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三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對話三篇》,全名《海拉斯與菲勒諾斯的三篇對話——旨在明確論證人類知識的實在性與完善性,靈魂的非物質性以及直接的神意:反對懷疑主義者和無神論者。亦開創一種使科學更為通俗、實用和簡明的方法》。18世紀英國哲學著作。G.貝克萊(見「人類知識原理」)著。1713年5月首版於倫敦新月書社,1725年與1734年出第2、3版。第3版的副標題簡化為「反對懷疑主義者和無神論者」。第1版中譯本和修訂本分別於1935年和1957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關文運譯。
內容簡介
本書第1、2版包括序言和3篇對話,第3版略掉序言。中譯本約8萬字。序言主要闡明了本書的目的和任務,即以更簡明、更通俗的方式論述《人類知識原理》中所提出的原理,分析和駁斥物質實體學說,以清除懷疑主義和一切錯誤的「根源」。第1篇對話表明,凡被人的感官直接感到的第一性的和第二性的質,都是依賴於人心的感覺或觀念,它們只存在於有思想的精神實體中,而決不可能存在於「無感受、不思想的物質實體」中;一切對象都在人心內,沒有「外部對象」存在;作為「基質」的物質概念充滿了矛盾,意義曖昧不清;「觀念只能與觀念相似」,而不與所謂的物質「原型」相似,所以物質不可能作為觀念的原型而存在。第2篇對話證明,全知全能的上帝是最高的精神實體,他是一切自然界事物或感覺觀念的創造者和充足理由,物質不可能作為觀念的原因、上帝產生觀念的工具、生緣而真實地存在。因此,抽象的物質概念是「毫無意義的」。在第3篇對話中,明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這一非物質主義的基本原理;強調「物在心中」即「心在把握物體,知覺物體」,也就是對象與主體相關連的意思;申明所否定的只是形而上學意義上的物質實體,沒有損害自然事物的實在性,因此,非物質主義哲學既符合常識與宗教主義,又避免了否認可感事物實在的懷疑主義。此外,還闡述了人心和上帝在什麼意義上是認識的對象,以及認識它們的途徑。
本書突出了對物質實體學說的批判。由於採用對話文體,論述通俗明快,但是貝克萊的某些哲學思想,譬如抽象觀念論和自然哲學觀點,在這裡沒有得到充分反映。從總體看,它集中地闡述和宣揚了貝克萊的非物質主義哲學的基本內容,進而和其他著作一起,敲響了傳統形而上學在英國的喪鐘,直接導致了休謨哲學,預示了實證主義的興起,並且影響了馬赫主義和現代英美哲學的許多流派。
工具書的分類
工具書[1]按內容分有綜合性的、專科性的;按文種分有中文的,外文的;按編輯體例與功用分有辭書、類書、政書、百科全書、年鑑、手冊、書目、索引、文摘、表譜、圖錄、地圖、名錄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