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察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察傳》選自《呂氏春秋》卷二十二·慎行論。

《呂氏春秋》章節目錄: 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十二紀每紀五篇共六十篇,八覽每覽八篇(《有始覽》少一篇)共六十三篇,六論每論六篇共三十六篇,另有《序意》一篇,共一百六十篇[1]

原文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玃②,玃似母猴③,母猴似人,人之於狗則遠矣。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無聞矣。齊桓公聞管子於鮑叔,楚莊聞孫叔敖於沈尹筮,審之也,故國霸諸侯也。吳王聞越王勾踐於太宰嚭④,智伯聞趙襄子於張武⑤,不審也,故國亡身死也。

注釋

①察傳:慎重審察傳言,來確定是非。②玃(jué):獸名,猴類,像獼猴但體形較大的一種獸。③母猴:就是獼猴。④吳王聞越王勾踐於太宰嚭(pǐ):吳王夫差戰勝越王勾踐,圍困勾踐在會稽。勾踐叫大夫種賄賂吳國太宰嚭。太宰嚭說服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議和,釋放了勾踐。夫差聽信了太宰嚭,與越王勾踐和,後來勾踐滅了吳國,夫差自殺。⑤智伯聞趙襄子於張武:智伯聽了張武的謀劃,攻打趙襄子。趙襄子聯合韓、魏兩國擊退智伯,殺了智伯,滅了智伯一族。

譯文

聽到傳聞是不可以不辨察的,有許多事都是經過人們多次的傳言後,把白的說成是黑的,黑的說成白的。所以就有狗的樣子像玃,玃的外貌又像獼猴,而獼猴與人類的樣子又很相似,但就人和狗來說則相差太遠了!這就是愚蠢的人之所以犯下大錯的緣故了。聽到傳聞而去審查辨別其真偽的就是好事,聽到傳聞而不去審查的,還不如什麼也沒聽說過!齊桓公從鮑叔那兒聽說了管子的事,楚莊王從沈尹筮那兒聽說了孫叔敖的事跡,審查後才重用,所以他們的國家能在這許多國家中稱霸。吳王夫差從太宰嚭那裡聽聞越王勾踐的事情,智伯從張武的口中聽聞了趙襄子的事,而不去審辨事情的真相,所以導致國亡身死的下場。

原文

凡聞言必熟論,其於人必驗之以理。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①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於天下,乃令重黎②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夔於是正六律③,和五聲④,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故唯聖人為能和。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⑤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能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注釋

①樂正夔(kuí):樂正,官名,是主管音樂的官。夔,就是以官為氏,所以叫做樂正夔。②重黎:傳說中舜的臣子。③六律:陽律六,陰律六。④五聲:宮、商、角、徵、羽。⑤溉:灌,澆水。

【譯文】 凡是傳言都一定要多次討論研究其真偽,對於一個人來說也必須合理地驗證他。魯哀公問孔子說:「據說樂正夔有一隻腳,可以相信這件事嗎?」孔子說:「以前舜帝想把音樂傳教給天下,就命令重黎把夔從草莽鄉間中舉薦出來,舜帝讓夔來擔任作為正樂的官職。夔於是就扶正了六律,和諧了五聲,使六律五聲和八面的民謠相互協調相通,因而天下都服屬。重黎又想再多物色些像夔這樣的人才,舜帝說:『音樂,是天地間的精華,是事物可得可失的調節者,所以也只有聖人才有可能做到使音樂和諧。和諧,是音樂的根本,夔能將音樂和諧起來,使天下和平。所以如果是夔的話,一個就足夠了!』所以才會說,一個夔足夠,不是說夔只有一隻腳。」宋家的媳婦丁氏,因為家裡沒有井而要外出汲水,常常一個人外出。等到她家打了井的時候,她告訴路人說:「我打了一口井就得到了一個人。」有聽到的人傳言說:「丁氏在打井的時候挖到了一個人。」流言傳開後,被宋國國君聽到了。宋君派人去詢問丁氏,丁氏回答說:「是得到了一個人的勞動力,而不是從井中得到一個人!」根據傳聞尋訪賢能的人卻不加以審查就信以為真,還不如什麼都沒有聽到。

【原文】 子夏①之晉,過衛,有讀史記②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日「晉師己亥涉河」也。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此聖人之所慎③也。然則何以慎?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聞則得之矣。

【注釋】 ①子夏:孔子的學生。②史記:古代的史書,不是指司馬遷的《史記》。③慎:通「審」,審察。

【譯文】 子夏去晉國,途中路過衛國,有一個讀了史書的人說:「晉師『三豕』過河。」子夏說:「不是,是『己亥』!」這是因為「己」與「三」字形相近,「豕」與「亥」相似。子夏到了晉國再問當地的人,就聽說「晉師在己亥年的時候過河」了。詞有很多似是而非的區別,這是非的分辨,不可不分,這就是聖人所要謹慎的地方。但是怎樣才能謹慎呢?那只能在聽取事物的情況和相關人物的情況後,才可以辨察真偽,分清是非。

著作簡介

《呂氏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組織按計劃編寫的文集,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2]。上應天時,中察人情,下觀地利,以道家思想為基調,堅持無為而治的行為準則,用儒家倫理定位價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觀念、名家的思辨邏輯法家的治國技巧[3],加上兵家的權謀變化和農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治理學說。

視頻

察傳 相關視頻

小李上學,古代漢語,呂氏春秋,察傳
先秦文學《呂氏春秋》詳解察傳85

參考文獻

  1. 呂氏春秋的作者,解歷史, 2020-12-07
  2. 秦國丞相呂不韋《呂氏春秋》,搜狐,2018-10-17
  3. 治國通論-法家治國思想 ,豆丁網, 2017-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