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密印寺即景(匡列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密印寺即景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密印寺即景》中國當代作家匡列輝的散文。

作品欣賞

密印寺即景

走進辦公室,遇上校區大部分地方停電,這棟有電,但學校公用的無線網絡卻沒有了。網是上不了的,這種情況很少見,我突然的無所措了。干點什麼呢?愣一愣,便想到了上周這個時候,在密印寺的情景了。

吃中飯後,在炭河裡古鎮空闊的大坪上等還沒有散席的朋友們,聊天的幾個人抬頭看天,烏雲壓得很低,黑沉沉的,可以看見,大團大團墨一樣的雲下面有飛煙似的散雲在急速地遊走,速度快得很。有長翅的鳥在那煙雲里上下翻飛,白的羽毛在烏雲下像是有一束光照在上面,比平常顯得格外的亮。有同伴驚叫了一下,快下雨了,有大雨下。話音剛落,雨滴就從半空中打下來了,砸在車廂的鐵板上,啪啪作響。我們飛奔幾步,跑進了車內。等人到齊,車就朝密印寺方向開去了。

說起密印寺,沒去前,我只有模糊的印象。是寧鄉的一個寺廟,大抵和益陽會龍山上的白鹿寺、長沙嶽麓山上的洗心禪寺差不多吧,比起那些藏在五嶽山中的大寺應有一點的差距。廟的後山上沿梯上去很高的地方,有金光閃閃的千手觀音,去的人都喜歡在那裡留個影。除了這點,我還真一無所知了。然而,那寺所在的地方,倒是很熟悉。叫溈山,也有叫大溈山的。可能山下有條叫溈水的河繞着,海拔有九百多米。在這一片丘陵區,突兀地聳立着這麼一座山,自然就顯得與眾不同。高山上濕潤,常年雲繚霧繞,日照又很強,土壤里富含一種叫硒的微量元素。所以在寺前寺後,和尚們種的茶有特別的味道。泡在山泉水燒的開水裡,葉片兒像是夢裡驚醒,很快就片片舒展開來,綠盈盈的,就似剛從樹上摘下來,新鮮得很。喝完後,嘴內好久仍有淡淡的茶香縈繞。聽說,當年,高僧們將茶獻給唐宣宗喝過後,皇帝龍顏大悅,還御筆親題,密印禪寺。這個皇帝政績如何,沒有好好去查閱,但這次到以後,我仔細地留意了他寫的字,很特別,很有功底,有王者氣象。

我不怎么喝綠茶,聽人講,喝茶易得結石。但後來讀書需要大量時間靜坐、凝神。又不抽煙,喝綠茶提神是個好辦法。除保靖的黃金茶也是一種有特別味道的綠茶外,就只喝這溈山的茶了。所以,寧鄉的親戚們常給我帶來幾包,放冰箱裡冷藏着。半夜睏倦時,泡上一壺,於茶香裊裊處,仿佛可想象那清明前後密印寺的僧人們採茶做茶的情景,繼而,也可想象他們誦經讀書時的專注與虔誠,人的精神就起來了。

車往溈山高處沿山邊盤旋的崎嶇公路努力向上急馳。急轉的彎很多,雨下得很大,車窗玻璃全是朦朦一片,像是在茫茫的霧海里撞。山邊高樹的枝也被大雨壓得垂下了不少,打在急速前行的車頂外,嘩的一聲、啪的一聲驟響,可以聽得到細枝被撞的斷裂聲。車內的玻璃也有一層水汽,用手揩了揩,稍明亮了一點,但雨中的遠處仍是模糊,只有貼山崖近處的刀削般的石壁清晰可見。顏色有花青的,有鐵鏽色的,也有透着白骨森森一樣冷氣的,很是猙獰。石壁像是無數的巨石擠壓一塊堆疊起來的,擠壓的印痕有橫紋,也有斜靠的,那是得有多大的力才能將這些形狀壓出來。而且不可能是慢慢地一點點經年累月形成的,就那麼一瞬間,山崩地裂的無窮之力一下子就將這山的結構、山的形狀定格成了億萬年的永恆模樣。這力是誰才有啊?

大溈山高處卻是一塊很開闊的地域,像個大盆地一般,視野很廣。小滿時節,被一陣急雨洗過的周圍起伏山巒顯得格外的鮮綠,不見有半點塵埃附着了般。下得車來,雨小了不少,淅淅瀝瀝地淋在雨傘上發出細密的摩擦聲,像餓了的蠶在吃桑葉的沙沙聲。

迎着密印寺的方向往前走,對面是有方陣的青銅武士,前頭幾排鼓着腮幫仰天吹着長而彎的野牛角,似有時而高亢時而低沉的嗚嗚聲在山間迴蕩,那是大戰衝鋒的號角?仗劍持戈的武士分列兩旁,神色高度警惕。中間是穿寬大朝服的文武百官簇擁着高頭大馬之上昂首挺胸的皇帝,那神情,像是有決勝信心的出征,又像是田獵歸來收穫滿滿的得意洋洋。號角聲聲,山風陣陣,旌旗獵獵,真得佩服設計者的匠心與雕塑者的高明。但,我有點疑惑,看這武士及百官的服飾造型,絕不是密印寺初建時唐人的穿着,而是春秋戰國的式樣。可能建設者們也沒有考慮這麼多,只要能吸引遊人,讓來者覺得這處地的久遠就夠了。

