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與寶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將軍與寶馬的故事,「國王千萬不要賜給我功勳和榮譽,把這些都賜給生還的騎兵們吧,他們才是真正的勇士。」說完,寶馬便永遠閉上眼睛了
原文
在古印度有一個十分富饒、十分繁華的國家,叫波羅奈國,它的首都波羅奈城更為世人所矚目。
梵予王治理這個國家的時候,鄰近有不少國家都想吞併波羅奈國,只因梵予王有幾件寶貝十分厲害,才使得他們屢屢不能得逞。在梵予王這幾件厲害的寶貝當中,有一匹世上獨一無二、英勇無比的寶馬最受梵予王寵愛。
有一年,七個與波羅奈國多次征戰的國家,為了吞併波羅奈國,便把七個國家所有的軍隊都聯合起來,把波羅奈國圍了個水泄不通。然後,派了一位使者來到城中,對梵予王說:「我們的千軍萬馬已經把貴城包圍起來了,你快把王位讓給我們主人,否則,我們將攻打波羅奈城!」
這時,梵予王立即召集文武大臣來到王宮,共同商議退兵之計:
「現在已經兵臨城下,我們該如何是好呢?」
大臣們回答:「陛下不必驚慌,我們國家有世界上最出色的騎兵,可先派他們去應戰,如果戰勝不了敵人,我們再做打算。」
梵予王思考了一下,便同意了這個意見。於是,全國的騎兵都來到城中集合。梵予王激勵這些摩拳擦掌的騎士們:「你們是國家的棟樑,人民的安危,此時就寄托在諸位身上了。」
梵予王對為首的將軍說:「將軍,我任命你率領我們最優秀的騎兵,和七國軍隊作戰。」
「陛下!」將軍向前一步:「我願意率兵同七國軍隊作戰,但我有一個請求,請陛下允許。」
國王說:「你所需要的一切,我都會答應。」
將軍說:「我想讓陛下把那匹寶馬贈給我當坐騎。只要騎着寶馬去作戰,任何國家的敵人我都可以打敗他們!」
梵予王有些為難,但考慮到國家安危,心念一轉便說:「我答應你的請求,把寶馬贈給你,你騎着它,率領軍隊去作戰吧,我等待你勝利的消息!」
將軍向國王行了個禮,便跟隨王宮侍衛到馬廄中牽出了那匹傳說中的寶馬。寶馬雄健彪悍,通體銀白似雪。國王也送來了用金、銀、瑪瑙等七種珍寶做成的馬鞍,備在寶馬的背上。
將軍自己也披掛整齊,手持鋒利的大刀,向騎士們大喝一聲:「沖啊!」波羅奈國的騎兵在將軍的率領下,如旋風一般衝出城門,飛馳電掣地殺入敵軍的陣營。
敵軍圍住波羅奈城已經久了,城中也沒有任何動靜,還以為梵予王懼怕七國聯軍,不敢應戰,所以漸漸地放鬆了戒備。誰知,城內一聲大喝,波羅奈國的騎兵好似從天而降,頃刻間就殺到營中。這些正在飲酒作樂的七國軍隊,全都驚慌失措,嚇得抱頭鼠竄。
其中一名警覺性較高的國王,立刻率領一隊騎兵應戰,不料,戰馬們見到勇士的寶馬,忽然渾身顫抖,轉頭就跑。波羅奈國的騎兵乘勝追擊,殺得七國軍隊丟盔卸甲,屍橫遍野。
就這樣,波羅奈國的騎兵在將軍率領下,左突右殺,勢不可擋,很快就把五個國家的國王活捉了。沒想到,就在活捉第六個國王時,寶馬突然被一隻飛來的亂箭射傷了,鮮血直流,疼得「咴兒、咴兒」的直叫。
將軍知道寶馬受了重傷,不能再作戰,就奔回城來,把寶馬牽進王宮,讓獸醫精心治療,自己則準備更換戰馬,再次出戰。
此時,剛剛被獸醫清理完傷口,正躺臥在地的寶馬,看到勇士又要去征殺,寶馬不由得想到:
「雖然我的七寶馬鞍備在那匹馬上,可那匹馬軟弱無力,是沒有能力讓敵人的戰馬懼怕它的。現在敵軍正在潰敗,但是第七個國王仗着人多勢眾,依然在進行頑強抵抗,將軍騎着這樣一匹馬,是不可能打敗敵人,活捉第七個國王的,反而還會送掉將軍的生命。這樣的話,不但我先前的努力會付諸流水,王城、國王和百姓也會陷入敵軍之手。我還有何面目活在世上,枉享寶馬的名聲呢?」
想到這兒,寶馬掙扎着站起來,呼喚將軍說:「勇敢的將軍啊!除我之外,再沒有一匹馬能載着你沖入敵陣,活捉第七個國王了。我不願讓你喪失寶貴的生命,也不願看到國家和百姓落入敵人的魔爪。你快快給我備上馬鞍,騎着我去參戰吧!」
將軍雖然驚訝聽見寶馬開口說話,但同時也感到十分為難。如果騎着寶馬參戰,肯定能夠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不過已身負重傷的這匹良駒,是否還能生還就不得而知了。
正當將軍在猶豫不決時,城外的喊殺聲一陣陣地傳過來。
寶馬眼中含淚,對將軍乞求說:「勇敢的將軍啊!千萬別再猶豫,沒有我們投入戰鬥,第七個國王將會很快重整軍隊殺回來的,如果讓他們占了優勢,我們就很難再打敗他們了。」
寶馬的乞求,使將軍下了決心。他給寶馬備上了七寶馬鞍,拿起武器,很快來到城外,重新率領波羅奈國的騎兵投入了戰鬥。經過一番強烈的激戰,終於打敗了七國軍隊,最後一個國王也被活捉了。
梵於王聽到將軍勝利歸來的消息,心中大喜,立刻親自出宮,帶領臣民夾道歡迎這些浴血歸來的將士們。此時,那匹為取得戰爭勝利立下汗馬功勞的寶馬,卻已躺在一輛大車上,奄奄一息了。梵予王來到寶馬身旁,用手撫摸着它那被鮮血染紅了的鬃毛,慨嘆萬分,心疼不已。
寶馬聽到國王的呼喚,努力睜開依然明亮無比的眼睛,對國王說:
「仁慈的國王啊!我跟隨您這麼多年,深知您是仁義、明智之君,我希望您不要處死七個國王,讓他們與我國立下和平友好的誓言,然後釋放他們,以保證國家之間的和平交往。」
傷勢過重的寶馬停頓了一下,又接着說:
「國王千萬不要賜給我功勳和榮譽,把這些都賜給生還的騎兵們吧,他們才是真正的勇士。」說完,寶馬便永遠閉上眼睛了。
梵予王用國家最高的葬禮安葬了寶馬,並按照寶馬的遺囑,與七個國家的國王盟立了友好條約後,將他們釋放回國。從此,波羅奈國與鄰國和睦相處,臣民之間互通往來。國家變得越來越富有,也越來越繁榮。[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