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寒花葬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寒花葬志》

作品名稱: 《寒花葬志》

創作年代:,明朝

文學體裁: 詩

作 者:歸有光

《寒花葬志》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員歸有光的詩。[1]

寒花是歸有光亡妻魏氏的婢女,來到歸家的時候,只有十歲。五年後,魏夫人去世。又過了四年,即公元1537年(明世宗嘉靖十六年)五月四日,寒花去世,於是歸有光為她寫下了這篇葬志。

全文篇幅短小,構思巧妙,詳略得當。作者從日常生活的平凡瑣事中選材,詳細描寫了寒花的動作、性格、神態,自然平實,無雕琢之痕跡,富有感染力從體制上講,它運用了小巧靈活的新形式,並採用倒敘的手法,突出了寒花的形象,情感真摯,親切自然;另外,該文語言簡潔凝練,抒情真摯,記事生動,體現出歸有光散文善用極淡之筆,寫極濃之情的特點。

詩詞正文

譯文

婢女寒花,是我妻子的陪嫁丫環。於嘉靖十六年五月四日去世,葬在土山之上。她沒能服侍我到最後,這是命啊!

寒花當初陪嫁來我家時,年方十歲,兩個環形髮髻低垂着,一條深綠色的布裙長可拖地。一天天氣寒冷,家中正在燒火煮荸薺,寒花將已煮熟的荸薺一個個削好皮裝在小瓦盆中,已盛滿了,我剛從外面進屋,取來就吃;寒花立即拿開,不給我。我妻就笑她這種樣子。妻子經常叫寒花倚着小矮桌吃飯,她就吃,兩個眼珠慢慢地轉動着。我妻又指給我看,覺得好笑。

回想當時情形,不知不覺已經十年了。唉,真可悲啊!

賞析

文章明寫婢女寒花,卻幾次提及妻子魏孺人,表現出歸有光與魏孺人夫妻之問真摯深篤的感情。

文章首節開頭三句就點明了寒花身分、死去時日和安葬處所。「魏孺人媵也」,寒花不是一般婢女,而是作者所摯愛的前妻的隨嫁婢女。「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寒花時年僅十九歲,距魏孺人之死已四年。「葬虛丘」,寒花雖為婢女,仍擇地鄭重營葬。起首點明亡婢的特殊身分,意在點明與作者的特殊關係。亡婢、亡妻並述,因亡妻而及亡婢的愛屋及烏之情油然而生,因亡婢而及亡妻的追懷悼念之情亦隨之而出。這樣,既暗示了「葬志」的寫作動因,也開啟了下文對往事的回憶。領起了全篇。

節末一句:「事我而不卒,命也夫!」長聲慨嘆,總寫悲情。這是敘事之後的感情迸發。本來寒花的隨侍左右尚可聊慰對亡妻的思念,而今她又不幸早逝,作者的感傷之情便無可遏止了。這裡的「命」,不僅指寒花的命運,也兼指魏孺人乃至多次應試、此時尚未中舉的作者本人命運。紅顏多薄命,生者亦坎坷,深沉的嘆息奠定了全文感情的基調。

文章主體在第二節,憶寒花三事、孺人兩笑。

寒花三事:其一是初來時的打扮:「垂雙鬟,曳深綠布裳」。此記其稚態可憐。

其二是削荸薺時的調皮:「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與」。此述其嬌態可噱。

其三是吃飯時的神情:「即飯,目眶冉冉動」。此言其憨態可笑。至此,寫出了寒花質樸、單純、天真的情態。孺人兩笑:前「笑之」,是稱許婢女而同嘲丈夫;後「又指予以為笑」,是引丈夫而共笑婢女。於此,既寫出了孺人慈愛、寬厚、善良的風神,也寫出了夫妻相得、主婢無問的閨房情趣。以上所憶,都是初媵時事,益見憶念的深遠。而所憶均以寒花起、以孺人結,既是扣題所需,益見旨歸所在。

最後一節,「回想是時」回應「初媵」。跨過時間的隔限,結束往事的憶想,回筆寫現在的心情:「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十年」指寒花從「初媵」到此日之死的歲月。歡愉易逝,歲月如流,昔日饒有情趣的事徒增今日的悲感。「可悲也已」句,承第一節的「命也夫」再抒悼念之情,以短吁長嘆收筆,更顯得情深意長。

作者簡介

歸有光[2](1506~1571)明代官員、散文家。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漢族,江蘇崑山人。嘉靖十九年舉人。會試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談道,學徒眾多,60歲方成進士,歷長興知縣、順德通判、南京太僕寺丞,留掌內閣制敕房,與修《世宗實錄》,卒於南京。歸有光與唐順之、王慎中兩人均崇尚內容翔實、文字樸實的唐宋古文,並稱為嘉靖三大家。由于歸有光在散文創作方面的極深造詣,在當時被稱為「今之歐陽修」,後人稱讚其散文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吳水利錄》等。

歸有光初娶魏氏,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魏氏去世,歸有光續娶安亭望族之女王氏。歸有光長子歸子孝於1548年染病而亡,年僅16歲,歸有光為他作了《思子亭記》以表哀思。歸有光另有子歸子祜、歸子寧,參與整理歸氏遺文。五子歸子慕為萬曆十九年(1591年)舉人,兩次被逐,隱居江村,死後贈翰林待詔。孫歸昌世,歸莊之父,為著名篆刻家、書畫家、文學家,與李流芳、王志堅合稱崑山三才子。曾孫歸莊,為明末書畫名家,明亡後曾於崑山起兵抗清,事敗隱居,拒不事清,晚年致力整理歸有光全集。[3]

隆慶四年(1570年),歸有光到北京朝賀萬壽節。同年,受大學士高拱、趙貞吉推薦,升為南京太僕寺寺丞。後來又被首輔李春芳留在內閣,掌內閣制敕房,纂修《世宗實錄》,身列文學侍從之位。歸有光仕途晚達,十分興奮,期望自己能藉機閱讀許多內府秘藏,在學術上獲得更深的造詣。但終因勞累過度,在敕房任職僅一年,便身染重病,終於隆慶五年正月十三日(1571年2月7日)抱恨而逝,時年六十六歲。葬於崑山城東南門內金潼里(今郵電局附近)。

歸有光墓位於江蘇省崑山市金潼里,墓地方圓5畝多,墓有多冢,東冢為其高祖南隱公暨配俞氏之墓;西冢為歸有光暨配魏氏、王氏之墓,曾孫歸莊墓附葬在西冢之次。原墓門在東,乾隆六年(1741年)縣令丁元正封筑後,移至冢之前。1934年重加修尊,將墓門改建,篆額「歸震川先生墓」,墓穴用水泥澆成圓頂,並立「明太僕寺丞歸震川先生墓碑」;墓左建御倭亭,紀念歸有光嘉靖年間(1522—1566)入城御倭的功績。[4]

視頻

歸有光《項脊軒志》

.

要藝術還是要真實—歸有光《見村樓記》解讀

.

參考資料

  1. 《寒花葬志 》 古詩詞網
  2. 「歸有光簡介 古詩文網
  3. 上承唐宋,下啟清代的散文家——歸有光 快資訊 ,發布時間;2020-10-20
  4. 歸有光之狷 新民晚報,發布時間;2018-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