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宣明五氣篇二十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宣明五氣篇二十三

【原文】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

五氣所病:心為噫,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胃為氣逆、為噦、為恐,大腸、小腸為泄,下焦溢為水,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膽為怒,是謂五病。

五精所並:精氣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畏,並於腎則恐,是謂五並,虛而相併者也。

五臟所惡: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是為謂惡。

五臟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為五液

【譯文】

五味入胃,各為其所喜的臟腑吸收:酸味入肝,辛味入肺,苦味入心,鹹味入腎,甘味入脾。這是飲食五味之所入。

五臟之氣失調後所發生的病變:心氣失調則噯氣;肺氣失調則咳嗽;肝氣失調則多言;脾氣失調則吞酸;腎氣失調則為呵欠、噴嚏;胃氣失調則為氣逆為噦,或有恐懼感;大腸、小腸病則不能泌別清濁,傳送糟粕,而為泄瀉;下焦不能通調水道,則水液泛溢與皮膚而為水腫;膀胱之氣化不利,則為癃閉,不能約制,則為遺尿; 膽氣失調則易發怒。這是五臟之氣失調而發生的病變。

五臟之精氣相併所發生的疾病:精氣並與心則喜,精氣並於肺則悲,精氣並於肝則憂,精氣並於脾則畏,精氣並於腎則恐。這就是所說的五並,都是由於五臟乘虛相併所致。

五臟化生的液體:心之液化為汗,肺之液化為涕,肝之液化為淚,脾之液化為涎,腎之液化為唾。這是五臟化生的五液。

【原文】

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

五病所發: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陰病發於肉,陽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是謂五發

五邪所亂: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痹,搏陽則為巔疾,搏陰則為,陽入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是謂五亂。

五邪所見: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名曰陰出之陽,病善怒,不治。是謂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1]

【譯文】

五味所禁:辛味走氣,氣病不可多食辛味;鹹味走血,血病不可多食鹹味;苦味走骨,骨病不可多食苦味;甜味走肉,肉病不可多食甜味;酸味走筋,筋病不可多食酸味。這就是五味的禁忌,不可使之多食。

五種病的發生:陰病發生於骨,陽病發生於血,陰病發生於肉,養病發生於冬,陰病發生於夏。這是五病所發。

五邪所亂:邪入於陽分,則陽偏盛,而發為狂病;邪入於陰分,則陰偏盛,而發為痹病;邪搏於陽則陽氣受傷,而發為癲疾;邪搏於陰側則陰氣受傷,而發為音啞之疾;邪由陽而入於陰,則從陰而為靜;邪由陰而出於陽,則從陽而為怒。這就是所謂五亂。

五臟克賊之邪所表現的脈象:春天見到秋天的毛脈,是金克木;夏天見到冬天的石脈,是水克火;長夏見到春天的弦脈,是木克土;秋天見到夏天的洪脈,是火克金;冬天見到長夏的濡緩脈,是土克水。這就是所謂的五邪脈。其預後相同,都屬於不治的死證。 [2]

【原文】

五臟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魄,脾藏意,腎藏志,是謂五臟所藏。

五臟所主: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是謂五主。

五帶所傷:久視傷血,久臥蓖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帶所傷。

五脈應象:肝脈弦,心脈鈎,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是謂五臟之脈。

【譯文】

五臟所藏:心臟藏神,肺臟藏魄,肝臟藏魂,脾臟藏意,腎臟藏志。這就是五臟所藏。

五臟各有其主宰的對象:心主血脈,肺主皮毛,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髓。這就是五主

五種過度的疲勞可以傷耗五臟的精氣:如久視則勞於精氣而傷血,久臥則陽氣不伸而傷氣,久坐則血脈灌輸不暢而傷肉,久立則勞於腎及腰、膝、脛等而傷骨,久行則勞於筋脈而傷筋。這就是五勞所傷。

五臟應四時的脈象:肝臟應春,端直而長,其脈象弦;心脈應夏,來盛去衰,其脈象鈎;脾旺於長夏,其脈弱,隨長夏而更代;肺脈應秋,輕虛而浮,其脈象毛;腎脈應冬,其脈沉堅象石。這就是所謂的應於四時的五臟平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