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對等網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對等網絡是一個科技名詞。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1]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現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2]、籀文、篆書,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製並作改進,是維繫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現存最早可識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 再到秦朝的小篆 和隸書, 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名詞解釋

對等網絡,即對等計算機網絡,是一種在對等者(Peer)之間分配任務和工作負載的分布式應用架構,是對等計算模型在應用層形成的一種組網或網絡形式。「Peer」在英語裡有「對等者、夥伴、對端」的意義。因此,從字面上,P2P(Peer-to-peer)可以理解為對等計算或對等網絡。國內一些媒體將P2P翻譯成「點對點」或者「端對端」,學術界則統一稱為對等網絡(Peer-to-peer networking)或對等計算(Peer-to-peer computing),其可以定義為:網絡的參與者共享他們所擁有的一部分硬件資源(處理能力、存儲能力、網絡連接能力、打印機等),這些共享資源通過網絡提供服務和內容,能被其它對等節點(Peer)直接訪問而無需經過中間實體。在此網絡中的參與者既是資源、服務和內容的提供者(Server),又是資源、服務和內容的獲取者(Client)。

在P2P網絡環境中,彼此連接的多台計算機之間都處於對等的地位,各台計算機有相同的功能,無主從之分,一台計算機既可作為服務器,設定共享資源供網絡中其他計算機所使用,又可以作為工作站,整個網絡一般來說不依賴專用的集中服務器,也沒有專用的工作站。網絡中的每一台計算機既能充當網絡服務的請求者,又對其它計算機的請求做出響應,提供資源、服務和內容。通常這些資源和服務包括:信息的共享和交換、計算資源(如CPU計算能力共享)、存儲共享(如緩存和磁盤空間的使用)、網絡共享、打印機共享等。

P2P另一個重要特點是改變互聯網現在的以太網站為中心的狀態、重返「非中心化」,並把權力交還給用戶。

對等網絡是對分布式概念的成功拓展,它將傳統方式下的服務器負擔分配到網絡中的每一節點上,每一節點都將承擔有限的存儲與計算任務,加入到網絡中的節點越多,節點貢獻的資源也就越多,其服務質量也就越高。

對等網絡可運用存在於 Internet 邊緣的相對強大的計算機(個人計算機),執行較基於客戶端的計算任務更高級的任務。現代的PC具有速度極快的處理器、海量內存以及超大的硬盤,而在執行常規計算任務(比如:瀏覽電子郵件和 Web)時,無法完全發揮這些設備的潛力。新式PC很容易就能同時充當許多類型的應用程序的客戶端和服務器(對等方)。

參考文獻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漢字,搜狐,2022-03-30
  2. 華夏古漢字《金文》,搜狐,202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