沿着中軸線上的石板路,慢慢地在細雨中朝前,路邊有如塔的青松,在雨的滋潤下長勢正旺,尖端的那一枝枝新綠在不斷向上。高大的玉蘭樹上,潔白的玉蘭花正在凋零。樹底落有一層白的花瓣,花瓣已萎已殘,白里顯出了枯竭的深褐色。我又想起了師大,曾留下我長久青春的地方,有一條路,叫木蘭路,路兩邊種了很多開花的樹,玉蘭樹是其中一種。春暮開花的雨夜,年輕的我,也沒有帶傘,一個人在昏黃的路燈下,站那樹底,仰頭,看那絲絲細雨中,盛開的潔白如玉的花們,閉上眼聞聞那雨里落下的幽香。多麼希望突然頭上的雨不知怎麼地停了,睜開眼,身邊飄來一位一身潔白衣裙的她,撐着傘兒,幫我擋住了那四面襲來的冷雨。也是和我一般,仰着頭,甜甜地聞着那花的香,甜甜露出淺淺的一彎笑。可是,等我定神,四周回望,卻只有雨中的我,一個人,伴着昏黃的燈,獨享着那玉蘭花下的莫名春愁。唉,多少時光匆匆過了。

樹邊時時有高大的石碑石牆,上邊正楷字工整地抄着卷卷佛經。金色的字刻在黑色的大理石上,顯得十分的莊重肅穆。坪中修有迂迴的小河。雨在下,河水裡三三兩兩的蓮葉上如珍珠般的水珠在滾動,蓮花打着朵兒,那心樣的、也像火炬樣的小朵兒有的快要開了,尖尖的頂上顯出了害羞的粉紅。每一處經過的河道上都有拱形的三座小橋,小橋似是分離卻又緊緊相依,橋與橋中間窄窄的空隙處,可見橋的倒影,可見橋上長發聘婷的同行撐着漂亮小傘過橋時水中裊娜的身影在水面晃一晃,又慢慢地映在了另一處拱橋下的水面里了。

快到密印寺前高高的院牆門前時,小雨終於住了。邊上的女同事抱怨着說,這天氣,真不友好,說好的不下雨呢,穿的是有網狀的登山鞋呢。沒想到雨就從這鞋的每一個細洞裡鑽了進來,鞋子濕了,裡面不好受。我剛想着說幾句安慰着什麼才好。前行的人群就都停下了,白的院牆高高矗立,蓋着金黃色的琉璃瓦。陽光從越來越稀薄的雲層里射了出來,照在那些掩映在高高低低綠樹中的寺廟各處大殿的金色屋頂上,閃着耀眼的光芒。院牆門邊高懸着一對聯,字不多,每邊只有五個字,分別寫着:法雨來衡岳,宗風啟仰山。其意清楚地表明了密印寺的來由與在佛界的地位。唐時在南嶽修煉的靈佑禪師在這裡開山,其弟子後來又到了江西仰山傳法光大,這一支就是禪宗里著名的溈仰宗。

我到一個景點去,除看風景,就是看一看裡面的文化,讀一讀古人所留下的手跡或是所題的對聯。但又有擔心,那對聯太多了,怕記不住。在這密印寺里,這種擔心是沒有的。對聯不多,所以山門邊這一付幾乎沒有費什麼力就牢牢記住了,剩下的精力就可以完全放鬆地去欣賞這唐時就建起來的,有着許多傳奇故事的宏偉建築了。

密印寺的主殿是萬佛殿。殿前有兩個方形的池,池水綠色,斜陽映下的斑駁的灰色樹影在水面上淺淺的。水中有大小的石頭,石頂露出了水面一截,因為長年浸着水,上面起了一層黑綠的青苔。苔上有從水裡游出的烏龜趴在上邊憩息,有一隻緊緊匍匐在那石頂上,一動也不動的。帶着暗紅暗黃斑紋的脖子伸得長長的,朝一邊彎曲着,可以清楚見到它尖尖鼻子上的兩個小黑洞,也可見那兩邊發亮的小眼睛。都一動也不動的。先是,我們都疑心那是石上的雕塑,後來,看見水面一陣動,從水裡又鑽出一隻稍小的烏龜,努力的爬到石頭上,挨着那一直伸着長脖的同伴邊伏下。我們才明白,眼前的這烏龜們,都是真的。可先前那一隻,也不管又上來了一個同伴,它也不屑扭頭一顧,仍是一動也不動的永恆的凝固了的樣子。水底的龜很多,有小石磨般的一隻老龜披着一身水中的黃色泥塵朝岸邊的遊人處緩緩游來,露出了小孩拳頭大小的頭,人群里一陣驚呼。那龜可能是想遊人會投食,但沒有一個人向池中丟東西。它小眼眨了兩下,又失望地划動那粗大的腳,一回頭沉入水底。

