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尋找,在一場迷霧中(李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尋找,在一場迷霧中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尋找,在一場迷霧中》中國當代作家李婷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尋找,在一場迷霧中

我的故鄉平江,不僅僅是著名的桂花蜜源之鄉、「中華詩詞之鄉」,更是湘楚文化的源頭之一。汨羅江自東向西穿過全境,於是從小就耳濡目染楚國三閭大夫的人和事。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民俗,更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上。毋庸置疑,我就是聽着屈原故事長大的。因之,心頭早有一個念頭:一定要到激發屈原創作楚辭的楚國都城去看一看,去尋找滋生屈文化的源泉。

屈原,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政治家。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約公元前340年出生於楚國丹陽,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他出身於楚宗室貴族,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志,志向遠大。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他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屈原的出現,標誌着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它不僅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而且還是楚國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吳起之後,在楚國另一個主張變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屈原悲憤交加,懷石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創作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與《詩經》並稱「風騷」,對我國詩歌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個風和日麗的三月,我在又一次拜讀了屈原的《九歌》之後,再也抑制不住心中奔騰的激情。簡單收拾一下行囊,便沿着屈原當年二次遭貶的落寞足跡,一路由長沙經沙市,輾轉漢口,向湖北荊州北一個叫郢城的地方奔去。

這裡,在紀山之南,也叫紀南城。兩千多年前,它是周朝侯國楚國的都城所在地。楚國是周朝時期華夏族建立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楚國在武、文之世開始崛起,奄有江漢,史稱「大啟群蠻」。公元前704年,熊通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楚成王時,楚國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北抗齊桓公、宋襄公,實為一代霸主。楚莊王時,任用虞邱子、孫叔敖等賢臣,問鼎周室、邲之戰大敗晉國稱霸,開創春秋時期楚國最鼎盛的時代。

進入戰國,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一時間楚國兵強馬壯,橫掃江漢,初露稱雄之勢。楚宣王、楚威王時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江蘇北部,幅員廣闊。「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楚國至此進入了最鼎盛的「宣威盛世」時期。而這時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迅速強大起來,到了公元前223年,秦軍攻破楚都郢城,綿延800年的楚國就此落下了帷幕。

當我佇立於由郭沫若老先生題寫的楚國紀南城遺址時,正是一場難得的春雨之後,整個古城遺址被濃重的霧氣籠罩着,給人一種迷離的朦朧。出發前我查找過的古井、城垣、台基等遺存,都被霧嵐遮掩,似乎讓我無法直接感受那八百年前的輝煌,更沒法尋找到屈大夫在此留下的身影足跡。

我知道,眼前的這片皇天厚土,就是滋養屈原文學創作的初始與發端。說不定當年他就站在我身邊不遠的某個地方,或慷慨激昂,奮筆疾書,盡吐情懷。他筆下的伊尹、姜太公、寧戚、介子推、伍子胥、申徒狄與彭咸等一干人傑,就是在這裡走進他的《離騷》《九章》《惜往日》《悲迴風》中的。

霧水間,恍惚屈原身着襤褸向我走來,出現在離我不遠的宮殿遺址上。他緊鎖冷眉,正氣凜然的音容,是在勸說楚王聯合抗秦,還是憂國憂民的情懷所致。哦,原來這是發生在公元前303年的一幕。這年,齊、韓、魏三國攻楚,聲討楚違背縱約。楚向秦求救,還把太子送到秦國作人質。第二年,楚太子殺了秦大夫逃回楚國。前301年,秦以此為藉口,聯合齊、韓、魏攻楚,殺楚將唐昧,占領了重丘。第二年又攻楚,消滅楚軍2萬,又殺楚將景缺。這時,昏庸的懷王才又想起齊楚聯盟的重要,讓太子質於齊以求齊楚聯盟反秦。前299年,秦又攻楚,取楚八城。趁這形勢,秦昭王「邀請」懷王在武關相會。此時的已從漢北的流放地返回,他以政治家高瞻遠矚的高度,看出了秦國的狼子野心,於是和昭雎等一起,力勸懷王不要赴會,說:「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無行。」可懷王的幼子子蘭怕失去秦王歡心,竭力慫恿懷王前去。結果懷王一入武關,就被秦軍扣留,劫往咸陽,要挾他割讓巫郡和黔中郡。楚懷王被劫往咸陽,楚由齊迎歸太子橫立為頃襄王,公子子蘭為令尹,不肯向秦割讓土地,秦又發兵攻楚,大敗楚軍,斬首5萬,取十六城。頃襄王2年,懷王死於秦國,秦國將他的屍體送回楚國安葬。諸侯由此認為秦國不義,便予絕交。浮現於眼前的情形,正是屈大夫勸阻執迷不悟的楚懷王時的場景再現。面對這決定楚國命運的轉折,我在想,假若說胸懷大志的楚懷王聽從了屈原等人的規勸,不去秦國,而是另尋途徑抗擊強秦。其結果可能是另外一種,大有可能把歷史改寫,屈原也不會因國破家喪投江而死。可惜歷史沒有假設,心灰意冷的我,面對着歷史的一幕,只能發出一聲長長的嘆息。但「貞姜守約」的故事,讓我站立在宮殿遺址前,久久回味不已。

有詩曰:貞姜守約,待符而行,江水大至,重信輕生。說的是周朝時候,楚昭王的夫人名叫貞姜,是齊侯的女兒。一天,楚昭王出遊時,把她留在了漸台上,走時楚昭王對她說:「假使我來叫你,必定會讓來人帶着信符來,若來人沒有信符,你千萬不要相信。」沒想到,楚昭王走後,漸台就發起了大水,很快就要沉沒。楚昭王趕緊差人去接貞姜,可是來人忘記了帶信符,貞姜見沒有信符,便不肯出來。來人叫:「大水馬上就要淹沒漸台了,假使我再回去拿,恐怕已來不及了!」貞姜說:「我知道出去必能活命,留在這裡必死無疑,然而我若違背了約定去求生,那還不如死了好呢。」來人只好趕緊回去取信符,然而等轉回漸台來,大水早已把漸台衝垮了,貞姜因此也被淹死了。楚昭王憐憫她是因守信而死的,便給了她諡號「貞」。這個故事雖已久遠,但不正是我們今天提倡誠信守約的歷史典範嗎?當然,今天對於貞姜的「捨生守信」應該理性地看待,但我不能不向姜貞捨身守信的漸台遺址投去我敬仰的目光。投去了敬仰的目光。

轉身,一切盡消失在白茫茫的迷霧中。

[1]

作者簡介

李婷,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平江縣作協副主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