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馬樁·
![]() |
寄馬樁,中藥名。為百合科天冬屬植物龍壁天門冬 Aspara-gus gobius N.Iran.ex Grub.
,以帶根全草入藥。具有祛風,殺蟲,止癢的功效。主治外用治神經性皮炎,牛皮癬、瘡癤癰腫。用適量煎汁外洗或搗爛外敷。
形態特徵
多年些灌木狀草本 ,高60cm, 有多數長圓柱狀塊根 ,簇生,長10-15cm,棕褐色。
莖叢生,直立或稍傾斜,多分枝, 老枝灰白色 ,幼枝綠色。葉為鱗片狀,膜質。
葉狀枝簇生 ,長短不等,線形,先端銳尖。 花單生或成對生於葉腋 ,花被6枚
黃綠色,花梗短,關節位於中部。
植物種屬
百合科天冬屬植物龍壁天門冬。
分布區域
分布內蒙古、陝西、寧夏、甘肅、新疆、青海等地。
生長環境
生長在固定沙地、乾旱山坡。
藥用價值
一、
功能
祛風,殺蟲,止癢。
主治
外用治神經性皮炎,牛皮癬、瘡癤癰腫。用適量煎汁外洗或搗爛外敷。
用法用量
外用:搗敷或煎水洗患處。
相關論述
《寧夏中草藥手冊》:祛風,殺蟲,止癢。
相關配伍
1、治神經性皮炎,牛皮癬:寄馬樁半斤,加水五斤,煎成濃汁,再加明礬、食鹽各五錢,煎熬至溶解後取汁任用。每天洗患處一次。(《寧夏中草藥手冊》)
2、治瘡癤癰腫:寄馬樁帶根全草,搗爛外敷。(《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
採收加工
秋季採挖帶根全草,曬乾。
藥材性狀
根細長,略呈梭狀,稍肉質,粗1.5-2mm。地上部分長15-45cm。
上部莖及分枝常呈「之」字狀。葉狀枝簇生,每簇3-8枝,
常下傾或平展,近圓柱形,表面略具棱;長0.5-2.5cm,徑0.8-1mm。質稍硬;葉形小,鱗片狀。[2]
原形態多年些灌木狀草本,高60厘米,有多數長圓柱狀塊根,簇生,長10~15厘米,棕褐色。莖叢生,
直立或稍傾斜,多分枝,老枝灰白色,幼枝綠色。葉為鱗片狀,膜質。
葉狀枝簇生,長短不等,線形,先端銳尖。花單生或成對生於葉腋,
花被6枚,黃綠色,花梗短,關節位於中部。漿果球形,橘紅色。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生長在固定沙地、乾旱山坡,分布內蒙古、陝西、寧夏、甘肅、新疆、青海等地。
性味《寧夏中草藥手冊》:"辛咸。"
功能主治《寧夏中草藥手冊》:"祛風,殺蟲,止癢。"
用法用量外用:搗敷或煎水洗患處。
複方
①治神經性皮炎,牛皮癬:寄馬樁半斤,加水五斤,煎成濃汁,
再加明礬、食鹽各五錢,煎熬至溶解後取汁任用。每天洗患處一次。(《寧夏中草藥手冊》)
②治瘡癤癰腫:寄馬樁帶根全草,搗爛外敷。(《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