幾步走上石階就到了密印寺的主殿萬佛殿,大殿十分雄偉壯觀,高約九丈許,四周有幾十根粗大的白色花崗石石柱牢牢地支撐着,金色的琉璃屋頂四角高高的挑起,像是四條金龍昂着的頭遠眺四方,又像是四隻振翅欲飛的金鳳正回頭一望。大開的殿門上方懸着三塊巨大的牌匾。中間一塊字稍了草些,寫着,密印禪寺四個字,極具個性。是公元八百多年唐宣宗所題。左邊一塊字,萬佛寺三個字極為工整,結構嚴謹,為支持王安石變去的宋神宗所寫。右邊則是近代一姓趙的書法家所寫,也是萬佛寺三個字。邊上一遊人在小聲嘀咕,都寫得好,相比之下,兩皇帝的字更顯得大開大合,有王者氣象。聽這麼一說,我又抬頭從左到右望了一眼。

跨過高高的木門檻,進了大殿內,一下子眼前暗了許多。定了定神,發現暗中的一切在神色莊重的高大佛像面前搖曳的紅燭燈光里顯得很是朦朧和神秘。大殿內飄滿了燃香和紅燭燒後散發的氣味。有虔敬的遊人端跪在佛前,兩眼閉着,嘴裡念念有詞,祈求神靈的庇佑。朦朧燈光下,人影物影高高低低、影影綽綽。大殿內巨大的空間是由長約尺余的石磚砌成的,每一塊磚里都有一個金塑的佛像,一共有一萬兩千多座,所以稱為萬佛殿,真是名副其實。金佛像神態各有特色,但一律肅穆,在燈光映襯下發出閃閃的卻極柔和的金光。相傳當年偉人年輕時和同學遊學至此,主持陪同經過此殿時,偉人一眼就看到並指出了這一萬多座金佛像中唯一的一尊當時唐宣宗賜給密印寺的純金像。主持心底暗暗稱奇。

萬佛殿邊開一小門,上邊有介紹,當年主持留偉人和他的同學在這裡住了兩個晚上。進門是一小室,有床和桌子各一張,椅子三四條。年月久遠了,木頭都呈青黑的顏色。年長的主持和年輕的偉人很是投緣,談了很多,特別是談到有關宗教與民族、與國家的關係,偉人雄才哲論讓主持更是覺得眼前的小伙子心境氣度與才識非同一般。

幾十年以後,偉人也還清清楚楚地記得當年他在這寺中度過的三天兩夜,很是深情。他督促當地的人要好好保護好這處地方,並親筆認真地寫下了:溈山是個好地方,有個密印寺,要好好保護起來。這很是難得。

果然,從萬佛寺後面出來往上,就可見一堵大的石壁,石壁上深深地鐫刻着偉人所寫的這句話,金色的字刻在暗紅的瓷磚上,磚的縫隙處布滿了風吹雨打留下的痕跡。這石壁,只怕也有十多年了。

回頭朝下看,還可見警策殿等都分列在主殿的邊上,時間不等人,這些小殿都只是在外面看了一眼,沒有進去。倒是殿邊一塊巨大的灰黑閃亮的石頭吸引了遊人不少注意力。一千多年光陰倏忽而過,這裡產生了不少神話傳說。如來木井、回心橋等。這閃着油光的大石頭就有一個動人的故事。相傳當前建寺時,當朝宰相裴休的夫人到這裡,為工程浩大修寺廟的匠人們一日三餐油鹽愁白了頭。她的誠心感動了菩薩。菩薩化身老奶奶引裴夫人到院前一磐石邊,在石頭上畫了兩個圈。瞬間,圈內隆然作響,兩個圈變成兩個碗口大小的窟窿,一孔出鹽、一孔出油,源源不斷,很好的解決了夫人的心頭之愁。等夫人回神正要拜謝,那老奶奶卻不知去向了。又不知到了什麼年月里,有一個司廚動了私心,將油鹽偷偷送給山下的情人。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兩孔就乾涸了。在那石邊,我側身低下仔細看了看,那窟窿的兩孔真還有印跡在,只是封得死死的了。

要登往寺後山頂上的金色的千手觀音菩薩像前,得費很多工夫,要過九個台面三百多個石階,坡度很陡。三四點時,山上的雲全部散了,藍天下,太陽光很大,照在人身上不一會兒就有發燙的感覺。有好幾個同伴,望一眼那遠遠的高高在上的塑像,心裡發了怵,在台階前一個裂嘴笑不合攏的彌勒佛坐像前照一張像,就轉頭下去了。

一行中,也有幾個勇氣大得很,一路向上,一鼓作氣登了上去。陽光下的千手觀音菩薩金光燦燦,有風自山頂穿過,一身濕透的衣服頓覺得異樣的涼爽。遠眺,山下看時的巍峨群山顯得秀氣了很多,像一條綠色的鮮亮的圍巾,溫柔的,又安安靜靜地將千年古寺圍了起來。 [1]

作者簡介

匡列輝,湖南師範大學中文系本科,中國社科院博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