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寵物越南烏葉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越南烏葉猴(學名:Trachypithecus hatinhensis):頭體長50-66厘米,尾長81-87厘米,體重高達8.7千克。是一種身披黑色毛髮的烏葉猴。面部有一個獨特的白色標記,包括一些不濃密的鬍鬚,延嘴角至耳朵上方在頸背結束。頭上其餘部分的毛皮黑色,有明顯和獨特形狀的冠毛。身體毛皮非常光滑。

這種瀕危物種生存在海拔高達1500米,是生活在喀斯特環境的靈長類動物。活動於樹木和陸地。主食為各樹種新鮮的嫩葉。通常組成2-15隻的小群活動,有時也可以看到更大的群組。分布于越南和老撾。

簡介

烏葉猴屬下一共包含了16個種,它們都有着兩個共同特徵就是全身毛髮都是黑褐色居多,並且尾巴極為細長,最多可達50厘米。烏葉猴最喜歡在樹上生活,主要以樹葉為食,到了雨季的時候,也會喝樹上的雨水或者露水。[1]

形態特徵

越南烏葉猴頭體長50-66厘米,尾長81-87厘米,體重量高達8.7千克。是一種身披黑色毛髮的烏葉猴面部有一個獨特的白色標記包括一些不濃密的鬍鬚延嘴角至耳朵上方在頸背結束頭上其餘部分的毛皮黑色有明顯和獨特形狀的冠毛身體毛皮非常光滑。新生兒黃橙色,但這種顏色在幾個星期內褪色,到3個月,就是完全是成年猴的黑色了。

棲息環境

棲息在陡峭的山坡上的森林地區,特別是在越南和老撾部分地區的岩溶石灰岩地區。生活在岩溶石灰岩陡峭的,通常具有近垂直的懸崖,這樣的山丘可以為靈長類動物提供安全的避風港,免受狩獵和其他人類活動的迫害。這種瀕危物種生存在海拔高達1500米,活動於樹木和陸地。

生活習性

習慣於在石灰岩的洞穴、裂縫和懸崖岩石上棲息過夜,而同屬的他種類一般在樹上棲息。大多數越南烏葉猴單獨睡覺,雖然有時也會彼此靠近睡覺。棲息地通常面向西部或西南部,由下午的陽光加溫,冬季會尋找避免寒冷的北風的住處。

喜愛群居,每群一般為2-15隻,較大的群體約有20隻左右。通常在樹木的上層活動、採食,很少下地,有一定的活動規律和較為固定的住所,活動範圍大約為3-5平方公里。行動敏捷、輕盈,善於攀登、跳躍,早晨和傍晚尤為活躍,夜間則棲息於懸崖峭壁間的天然岩洞內。它的警惕性很高,每天黃昏進洞之前都由群體中擔任首領的雄獸率先入洞觀察,沒有發現異常時,其它成員才依次而入,最後進洞的是懷孕和帶有幼仔的雌獸。生活於熱帶和亞熱帶的山林中,有時也到丘陵地帶。主要樹棲。成小群生活,由一雄猴率領,早晨和午後覓食,中午休息。晚上在樹上或岩洞中睡覺。 是草食性的靈長類動物,主要食物是樹葉、花芽、花蕾及花朵、野果、種子。偶然吃些昆蟲及其他小動物。在雨季,它們會喝葉子上的水。

繁殖方式

越南烏葉猴的妊娠期是195-210天,每胎產一仔。哺乳期為12-20周,嬰兒變得更加獨立於其母親,開始吃固體食物並參與社交活動。 斷奶在7-8個月之間。

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一些靈長目動物學家認為越南烏葉猴是老撾烏葉猴的亞種。然而,在2001年越南烏葉猴被定為一個獨立的物種。

種群現狀

對越南烏葉猴生存的威脅包括農田、放牧、道路建設、土壤流失和毀林,預防作物掠奪造成的中毒,以及尋找藥物和食物等。主要是環境破壞造成生存地碎片化,使該物種數量下降,處於瀕危狀態。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瀕危(EN)。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Ⅱ級保護動物。

分布範圍

分布於老撾東部的部分地區和越南中北部的安南山脈。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