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寵物白鼻浣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鼻浣熊(學名:Nasua narica)體呈深褐色、紅色或黃色。眼睛深色。吻、下頜及喉嚨淺灰色。吻突出。尾部很長,尾具6~7條間隔紋。犬齒較大,臼齒可以磨碎食物。該種屬於長鼻類浣熊,與普通長鼻浣熊的最大區別是鼻中間有一塊白色斑紋。

白鼻浣熊主要分布於北美南部至中美洲。棲息海拔0~3500米。白鼻浣熊習慣在人類居住區出現,常去營地及垃圾站覓食,易於馴養。該種一般在日間活動,夜晚回到特定的樹上休息,[1]不過也能隨環境改變習性;在一些受到人類獵殺的地方,或是覓食的需要,它們可以轉為夜間活動。成年雄性獨居,雌性及幼獸會組成群體。

形態特徵

體呈灰褐色,兩臂銀灰色。末梢靈活的鼻子又長又尖靠近鼻末端的面部區域有一條白色斑帶雙眼及兩側臉頰上下各具一白斑,喉及腹下沾白色前腿較後腿短,可跖行。足黑色,裸底前肢爪可彎曲。錐狀長尾具黑色環紋,行走時尾部保持直立

成年白鼻浣熊體長80~130厘米,其中尾長占體長的一半多;體重3~5公斤。

近種區別:吻突的斑紋是白鼻浣熊區別於近親南浣熊和長鼻浣熊的唯一特徵。

棲息環境

棲息海拔0~3500米。

白鼻浣熊適應美洲的各種地理環境,從熱帶低地到乾燥、高海拔的森林,如雨林、雲林等。

生活習性

白鼻浣熊日行性,夜間通常棲息在樹梢,黎明時下樹覓食;成年雄性偶爾在夜間活動。尋找食物時先用它們靈活的長鼻子嗅探,然後彎曲爪子挖掘地下的昆蟲、幼蟲和小型脊椎動物。成年雄性一般獨自生活,以噴灑尿液或腹部蹭地釋放分泌物的方式標識領地,雄性間的領地不發生重疊,領地內兩雄性若相遇會彼此打鬥。雌性和幼獸結群而居,群規模一般為4~20隻,由雌性和不足2齡的雄性個體組成,群成員不一定有親屬關係。群中雌性互相照顧和梳理幼獸;它們不會合作捕獵或分享食物,但協力抵禦成年雄性及其他入侵者。雌性在樹巢中獨自撫育後代。幼獸第一次離巢死亡率可能較高,威脅主要來自其他成年浣熊、大型貓類、猴子、蟒蛇和疾病。

繁殖方式

每年2~3月份,那些在雌性家域範圍內占主導性的雄性,將被獲准加入雌性群體。一旦加入,雄性會和每個群成員交配,隨後被驅離,原因是它們會殺死幼崽。白鼻浣熊的妊娠期持續77天,大約在分娩前的3至4周,雌性會離開群體獨自築巢,最常見的獸巢建在棕櫚樹上。一胎產崽2~7隻,幼崽會在樹巢中停留數周。初生幼崽重100~180克,尚需母親的照顧存活,母獸僅在覓食時離開樹巢。幼崽11天後睜開雙眼,4個月後斷奶,5個月後,母獸和幼獸從樹上下來,重新加入先前的群體。15個月後幼崽長成。雄性浣熊3歲、雌性2歲進入性成熟期。

亞種分化

白鼻浣熊(4亞種)

中文名

學名

命名人及年代

1,白鼻浣熊瓦哈卡亞種Nasua narica molarisMerriam,1902

2,白鼻浣熊指名亞種 Nasua narica naricaLinnaeus,1766

3,白鼻浣熊奇瓦瓦亞種 Nasua narica pallida J A Allen,1904

4,白鼻浣熊尤卡坦亞種 Nasua narica yucatanica J A Allen,1904

種群現狀

拉斯的白鼻浣熊的全球種群未量化,它們在原產地屬稀有或常見物種。白鼻浣熊在美國很罕見;在中美洲為常見至稀有物種,但數量已有大幅減少(Janson 1981)。墨西哥的種群數量下降嚴重,估計在該國中部地區已處於滅絕狀態(Valenzuela &Ceballos 2000)。熱帶地區的白鼻浣熊種群密度高於美國西南部(Gommper 1995,1997)。該種在哥斯達黎加極為常見(J.González-Maya pers.comm. 2008)。

保護級別

洪都拉斯的白鼻浣熊種群被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Ⅲ。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15年評估。

分布範圍

分布範圍自美國亞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向南延伸,經墨西哥(不包括巴札半島和馬德雷山脈中部)、中美洲至巴拿馬,少量分布於南美安第斯山脈以西地區。

原產地:伯利茲城、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薩爾瓦多、危地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美國。

參考來源

  1. 白鼻浣熊個人圖書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