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寵物白面僧面猴

白臉僧面猴(學名:Pithecia pithecia):是哺乳綱、猴科的物種。是僧面猴屬最小的物種,體長33-35厘米,體重0.7-2.5千克。具有圓而略扁的臉龐,臉上布滿短茸毛。表現出性二態性,雄性體型較大,雌雄異色,雄性通體黢黑,只有面部為白色;雌性呈斑駁的棕色,眼下有兩條蒼白色條紋。具長而毛髮濃密的尾巴,通常與體長為1:1,當從一棵樹跳到另一棵樹時,可以用來保持平衡,

生活在熱帶高地和低地的雨林中。海拔高度為1-1000米。樹棲性,幾乎終生生活在樹上。營一夫一妻的以家庭為單位的小群,族群可集結成5-9隻的群體共同生活。以果實、蜜糖、花朵或昆蟲為食糧。懷孕期約163-176日,每胎產一仔,分布於巴西、圭亞那、蘇里南及委內瑞拉等地。

目錄

簡介

僧面猴是一種非常少見的猴子,它們長的很特殊,頭上的毛髮活像套上的假髮,所以也被人稱為假髮猴。而在僧面猴中,又以白面僧面猴體型最小,只有33-35厘米長,是世界上最小的僧面猴。[1]

形態特徵

白臉僧面猴是僧面猴屬最小的物種,體長33-35厘米,體重0.7-2.5千克。特點是頭上有長而粗的蓬鬆頭髮使它們看起來比實際的大而圓而略扁的臉孔,臉盤上布滿短茸毛活像老和尚的臉。表現出性二態性,雄性體型較大,雌雄異色,雌、雄兩性的毛色有明顯的分別,雄性通體黢黑,只有面部為白色;雌性皮毛較短,呈斑駁的棕色,從眼睛到鼻子有兩條蒼白色垂直線,也可能有橙棕色的皮毛出現在胸部周圍,並一直延伸到腹部。

具有長長的濃密的尾巴,尾巴通常與體長為1:1,當從一棵樹跳到另一棵樹時,可以用來保持平衡,不用於抓取物體或樹枝。大尾巴長約34-45厘米,因此又叫「狐尾猴」。

尾巴上的毛髮往往比背上的毛髮更長,但這在個體之間有所不同,在受到威脅時,尾巴上的毛也「炸起」。軀幹上的毛總是比前臂和後肢上的毛長,而腋下的毛很少或幾乎沒有。冠狀發毛很像頭罩,不同的個體,它們的面部區域的毛髮會重疊,看起來像「劉海」。雄性和雌性都具有明顯的咽喉部體腺以進行氣味標記,根據物種的不同而發育的也不一樣。一些雄性有明顯的頸部褶皺,而另一些則僅有裸露的皮膚斑紋。

棲息環境

該物種生活在熱帶高地和低地的雨林中。海拔高度為1-1000米。可以居住在非常潮濕和非常乾燥的森林中,但更喜歡有很多果樹和水窪的地區。該物種是樹棲動物,最常見於15-25米的樹冠高度,也下到地面上和3-15 米的低矮的樹叢間覓食。過夜的睡眠區通常是大樹的樹冠上,上面有很多樹葉作為遮蓋物。

所有的僧面猴屬物種都傾向於選擇成熟的森林,其中有水淹森林、棕櫚沼澤(某些情況下為毛里蒂亞沼澤)和地表森林。它們可以在受干擾的棲息地和次生林的生境中找到,但作為大型林木蟲蛾的捕食者,它們往往在成熟森林中處於較高的密度。它們能夠生活在從洪泛區到濕地到普通山區的多種森林類型。

生活習性

領地

蘇里南的白臉僧面猴族群占居的家庭領地相對較小,只有10公頃。活動的族群則需要利用更大的領地範圍,一般是68-152公頃。 這些白臉僧面猴將通過一系列活動標記來捍衛自己的領地。標記的方式概括為:「氣味腺(胸骨/口腔/肛門生殖器)摩擦,尿液沖洗和疆域呼叫……,以及激動性相互作用,使用咕咕的顫音聲,四肢和身體抖動,豎起毛髮以及對其他個體的快速追逐,威脅並驅逐族群外的成員。」

活動

樹棲性,幾乎終生生活在樹上,日行性。營一夫一妻的以家庭為單位聚只有2-4隻的小群,也可集結成5-9隻的群體共同生活,其中可能包括不止一個成年雌雄。生性較神經質,通常睡覺選擇樹冠,而活動於樹林的中、下層,雖然身軀粗大,但是白臉僧面猴極為靈活,可以在相距十米的樹枝間跳躍自如,因此在當地又被稱作「飛猴」。

