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賓興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賓興館是三堂四橫屋的四合院傳統格局,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保護修繕。賓興館占地面積約1198平方米,共兩層,總建築面積約2150平方米。賓興館是廣東省內僅存的一處古代科考建築。賓興館現存的建築是目前中國鄉土建築中最能反映古代科舉制度古建築之一[1]。  

景點簡介

賓興館位於惠城區橋西金帶南街3巷10號,坐北向南,進深三座,面闊三間,封閉式的四合院布局,占地約160平方米。   

歷史煙雲

「因抗戰期間遭日機轟炸,解放後又幾經拆建,至今該館僅剩中座及左右廂房較為完好,其餘的都是後來新建的。門楣上「賓興館」三個字雖已了無痕跡,但遺留的青磚、灰瓦和飛檐仍可辨出清朝建築的風貌。走進中座院內,記者發現在中座房間的外牆上鑲有兩塊青色石刻,每塊長1.2米、寬0.7米,石刻上的字跡還非常清晰,分別是「賓興館碑記」和「賓興館條約」,記載着該館建於道光8年(1828年)。賓興館是當時惠州各鄉紳士為資助本地生員參加鄉試、會試而建成的。道光6年,在地方知名紳士黃錫圭倡議下,惠州各鄉紳士捐出銀子銀元(凡捐100百兩銀子以上的,在《碑記》上都有名字記載),買得塘尾街(即今金帶南街)一塊地,於道光8年11月建成賓興館,作出租經營。每逢鄉試,該館便從租金中提出200元均分給參加鄉試的生員,以作路費;若遇會試之年,則每個舉人可得資助路費50元。   

名稱由來

館名「賓興」,源於《周禮》。據《周禮》記載,舊時地方官仿古鄉飲酒之禮,設宴招待應舉之士,謂之賓興,後又通稱鄉試為「賓興」。   

歷史價值

據了解,曾有專家指出,賓興館接濟貧窮的學生參加科考,是清政府「賓興費」和「公車費」的補充[2],作為科舉制的「副產品」,是一份了解科舉制度歷史難得的參考資料。   

景點現狀

「賓興館」目前是橋西環衛所的宿舍,住了20多戶人家,基本上都是橋西環衛所的退休職工。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這些住戶中現在無人知道賓興館的歷史了。1990年,市政府公布賓興館為文物保護單位後,大家才知道它的價值。

視頻

賓興館 相關視頻

賓興館重煥新生 見證清代科舉興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