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寄贈吳門故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寄贈吳門故人》

圖片來自網絡

作品名稱: 《寄贈吳門故人》

創作年代:清初

文學體裁:詩

作 者:汪琬

《寄贈吳門故人》清初官吏學者、散文家汪琬的詩。[1]

由明入清的文人幾乎都難以擺脫出仕與隱居的矛盾糾纏。儒家入世的人生觀鞭策着他們積極踏入仕途;異族入侵的現實、民族意識的觀念又肯定着隱居的人生路途。汪碗二十歲時正值清兵入關,他的家鄉也曾被踐踏蹂情緒、不平的感慨,時時襲上心頭。這首《寄贈吳門故人》便是這種矛盾心境的流露。

詩詞正文

譯文

欽慕顧愷之卓爾不群,悠閒地過着譜制新曲,復錄棋局的隱居生活。

家在綠水之畔長洲苑,人能在青山之邊短簿祠徜徉。

芳草逐漸青綠,正逢歸來的燕子;百花凋謝委地,已過了浴蠶的時節。

整整一個春天不能遊山玩水,遺憾只能任苦悶白了雙鬢。

賞析

所謂「吳門故人」,是指作者的摯友顧苓。他在明亡之後隱居不仕,吟賞山水,棋曲自娛,頗得人生樂趣。相反,作者汪碗卻羈身宦途,不能盡游賞之樂。

這首詩首聯先引用故人,表現對顧苓所選擇的隱居生涯的欽羨之情。頷聯寫顧苓隱居地的名勝,再進一步抒發自己對顧苓的羨慕與嚮往。頸鏈則緊承上聯,從季節景物入手,又寫顧苓隱居生活所具有的盎然生機。尾聯最後表達出作者對仕途生活厭倦悔恨情感的直接表白。

詩的開頭兩句「遙羨風流顧愷之,愛翻新曲復殘棋」表明了對顧苓所選擇的隱居生涯的欽羨之情。將顧苓直接比作才華絕世的顧愷之,更為充沛地肯定了顧苓的人品才學;以譜制新曲、復錄棋局概括顧苓的生活樂趣,更能襯托出自己宦途的忙碌無聊。

「家臨綠水長洲苑,人在青山短薄祠」,這兩句寫顧苓隱居地的名勝,進一步抒發自己對顧苓的羨慕與嚮往。長洲苑瓶簿祠都是蘇州的遊覽勝地,「綠水」、青山」描繪出了環境的優美動人,「家臨」,「人在」則刻畫出了顧苓徜徉於名勝古蹟、綠水青山之中的自得。仿佛人與愛物完全融化在了一起,彼此毫無阻隔,這正是作者所嚮往、所追求的人生樂趣。

「芳草漸逢歸燕後,落花已過浴蠶時」,這兩句緊承上聯,從季節景物入手,寫顧苓隱居生活所具有的盎然生機。作者選擇春天的景象,芳草、歸燕、落花、浴蠶,使生活充滿詩意,充滿春的氣息。這與作者所處的官場又形成了鮮明對比。

最後兩句「一春不得陪游賞,苦恨蹉跎滿鬢絲」,是作者對仕途生活厭倦悔恨情感的直接表白。「苦恨」兩字有力,「蹉跎」一詞真實感人。作者內心的苦惱煩悶、仿徨、矛盾,通過這四個字貼切準確地揭示了出來。明知這是生命的浪費,卻不得不繼續敷衍周旋;明知這與自己的志趣相違背,卻不能與之徹底決裂,其中的苦澀滋味只有當事者才能品味得出。所以作者寫來也就分外的真切感人。

作者簡介

汪琬(1624—1691年),字苕文,號鈍庵,初號玉遮山樵,晚號堯峰,小字液仙。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清初官吏學者、散文家,與侯方域魏禧,合稱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順治十二年進士,康熙十八年舉鴻博,歷官戶部主事、刑部郎中。

汪琬生於明熹宗天啟四年,卒於清聖祖康熙二十九年,年六十七歲。生於世宦之家,曾參與復社事。汪氏性情急躁衝動,坦率直言,不能容人過錯,以是人多嫉之,然坦率無城府,光明磊落,立志自重,耿介有守。不喜仕進,惟嗜讀書問學,發明經義,精研史學,昌言樸學。

順治十二年(1655年)中進士,曾任戶部主事、刑部郎中等。後因病辭官歸家。康熙九年(1670年)辭官歸里。康熙十八年(1679年),召試博學鴻詞科,授翰林院編修,預修《明史》,在館六十餘日,撰史稿一百七十五篇,後乞病歸,晚年隱居太湖堯峰山,閉戶撰述,不問世事,學者稱「堯峰先生」。[2]

視頻

「晚明風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