為了建立領土,通常一夫一妻的雌雄會發出大聲的二重奏的聲音。這些二重奏加強了它們的求愛的紐帶。 它們還通過互相修飾來社交。白臉僧面猴會在自己活動的區域上留下痕跡。雄性在樹上擦胸,通常選擇帶有可食用水果的樹木來激發雌性,並試圖在繁殖季節刺激戀愛行為。

白臉僧面猴具有社交性,一般居住在家族群中。這些族群每天一起行動,可以輕鬆移動1-2千米。大多數運動發生在清晨和下午,在旅途中花費大約9個小時。雄性和雌性表現出互相修飾和交配行為,該物種能相互幫助進行避免捕食者的熟練飛躍,最常見於母親和嬰兒。

運動方式包括四足步行或跑步,攀爬和跳躍。該屬的成員組成的2-9個的小團體,在某些物種中可能類似於一個鬆散的「裂變融合」(Marsh,pers.obs),但核心群通常包括一個雌雄配對和幾對年輕繁殖。表現出與領地防禦相關的行為。經常看到亞馬遜的白臉僧面猴與其他靈長類動物在一起旅行、進食和休息,例如伶猴、吼猴、蜘蛛猴、檉柳猴和絨毛猴等。

食物

白臉僧面猴的食物由種子、果肉、嫩葉、昆蟲和花朵組成。它們也捕食行軍蟻、蜘蛛和其他節肢動物。每天花費95%-99%的時間來食用和消化種子。 全年,用38%-88%的時間吃種子。葉子也是食物的重要來源。在乾旱季節(水果不多)吃植物的幼葉。在這種飲食狀態下,它們的脂肪攝入量非常高,但是蛋白質的攝入量卻很少。

天敵

當地面捕食者,例如紅尾蚺在白臉僧面猴附近時,它們會先發出警報, 然後聚在一起,圍攻捕食者,以期將其趕走。其他陸地上的天敵包括狐鼬、美洲虎、森蚺和長尾虎貓。白臉僧面猴最大的威脅是猛禽。 由於自身的體型小,很容易被美洲角雕捕食。 一項研究報告說,當遇到鷹類或禿鷲等猛禽攻擊時,白臉僧面猴會發出警報,族群成員會響應,然後它們會完全靜止不動以求自保。隨後,會儘可能的朝着樹冠的最低部分移動,試圖將自己隱藏在樹蔭中達到儘可能隱蔽。

繁殖方式

白臉僧面猴在野外群體中,雄性會在交配季節給雌性散發信息。雌性的懷孕期約163-176天,每胎生育1仔。前1年出生或2歲的兄弟姐妹可能會幫助照顧新生的幼仔。生產間隔和季節性尚不得而知。

雌性白臉僧面猴是幼仔的主要照料者。幼仔從出生到1個月都保持依附在母親的大腿上。 從4個月到1歲會轉移到母親的背側位置,並且具有了更大的活動能力。在5個月大以後,母親將停止攜帶它們。雌性餵養、保護和培育年輕的幼猴,直到它們準備獨立生活。但是,幼猴在離開家人之前會觀察到一次母親的分娩產仔。

在野外,白臉僧面猴可以活約15年。 一隻被圏養的的野生白臉僧面猴活到了36歲,其中有28年是在被圈養中度過的。白臉僧面猴雄性大約在32個月內達到性成熟,雌性的性成熟年齡大致相同,但可能要再用花幾個月的時間,直到雌性的卵巢周期正常,才被被確定性成熟。

亞種分化

白臉僧面猴(2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白臉僧面猴金髮亞種 Pithecia pithecia chrysocephala I. Geoffroy, 1850

2,白臉僧面猴指名亞種 Pithecia pithecia pithecia Linnaeus, 1766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5年 ver 3.1——無危(LC)。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Ⅱ級保護動物。

種群現狀

白臉僧面猴是一種極具特色的生物,在動物園引起遊客高度興趣,因為它們自身的魅力而被開發利用。這些猴子作為寵物被捕捉進入市場交易,這對白臉僧面猴極具威脅。它們也被當地土著作為食物來源獵殺。這些因素都威脅到該物種的生存和數量,因為它們的繁殖速度慢,無法替代被殺害和獵捕的數量。

分布範圍

分布於巴西、法屬圭亞那、圭亞那、蘇里南、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

該物種分布在巴西和委內瑞拉的偏遠地區,還包括法屬圭亞那,圭亞那和蘇里南的大部分地區。它們生活在卡羅尼河以東,奧里諾科河以南的庫尤尼河流域。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