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對岸》是近代著名詩人、哲學家泰戈爾所寫的一首詩歌。
作品原文
我渴想到河的對岸去。
在那邊,好些船隻一行兒系在竹杆上;
人們在早晨乘船渡過那邊去,肩上扛着犁頭,去耕耘他們的遠處的田;
在那邊,牧人使他們鳴叫着的牛游泳到河旁的牧場去;
黃昏的時候,他們都回家了,只留下豺狼在這滿長着野草的島上哀叫。
媽媽,如果你不在意,我長大的時候,要做這渡船的船夫。
據說有好些古怪的池塘藏在這個高岸之後。
雨過去了,一群一群的野鶩飛到那裡去,茂盛的蘆葦在岸邊四圍生長,水鳥在那裡生蛋;
竹雞帶着跳舞的尾巴,將它們細小的足印印在潔淨的軟泥上;
黃昏的時候,長草頂着白花,邀月光在長草的波浪上浮游。
媽媽,如果你不在意,我長大的時候,要做這渡船的船夫。
我要自此岸至彼岸,渡過來,渡過去,所有村中正在那兒沐浴的男孩女孩,都要詫異地望着我。
太陽升到中天,早晨變為正午了,我將跑到你那裡去,說道:「媽媽,我餓了!」
一天完了,影子俯伏在樹底下,我便要在黃昏中回家來。
我將永不同爸爸那樣,離開你到城裡去作事。
媽媽,如果你不在意,我長大的時候,要做這渡船的船夫。 [1]
作者簡介
泰戈爾(1861—1941)印度著名詩人、文學家、作家、藝術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反現代民族主義者,生於加爾各答市一個有深厚文化教養的家庭,屬於婆羅門種姓。1913年他憑藉宗教抒情詩《吉檀迦利》(英文版,Gitanjaei,即《牲之頌》,1911年出版)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印度人(也是首個亞洲人)。他與黎巴嫩詩人紀•哈•紀伯倫齊名,並稱為「站在東西方文化橋樑的兩位巨人」。
著名詩集有《故事詩集》(1900)《園丁集》(1913)《新月集》(1913)《采果集》《邊緣集》(1938)《飛鳥集》(1916)《吉檀伽利》(1910)《愛者之禮物》《流螢集》(1928)《岐道》《生辰集》(1941);劇本有《犧牲及其他》《郵局》《暗室之王》《春之循環》;論文集有《生之實現》《人格》;小說有短篇《還債》(1891) 《棄絕》(1893)《素芭》(1893)《人是活着,還是死了?》(1892)《摩訶摩耶》(1892)《太陽與烏雲》(1894),中篇《四個人》(1916),長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與世界》(1916)《兩姐妹》(1932);重要劇作有《頑固堡壘》(1911)《摩克多塔拉》(1925)《夾竹桃》(1926);重要散文有 《死亡的貿易》(1881)《中國的談話》(1924)《俄羅斯書簡》(1931)等。曾經到中國教學。
泰戈爾不僅是一位造詣很深的作家、詩人,還是一位頗有成就的作曲家和畫家。他一生共創作了二千餘首激動人心、優美動聽的歌曲。其中,他在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時期創作的不少熱情洋溢的愛國歌曲,成了鼓舞印度人民同殖民主義統治進行鬥爭的有力武器。《人民的意志》這首歌,於1950年被定為印度國歌。泰戈爾70高齡時學習作畫,繪製的1500幀畫,曾作為藝術珍品在世界許多有名的地方展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