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客觀事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客觀事物

客觀事物,是真實的--真實就是不變的、普遍的--柏拉圖:感觀事物變化具體的,它是不真實的,它們的不變性、普遍性來自理念--亞里士多德:知識的體系,我們從哪些方面認識事物--洛克:所有的知識來源於經驗,事物的第一性質(凝性廣袤形相運動靜止數目)和第二性質(顏色聲音氣味滋味)--休謨:來源於經驗的知識是沒有普遍性的,因此也沒有不變性--笛卡爾:真正的不變性、普遍性來源於理性,真理來源於理性。

經驗論的經驗是"真實"的,卻是歸納法得來的,故沒有普遍性。[1] 唯理論的原則是普遍的,卻是演繹法得來的,故沒有新內容。[2]

認識形式

感覺之中也有普遍的東西,也就是任何感覺都有的,沒有例外。都有的東西,那就是時間和空間。由於普遍不可能從歸納得來,故時間和空間不是從歸納得來的,也就不是從外界得來的,那就只能是人的認識本身就有的,這叫做認識的形式。任何判斷都是以十二範疇作為前提,沒有一個有意義的判斷不包含十二範疇,故十二範疇是普遍的,也不可能從歸納中得來,故先天的認識形式。

客觀事物1.jpg

通指範疇

十二範疇分四大類:量、質、關係、樣式。其中每一類又包括三種範疇:量包括統一性、多樣性與全體性;質包括實在性、否定性與限制性;包括可能性與不可能性、存在性與不存在性、偶然性與必然性。當我們思考一個事物或事物之間的關係時,不可能超出這十二個範疇所規定的內容。

關係

包括個性與偶性、原因與結果及交互性(即主動與被動之間的相互作用);

概述

將人的認識,或經驗知識分為內容和形式兩部分,內容是從物自體來的,形式是人的先天認識形式,必須把這兩方面結合,才能形成知識。而我們的知識--感性和知性--形成了我們對外部世界的印象--或者說是形成了"客觀世界"--"客觀"事物。因此,這個"客觀"並不是純粹的客觀,即與人無關的客觀,而是被人的先天認識形式改造過的客觀。所以,康德把這個"客觀"稱為表象。而那個與人無關的純粹客觀,他稱為物自體。對物自體,我們除了知道它存在,其他任何方面我們都不能有肯定或否定的判斷。

十二範疇是自然科學的基本範疇,所以自然科學是有普遍性根據的。但也正因此,它研究的對象就是表象,是此岸世界,不是物自體。這就給自然科學限定了範圍,它不能說離開人的純物質世界是什麼樣的。但人總想知道與人無關的純粹的事物是什麼樣的,即初始因、時間的開端之前、空間之外等。這些東西是無法感覺也無法判斷的,只能靠設想--或叫推理。推理可以只遵守形式邏輯而不遵守時空和十二範疇的"先驗邏輯",它是非科學的。由於沒有經驗內容,即會出現悖論而無法斷定對與錯。

客觀事物2.jpg

觀點一:客觀事物外在於我們,"外在"即"客觀",而"事物"就是那些實實在在的物體。

觀點二:客觀事物是我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這些認識包括材料和形式兩部分。材料來源於"客觀事物"--即外在於我們的實實在在的物體,形式來源於我們的先天。材料與先天形式的結合形成了我們的認識--我們認為的"客觀事物"--它們不是客觀的,而是經過我們的先天認識形式加工過的"客觀事物",有人把它們稱為"表象"。

科學解釋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肯定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物質對意識具有決定作用的前提下,又承認意識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個有巨大的能動作用。意識的能動作用首先表現在,意識不僅能夠正確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正確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早已被人的實踐活動所證實。人類世世代代在意識的指導下進行改造世界的活動,雖有失敗,但更有成功,而且隨着歷史的發展,成功的活動越來越多。既然人類在實踐活動中能夠取得成功,達到預期的目的,那就說明原有的認識是符合客觀事物的狀態、屬性、規律的,證明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每一時期的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總是有限的,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又總是在擴展、在加深。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隨着人們實踐的發展和認識能力的提高,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科學知識正在迅速增加。人類應當為自己的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而自豪,思維着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客觀事物3.jpg

如何判斷

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不等於人們的意識都是一樣的。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是如此。例如觀花,植物學家以植物學的知識審視它,把它歸入植物的某一類別之中去;而畫家的知識構成有所差別,對花的反映有所不同,但他們的反映又都是正確的。

意識能夠正確的反映客觀事物,但不等於說每個人的意識隨時隨地都是正確的。人們面對同一個客觀事物進行思考,由於主客觀條件的制約會出現正確與錯誤的差別。我們知道電視機哇現的圖像有可有失真。"逼真"與"失真",是兩截然不同的效果。其原因一是在電視機之外,一是在電視機本身。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過程,雖然根本不同於電號哇現圖像的過程,但人腦對外界客觀事物的反映也存在着"逼真"與"失真"的差別,其原因也可以從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尋找。客觀方面的原因,最根本的是指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特別是社會實踐所達到的廣度與深度的制約。以下僅從主觀方面作些分析,看看意識能否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麼。

立場不同

人們的利益立足點不同,階級立場不同,對客觀事實的反映就會不同。有的承認事實,有的不承認事實;有的如實反映事實,有的歪曲事實。例如,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說真實地揭示出日地之間的關第,而基督會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就盡力抹煞"日心地動"的事實,對日心說進行圍攻。

人們對客觀事物的看法,特別是對重大問題的的看法,無不受到世界觀的影響。世界觀不同,觀察與思考問題的方法不同,直接影響着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是否正確。一個人的生活目的、生活態度是否正確,不僅影響着他的人生道路,而且會影響到他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我們必須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應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去認識客觀事物。

T01e746af5307ccb180.jpg

屬性

客觀事物是哲學家通常使用的一個概念,它是與主觀觀念相對立而言的一個概念。

客觀事物必定是頭腦外界的,不以個人的意志而轉移的,獨立的,並且是具體的、個別的、特殊的。客觀世界上每個人、每個動物、每棵植物都是具體的、個別的和特殊的。用自然解釋自然--認識你自己,向上的思考--知識就是力量,重新把經驗內容納入思考領域。

T0195dde4c528793621.jpg

客觀事物有無窮的屬性,對於兩個具體事物而言,不可能所有的屬性都是相同的,因此, 每個具體事物都是特殊的;然而,人的大腦不可能把握無窮的屬性,故我們需要抽象的思維,經過抽象,具有相同屬性的同類事物被某個特定的概念指代,而載體就是人類的語言,這就是所謂的語言是思維的載體。

因此,語言,思維,客觀事物三者之間就形成三位一體的關係,誰也離不開誰,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所有客觀事物都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

總結

由於客觀條件和主觀方面的原因,人們的意識未必都是正確的。儘管如此,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這一能動作用仍然是存在的。我們應當在歷史和現實條件的基礎上,着重從主觀方面努力,盡力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只要我們端正立場,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來觀察事物,以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為指導,不斷充實我們的科學知識,運用正確的思維方法,我們就一定能夠在正確認識世界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