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寵物藏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藏狐(學名:Vulpes ferrilata)大小接近赤狐或略小,但耳短小,耳長不及後足長之半,耳背之毛色與頭部及體背部近似。尾形粗短,長度不及體長之半。冬毛毛被厚而茸密,毛短而略捲曲。背中央毛色棕黃,體側毛色銀灰。尾末端近乎白色。頭骨之吻部十分狹長,吻部中央部位之側緣稍向內凹入,第二前臼齒處之吻寬約為齶長之1/4。犬齒甚長,上犬齒之高約等於第四前臼齒加第一臼齒長度之總和。分布於高原地帶。喜獨居。通常在旱獺的的洞穴居住。以野鼠、野兔、鳥類和水果為食。

簡介

藏狐個頭和十大最不起眼的危險動物之一赤狐比較類似,可能還要更小一些。它的耳朵比較短小,身上長着棕黃色的毛,毛髮比較短可能略帶捲曲的感覺。它們喜歡分布在高原地區,是一種獨居動物,主要食物是野兔、野鼠等等。藏狐喜歡生活在海拔為2000~5200米的高山地帶,比如一些高山草甸、高山草原等地區。它們喜歡白天出來,同時是一種獨居動物。當然偶爾也會居住在一起,形成一個小型的家族群體。[1]

形態特徵

頭體長490~650;尾長250~300;後足長110~140;耳長52~63;顱全長138~150;體重3.8~4.6kg體型與赤狐(Vulpes vulpes)相近,但背部呈褐紅色,腹部白色體側有淺灰色寬帶;與背部和腹部明顯區分。藏狐有明顯的窄淡紅色鼻吻,頭冠、頸、背部、四肢下部為淺紅色。耳小,耳後茶色,耳內白色;下腹部為淡白色到淡灰色。尾蓬鬆,除尾尖白色外其餘灰色。尾長小於頭體長的50%。上頜骨狹窄,牙齒髮達,犬齒較長,眶前孔的前緣到吻尖的距離長於左右臼齒間的寬度。

生活習性

見於海拔達2000~5200米的高山草甸、高山草原、荒漠草原和山地的半乾旱到乾旱地區。 晝行性,獨居,但也可見繁殖對於幼崽在一起的家庭群。藏狐主要早晨和傍晚活動,但也見在全天的其他時間活動。洞穴見於大岩石基部、老的河岸線、低坡以及其他類似地點。巢穴有1~4個出口,洞口直徑為25~35厘米。

食物主要為鼠兔和嚙齒類。一項研究顯示,食物中95%為高原鼠兔(O.curzoniae)和小型嚙齒類(松田鼠、高山鼠、蒼鼠);殘餘物還有昆蟲、羽毛和漿果。另一項研究顯示獵物還有沙蜥(Phrynocephalus)、高原兔(Lepus oiostolus)、喜馬拉雅旱獺(Marmota himalayana)、麝(Moschus)、岩羊(Pseudois nayaur)和家畜。

繁殖性狀

交配季開始於2月末至3月初,單配製(一夫一妻制)動物,選定配偶則終身相伴,雙方共同生活、捕食以及撫育後代。雌狐妊娠期約50~60天,每胎產2~5仔,4~5月幼崽誕生。出生後前幾周,幼狐不會走出洞穴。8~10個月長成進入成熟期。理想情況下的壽命為8~10年。

主要價值

藏狐在防治草原有害類動物也起有一定作用。藏狐主食鼠類,對農牧業十分有利,亦為益獸。

種群動態

據調查統計,藏狐在西藏的最高分布密度為0.9175隻/km²,最低至0.003隻0/km²(每1.1~333.3km² 有1隻狐狸)。按此密度,以62萬km² 棲息面積計算得種群數量為3.7125±10414隻(α=0.2),全區藏狐數量為37125~10414隻(1989年)。70年代,昌都地區年收購皮張約200張,不足50張。因多年來過度獵捕,藏狐的數量在急劇減少。因此,應在一部分地區停止獵捕,逐步恢復其種群後再合理利用。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08年評估。

該物種已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於中國、印度、尼泊爾。

在西藏分布較為廣泛,僅藏東南的森林中未見其足跡。該種在青海、甘肅、新疆、四川、雲南西北部及四川西部也有分布。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