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家鄉秋來風景異(寶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家鄉秋來風景異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家鄉秋來風景異》中國當代作家寶棟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家鄉秋來風景異

這個月的休息日回老家的時候,正是將近正午時分。走在家鄉新修的公路上,四野空曠,空氣清新,陽光明媚而溫暖。好多拖拉機正在田間忙着整治土地,有的犁有的耙。還有農家正在點種莊稼。

馬路東側,鄰村田地里聯合收割機正在收割玉米杆。機器把成行的玉米棵吞入,高高的機筒把粉碎後的玉米杆吐出到大大的車斗里。可能是收做飼料的,一趟過去,一長溜玉米棵不見了。來回幾趟,一片站着玉米棵的土地變成了平地。多年沒有近距離觀察過農村收割情景,原來電視上看到的現代化聯合收割一轉眼成為了我們農村的平常,機械化「飛入尋常百姓家」了。

回想上個月回來時,同樣走在這條大路上,人們正在搶收玉米,家家都忙得不亦樂乎。

今年秋雨特別大,連綿了好長時間,田地里積了不少水,機器無法進去收割,大家都是趁着大晴天肩扛手提地收摘玉米,玉米田裡都是辛苦搶收的人,「農家無閒日」,搶收「人倍忙」。正是這秋雨,把今年的秋種推遲正好了一個月。

第二天早晨,日頭高升,朝霞滿天,秋高氣爽,微風和煦,空氣里瀰漫着新翻的土地的氣息。我散步走在鄉間小路上,路邊溝坎上野枸杞正好成熟,鮮紅的枸杞子紅星星一般密密麻麻地點綴在草叢裡。要不是有人打招呼,我被這好看的枸杞招惹得就要去彎腰採摘了。

打招呼的是位陌生人,他正端着碗吃着麵條,背後是一個移動廂房。這時候在這麼個野地里住着的人,應該是租種土地的外來人,我猜測着回應了他。果然,他說這塊地是他租下來的。

「這塊有多少?」

「大約三十多畝。」

「多少錢一畝?」

「一千一。」

「今年種蒜好?」

我看着他的地里停着種蒜的機器,幾個婦女正在田間種蒜。

「那得看明年的行情了。」他笑着說。

是啊,大蒜的行情總是時好時壞。種的少了就貴,種的多了,就跌下來。有的年景貴得沒譜,有的年景又跳水得厲害。要不前幾年「蒜你狠」的話竟成了社會的流行語了呢。不過,他願意種,說明他預估明年行情好。

今年租地種蒜的不少。大路上好多電動車奔忙着分別走向不同的地塊,都是婦女,有鄰村的也有我們村的,熟悉的嬸子大嫂打着招呼一股風過去了。

「幹嘛去,這麼早?」

「種蒜去」。

她們身後頭飄過回答來。

不知道她們這麼幹有幾年了,在我看來,倒覺得這是農村的新氣象。

記得十幾年前到深圳開會,大巴車走在郊外,路邊山坡上有一排很大的字:「農業工廠」。我當時覺得非常新鮮,這裡真是改革開放的前沿,土地都已經工廠化種植了。什麼時候我們老家也發展到這一步啊。

看着眼前這一夥一夥忙着種蒜去的女人,我想,這不就是工廠化了嗎?她們不是和工廠的工人一樣到點去上班嗎。

再往前走,又一片新翻的土地里,婦女們坐在馬紮上各自靜悄悄地種着蒜。我的思緒順着她們的勞作飄到了明年春天,蒜苔長出來,一片青綠婷婷,隨風搖曳。該收蒜苔了,人們走在蒜地里,忙着拔蒜苔。該出蒜了,人們又忙着刨蒜,裝好了往地頭大路邊搬運。

前年在菏澤東部鄉間看到過收蒜的情景,路邊上滿是裝好的蒜袋子,沿着路邊擺放,成堆成排,等待着外來大車裝運。明年的那個時期,我們這裡也應該是這那樣的情景。希望明年這片土地像租種人所預測的那樣有個大豐收,有個好行情。

走近另一個鄰村,路邊地里正在出芍藥,男男女女正在忙碌着,應該也是正在上班生產的農村工人。出芍藥是個細發活,根脆,不能碰爛了。只見他們細心地刨出,細心地拿到路邊來,一坨一坨的擺放開。

我想起了去年春天,我們村前村後也各有一大片芍藥。芍藥花開放時節,滿地奼紫嫣紅,像個大花園,有的女孩子拿着手機跑進去拍照。成群的蜜蜂蝴蝶忙忙碌碌,嚶嚶嗡嗡。原來在菏澤牡丹園裡才能看到的滿園鮮花盛開的景象,就在家門口了。喜歡看花的,出村就能看到,既賞了花,又省了門票,好事啊。據說這大面積的芍藥就是有人租種的,現在還長在那裡呢。

現在農村政策好,土地可以流轉,不願意種地的人家可以把土地流轉出去。有心種植經濟作物的人租上大片土地,可以實現大面積機械化耕種,省時省力,提效增收。人盡其才,地盡其力,各得其宜,確實很好。

村東公園綠化帶旁邊空地里,鄰村一對老兩口正在看着一大群羊在吃草。他們坐着馬扎,悠閒地看着羊群,過一會兒移動一下。他們歲數大了點,種不了地,養上這么二三十隻羊,一年也有不少收入。雖然趕不上陝北的人養的多,動輒七八十上百隻羊,趕到野地里吃草,大大小小的,看過去一大片。

回到村里,碰到幾個八十多歲的老人騎着三輪車早練,說起話來,嗓門響亮,底氣依然很足。還有一位我該叫大爺的,九十多了,邊騎車邊和我聊天。

「身體好着呢。」

「不行了,放下車子走不動了。」

我笑了,是啊,這個歲數還能騎着三輪車滿大街跑,身體就夠厲害的了,他還在說「不行了」呢,看樣子,超過一百歲沒有問題。

早飯後,幾個人聚在我們新農村十字街邊上聊天。說到村裡的高齡老人來,有人伸着指頭數着說,光咱村九十以上的差不多能坐一桌子了,還不算一位已經超過百歲的老奶奶呢。

大家共同的看法是現在人身體普遍好了,長壽了。以前六十多歲的人就顯得很老了。秋冬天土牆跟前一坐一排,曬着太陽,說着閒話,有的說着說着就打起盹來。現在別說六十多的,就是七十多的還有外出打工呢,身體好得很,像年輕人一樣。現在的農民比老一輩過得輕鬆舒服,有了機器,出的力也小了。到了六十歲以上,國家還有點生活補貼,夠自己零花的,可以說不缺吃不缺花了,無憂無慮,身體當然好了。而且,大夥說,許多年前常見的走街串村要飯的沒有了,小偷也絕跡了。老農民說的都是實在話,這些都是看得見感覺到的現實。

回到家裡,和八十多歲的爹娘聊起來,我說你們這一輩現在能住上樓,是你們年輕時候根本連想都不敢想的,當年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真的實現了。他們笑着說:「真是這樣,當年說在口頭上,心裡不敢想,現在竟然過上這樣的日子了,我們這輩子知足了。」

以前不常在家,現在看着新農村成排成行的二層房舍,想想見到的情景,和我腦子裡原來的家鄉]面貌明顯大不同,變化真的很大。

站在二樓陽台上,陽光溫暖,天藍雲白,秋光燦爛。村外大路上有的婦女正騎着電動車回來,是她們種蒜的下班了。[1]

作者簡介

寶棟,高中語文教師,現有一百多篇文章見諸網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