非常稀少。在中國雲南數萬張小型食肉類商品毛皮年收購數中,僅有20張為斑靈狸毛皮,其他省區更少。由此可知斑靈狸在我國已處於瀕危,是一個非常稀有而需要優先給予保護的物種(Schreiber, et. al., 1989)。

致危因素

斑靈狸是一種以林棲生活為主的中型食肉類,森林和稀樹灌叢是它們賴以生存的棲居環境,森林的存在對它們的生存和發展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斑靈狸分布區內的原始森林遭受了不少的破壞,棲息生境大大縮小,致使斑靈狸數量下降;另外,獵捕誤殺,原有的種群基數小也是本種致危的因素。

保護措施

1.除中國香港動物園外,中國國內其它動物園均未飼養。

2.位於中國雲南和西藏的分布區內大多建有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的多數種群得到了保護。保護區外尚無特殊的保護措施。

3.該種在中國的分布、種群及其趨勢都很少了解,宜首先開展調查予以查明。從而確定保護對策和行動計劃及措施。嚴格控制任何捕殺,以確保現有殘存的種群得以逐漸恢復。建議由Ⅱ級升為Ⅰ級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近種區別

斑靈狸與其他靈貓科動物的區別在於兩性均無氣味腺。斑靈狸(亦稱斑林狸)是中國最小的靈貓科動物。與它可能混淆的唯一動物是條紋靈狸(Prionodon linsang),該種不分布在中國(其分布在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條紋靈狸可以在外觀上很容易區分,它有橫向(豎的)寬帶,而不是斑靈狸的斑點。斑靈狸m2的長度大於p1長度;在條紋靈狸中則相反。斑靈狸的基本體態是顯著地纖細,四肢短;茂密的皮毛細而短;頸很長。體側的顏色圖案由大斑點、從前額到肩部的兩條黑色縱紋組成。基色傾向於比帶靈狸更淡,並且斑點不形成橫向帶。在背部中央兩側有兩排斑點,有時接近尾部融合成一條中背線。身體兩側各有3~4排斑點。尾長(幾乎等於頭體長),有8~10個尾環和白尾尖。斑靈狸有完全收縮的爪和多毛的爪鞘。上齶骨短,不延伸超過中翼骨。M2缺如;m1的三角座長於非常退化的跟座的寬度;m2衍變,有大的中央齒尖。斑靈狸是中國最小的靈貓類,故可通過頭骨大小區別。

主要價值

皮毛茸密,針毛少,花紋艷麗,制出的裘服美觀大方。由於以鼠為食,能消滅一定數量的鼠類,對保護生態平衡和農業生產都有一定的作用。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不丹、柬埔寨、中國、印度、老撾、緬甸、尼泊爾、泰國、越南。在中國分布於廣東、廣西、貴州、湖南、江西、四川、雲南(盈江、碧江、貢山、孟連、瀾滄、勐臘、金平、馬關)、西藏。

參考來源

  1. 斑靈狸愛寵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