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物灰瘠懶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瘠懶猴是博物學家林奈1758年就命名的一個靈長目動物,屬於懶猴科的動物,僅分布在印度南部和斯里蘭卡的森林和沼澤林地中。 共有6個亞種,灰瘠懶猴是瘠懶猴的一個亞種,也被稱為「斯里蘭卡山脈瘦懶猴」。
外形特徵
瘠懶猴是一種幾乎無尾的原始猴類,尾長1厘米,體長為17~25厘米,體重300~350克。它的體毛柔軟稠密,呈淺灰或黃褐色,下腹部較淺,為銀白色。口鼻短而尖,眼大耳圓,鼻粱上有一白紋,夾於兩個梨狀黑眼罩之中。
瘠懶猴同其他懶猴一樣,都是棲居於熱帶森林中的樹棲夜行動物,它白天蜷身隱於粗樹杈或樹洞中睡覺,夜晚出來覓食。在樹枝上睡覺時,用手和腳抓住樹枝,把頭藏在兩腿中間,看上去好像是一個毛團。有趣的是這些懶猴都是用自己的尿來洗手,有一些生活在西半球的猴類也有這種習慣。[1]
瘠懶猴行動緩慢,運動方式為慢爬四足型,舉手投足謹小慎微,先用一隻手或腳抓牢樹枝才向前伸出另一隻手或腳。當一隻手或足沒抓牢固時,絕不會鬆開另一隻。它們無論是在樹枝上或倒掛在樹枝上行走都同樣便利。它們用後肢緊緊抓住樹枝掛在樹上,用手揀食吃。它的天敵有蛇、貓頭鷹及一些貓科動物。不過,因其體態細小柔軟,常常能順利地從樹叢中溜之大吉。有時,它乾脆縮成一團不動,使對方簡直看不清其本來面目。
灰瘠懶猴是一種夜行性靈長類動物,比分布在斯里蘭卡或印度南部的其他瘠懶猴亞種長有更短、更粗壯的前後肢,它與其他亞種的區別正好顯示了這種哺乳動物對於寒冷山區、高地或者森林等不同生存環境的適應。 它們最顯著的特徵是較短的四肢、長而濃密的皮毛,他們身長約6~10英寸(約0.15~0.25米);具有碗口一樣的大眼睛,這種非常大的眼睛結構非常適合於在夜間搜尋食物,使它們得以在夜間進行捕獵。
生活環境
灰瘠懶猴僅僅分布在印度南部和斯里蘭卡的熱帶叢林之中。
種群現狀
灰瘠懶猴自1937年首次被發現,後來僅有4次目擊記錄。而從1939年至2010年,人類再沒有發現這種靈長目動物,讓很多科學家相信它已滅絕。
2010年7月,英國科學家花費了長時間在斯里蘭卡中部的崇山峻岭中尋找灰瘠懶猴存在的蹤跡,並且終於拍攝到了灰瘠懶猴照片。科學家歷時200多個小時,在斯里蘭卡中部的崇山峻岭中尋找這種動物的蹤跡,當拍到灰瘠懶猴的時候,他們激動地「渾身顫抖」。照片中是一隻成年的雄性灰瘠懶猴。它四肢較短,皮毛長而且濃密,坐在一根樹枝上。
對於這種珍稀的哺乳動物來說,最大的威脅是它們的棲息地正遭到破壞,包括森林被不斷地分割成小塊。倫敦動物學會認為灰脊懶猴面對的主要威脅是森林棲息地的破壞和不連續分布。現在這片叢林保護區的面積不足斯里蘭卡面積的1%,所以需要重點進行環境保護,以及森林的恢復重建,這樣才能使灰瘠懶猴繼續生存下來。 因此動物學會建議應當立即進行山林的保護、修復和復原工作,讓分散的山林重新連接成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