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寬甸縣青椅山逸夫學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寬甸縣青椅山逸夫學校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育人大計,德育為先。德育工作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學校工作中居於核心地位。只有把德育工作[1]落到實處,學校的各項工作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脈搏,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校園諮詢

丹東:英雄之城的教育答卷 | 萬裡邊疆教育行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教育報刊社從6月初開始啟動「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萬裡邊疆教育行」大型融媒體報道活動,組織骨幹記者,分9路出發,深入全國9個陸上邊疆省份,走進一所所國門學校,與長期紮根邊疆的教師面對面交流,體驗他們在邊疆的生活,感受邊疆教育發展的巨大成就。

此次大型報道通過記者採訪紀行的形式,用事實說話,強化群眾視角,運用群眾語言,用教育工作者和師生以及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記錄記者耳聞目睹的教育故事。此次大型報道特別突出媒體融合,除在報紙上開設專欄外,還將重點放在拍攝系列短視頻上,與報紙的文字報道形成融合態勢。

報道路線: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甘肅—新疆—西藏—雲南—廣西。

今天,我們與您分享該系列首篇內容——《丹東:英雄之城的教育答卷》,近距離觀看這幅鴨綠江畔緩緩鋪開的教育畫卷。

丹東:英雄之城的教育答卷

濤濤黃海浪,記錄着甲午風雲的慘烈;浩浩鴨綠江,迴響着抗美援朝的嘶吼。一座英雄的城市,因兩場保家衛國的戰爭而為世人所銘記,它就是位於我國海陸邊境端點的遼寧丹東。

初夏時節,中國教育報「壯麗70年 奮進新時代·萬裡邊疆教育行」特別報道組沿着中朝邊界,走進鴨綠江畔的一所所大中小學和幼兒園[2],近距離欣賞教育所描繪的一張張興邊富民答卷,感受教育給這座城市帶來的生機與活力。

答卷一:促進均衡

村小幼兒園,邊境線上的美麗風景

丹東市內出發,沿着濱江大道溯鴨綠江而上,江對岸,白牆黑瓦的朝鮮民居和田間耕作的農民清晰可見。

大約一個小時後,汽車將我們帶到了江中的一座半島上。在島上轉了幾個彎,車子停在了一個小廣場邊。廣場的一側,船帆造型的校門面朝江水屹立,門後一棟3層的黃色小樓掩映在桃林中,樓頂正中鐫刻着「毛岸英學校」5個紅色大字,字的上方,鮮艷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朗讀聲、音樂聲、歡笑聲不時從樓內傳來。

校長於滿澤告訴我們,如果早來一個月,可以看到學校一年中最美的樣子。學校位於「中國十大最美鄉村」之一的寬甸滿族自治縣長甸鎮河口村,周圍是數萬畝的桃林。每年五一勞動節前後,島上的桃花競相開放,置身花海之中,宛若人間仙境。孩子們的笑臉在桃花的映襯下,成為島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69年前,毛岸英從學校旁邊的石橋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戰場,在這裡留下了自己在祖國的最後足跡。為了緬懷毛岸英烈士,2003年,寬甸縣委、縣政府決定將上河口小學和下河口小學合併,在斷橋邊修建毛岸英學校。學校建成後,在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捐助下,校門口的岸英廣場、學校的綜合樓、運動場、多功能教室、網絡教室、實驗室、毛岸英紀念館等相繼落成。現在學校共設6個教學班,有193名學生、19名教師。

《走進毛岸英學校:銘記英雄》

若論在校生規模,在丹東邊境數百所村小中,毛岸英學校無疑排在前列。但若論起辦學條件,其他小規模學校卻並不輸這裡。「沿邊境線走走,你們會發現,房子最漂亮的,不是咱們的學校就是咱們的幼兒園;有國旗飄揚的,不是咱們的學校就是咱們的幼兒園;有歌聲迴蕩的,不是咱們的學校就是咱們的幼兒園。」說到這些,丹東市教育局局長於笑溪難掩自豪。

據於笑溪介紹,丹東市在校生50人以下的小規模學校,有300多所,20人以下的有100多所。「在外地,這樣的村小可能早就撤併了,但我們邊境線上的小規模學校,一所都沒有撤。因為只要有學校在,就一定有邊民在;只要有邊民在,國土就一定在。」在於笑溪看來,儘管教育財力有限,但有些事情是不能拿金錢來衡量的。這些小規模學校每校只有三五名教師,為了能將所有課程開齊開足並保證質量,一些教師實行走校制,每天在各個學校間奔波,心中揣着的就是這份家國情懷。

小規模學校不僅不能撤,還要建設好,才能留住孩子。過去,這些學校的校舍多是磚瓦平房,老舊破敗,雖然每年也投入資金修修補補,但沒有得到徹底改善。大部分村小沒有硬化操場,一場雨後,操場就成了爛泥塘。一些村小的附屬設施也十分簡陋,廁所破損,蹲位不足,食堂灶具和飲水設備殘缺不全,冬天教室要燒爐子取暖,既不安全也不衛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