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家訪小分隊(金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家訪小分隊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家訪小分隊》中國當代作家金平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家訪小分隊

時光飛逝,轉瞬間到了星期六。雙休日家訪進行時,成為我支教生活的不二選擇。

在上鎮小學,之前與我共同家訪的盧顯橋和陳嶸嶸老師,今天來了方慧林老師,我倆特有緣,我們聊起教學和山里孩子的話題非常投機,方老師來自南京,不抽煙,喜歡吃水果,剛來時抱怨買不到水果,我把僅有的橘子分給他,閒暇時,我聊起旅行話題也是滔滔不絕。今天我們仨去家訪,是最佳組合了,用我們的名字叫:平-林-橋,「老中青」組合。

早晨,出發前,我告訴方老師我們要去家訪了,他放下碗筷,高興的跟我們一起出發。

盧顯橋給我倆帶路,走過公路往山坡下走,穿過田野,來到下沿隊,我們要穿過這個小村莊,翻過兩座山去弄王隊。剛路過村莊的幾戶人家,就聽到有學生喊:「金老師,去家訪啊?」 原來是黃相和黃長利這兩個「小嚮導」在他家房頂上玩耍呢。我沒有答應他們,一會功夫他倆偏偏跑着過來了,一個人給我背包,一個人幫我拿相機,幸虧包里多背了一瓶水和一些吃的東西。

這兩個孩子跟着兩個年輕老師,爬山的速度相當快,幾乎沒有停下休息,一直在走,我實在太累了,要求坐下來休息一會兒。盧顯橋說:坐下來會更累的。我說喝口水,慢點走吧,時間夠用。這時方老師說:「金老師的體力可以啊,一般年輕人都吃不消的」。我笑着說:「要不是早幾年玩戶外積攢點體能,誰能跟得上你倆呢!」

方老師說:「說實話我也是很累的,我們跟當地人比不了。」看到方老師也是汗流浹背,我比他大20歲,像我倆這樣的城裡人,每周都出來翻山越嶺的算是很厲害的了,在這一點我都佩服我自己!

這條路是我走過最遠的家訪路,速度之快也是頭一遭。就這樣,家訪路上的風景只是眼前的年輕人和孩子的背影,他們步履匆匆是我追逐的對象。

終於來到上鎮村大山裡的弄王隊,先通過一道石門,通向十幾戶人家,我的一年級學生韋艷逢和學前班的弟弟韋吉洋正站在家門口,看到了我們,高興地招呼起來:金老師!來我家啊!聽到孩子們的呼喚,我開心極了。在班級通過語文課里的看圖說話,告訴孩子一些禮儀方面的知識,家裡來客人,學生怎樣禮貌地打招呼,怎樣迎接等,並訓練他們挨個做模擬表演,這回到了韋艷逢家,看到她熱情地把老師們讓到家裡,找來小板凳讓客人坐,我深感欣慰

看到這一家人,艷逢、吉洋和媽媽懷裡的小弟、小妹和她姐,姊妹 5 個,一個表哥因父母去世也過繼她家了,是上鎮小學六年級學生,我們進村口時,看他在搬石頭,幫助村里人蓋房子。艷逢家裡剛剛蓋起了二層樓房,沒有門窗,用塑料布遮擋,一樓養豬、 二樓住人。她爸爸平時靠在村里幫別人家蓋房子,有時在外村干零活,媽媽在家照看兩個一歲多的孩子。

盧顯橋來艷逢家,就是要找她哥談心。原來,他這個表哥剛剛念小學六年級,就產生了退學準備外出打工,我們三個老師輪番上陣,對他說了一番肺腑之言。看得出孩子很懂事,向我們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叔叔嬸嬸家5個孩子,3個孩子加上我4個孩子上學,就叔叔一個勞動力,我怎麼忍心再雪上加霜呢?」我也不知道該怎麼面對這個話題了,感嘆大山裡的孩子不得不早當家啊!

過了一刻鐘,我們要去另一個學生家,韋吉洋給我們帶路。他媽媽說:回這裡吃飯吧。我跟艷逢說,告訴媽媽煮紅薯就行了。

盧顯橋領我們來到村裡的高中生韋玉華家,這家的房子更是十分殘破,四周用白塑料布包裹着,盧顯橋推開塑料拉門,問一聲韋玉華在家嗎?進入棚子裡,只有她媽媽一人在家裡忙碌着,瘦弱的身軀和屋內凌亂而陰暗成為正比。

一眼看去,隔斷層也是塑料間壁成為臥室,只有兩頂蚊帳和鋪蓋,外間做飯,鍋碗瓢盆,其餘全無。原因是她家前年房子着火了,也沒有能力重新修繕,家庭成員只有媽媽和哥哥。

韋玉華的情況同樣堪憂,據說,去年韋玉華是以輟學這一極端方式求助社會,籌款幫助媽媽蓋房子。她當時表態:如有愛心人資助建房,她將款項逐一寫下欠條,保證參加工作後一併還清。這位性格剛烈的女高中生的求助,最終得到很多好心人的幫扶。眼見這家境,又聽到這個故事我的心都在哭泣。(後來,「愛心螞蟻」組織出面保住了她的學籍,聽說2016年她以優異成績,被東北一所高校錄取,這是過了一年我才知道的。)

我和方老師先離開這家,來到他教的學生韋艷情家裡,三年級的學生艷情,和一年級的弟弟、妹妹三人在家。媽媽過世的早,爸爸在村里幫人家蓋房,經常不在家,三個年幼的孩子不但自己做飯,還要到地里拔菜、弄豬食、餵豬。方老師很認真的記着筆記,我用相機記錄眼前的一切。

離開這兩個學生家後,我們走在路上心情很沉重。這時,我班學生韋吉洋找我們回他家吃飯,邁進他家的門檻,就看到了一大桌子人,好熱鬧啊!他家6個孩子,跟我們來兩個學生,十三人吶! 艷逢的爸爸做工回家了,用一隻雞匯了一大盆青菜,孩子們吃的可香了。這是我兩個月來,在大山里看到唯一溫馨的場面,爸媽都在家和孩子們在一起。盧顯橋也說,只有過年才可以看到,平時沒有過。(後幾年來看望學生家,再也沒有遇見過完整的家人都在家場。)

這一天的家訪,看到兩家苦不堪言,終於有一家溫馨暖人的畫面,總算撫慰了之前的陣陣揪心。

我們的家訪之路很遠、很長。一路走來,所見所聞,圖片紀實,不知不覺形成一種責任在心中,不僅喚醒良知,匯聚成愛的力量流淌在崎嶇的山路上,已然和孩子們漫漫求學路並行。

此後,方老師不僅跟着我去家訪,他自己在周五下午學生們放學回家時,他跟着去家訪,有時回來很晚,我也要做好飯等他回來一起共進晚餐。

漫漫家訪路,前方的路越未知,我們前行的決心就越發堅定[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