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知識變成生產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將知識變成生產力,寒冷、黑暗和恐懼再一次向小矮人們襲來,灰暗的情緒波及到了每一個人,阿基米德非常後悔當初沒有向蘇格拉底學習生火,他又悟出了一個道理:在一個團隊裡,不能讓核心技術只掌握在一個人手裡
原文
在古希臘時期的塞浦路斯,曾經有一座城堡里關着一群小矮人。傳說他們是因為受到了可怕咒語的詛咒,而被關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他們找不到任何人可以求助,沒有糧食,沒有水,七個小矮人越來越絕望。
小矮人們沒有想到,這是神靈對他們的考驗,關於團結、智慧、知識、合作的考驗。
神靈希望經過這次考驗,小矮人們能悟出以下道理:
資訊不代表知識。
分享、溝涌與行動是將知識轉化為成果的關鍵。
知識通過有效的管理,最終將變成生產力。
小矮人中,阿基米德是第一個收到守護神雅典娜託夢的。雅典娜告訴他,在這個城堡里,除了他們呆的那間陰濕的儲藏室以外,其他的25個房間裡,有1個房間裡有一些蜂蜜和水,夠他們維持一段時間;而在另外的24個房間裡有石頭,其中有240個玫瑰紅的靈石,收集到這240塊靈石,並把它們排成一個圈的形狀,可怕的咒語就會解除,他們就能逃離厄運,重歸自己的家園。
第二天,阿基米德迫不及待地把這個夢告訴了其他的六個夥伴,其他四個人都不願意相信,只有愛麗絲和蘇格拉底願意和他一起去努力。開始的幾天裡,愛麗絲想先去找些木柴生火,這樣既能取暖又能讓房間裡有些光線;蘇格拉底想先去找那個有食物的房間;而阿基米德想快點把240塊靈石找齊,好快點讓咒語解除;三個人無法統一意見,於是決定各找各的,但幾天下來,三個人都沒有成果,倒是耗得筋疲力盡了,更讓其他的四個人取笑不已。
但是三個人沒有放棄,失敗讓他們意識到應該團結起來。他們決定,先找火種,再找吃的,最後大家一起找靈石。這是個靈驗的方法,三個人很快在左邊第二個房間裡找到了大量的蜂蜜和水。
顯而易見,一個共同而明確的目標,對於任何團隊來說都非常重要。
在經過了幾天的飢餓之後,他們狼吞虎咽了一番;然後帶了許多分給特洛伊、安吉拉、亞里士多德和梅麗沙。溫飽的希望改變了其他四個人的想法,他們後悔自己開始時的愚蠢,並主動要求要和阿基米德他們一同尋找靈石,解除那可恨的咒語。
小矮人們從這件事中,發現了一個讓它們終生受益的道理:知識不過是一種工具,只有通過人與人之間溝通、互補,才能發揮它的全部能量。
為了提高效率,阿基米德決定把七個人兵分兩路:原來三個人,繼續從左邊找,而特洛伊等四人則從右邊找。但問題很快就出來了,由於前三天一直都坐在原地,特洛伊等四人根本沒有任何的方向感,城堡對於他們來說象個迷宮,他們幾乎就是在原地打轉。阿基米德果斷地重新分配,愛麗絲和蘇格拉底各帶一人,用自己的訣竅和經驗指導他們慢慢地熟悉城堡。
喜愛思考的阿基米德,又明白了:經驗也是一種生產力,通過在團體中的共享,可以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當然,事情並不如想象中那麼順利,先是蘇格拉底和特洛伊那組,他們總是嫌其他兩個組太慢;後來,當過花農的梅麗莎發現,大家找來的石頭裡大部分都不是玫瑰紅的;最後由於地形不熟,大家經常日復一日地在同一個房間裡找靈石。大家的信心又開始慢慢喪失。小矮人們都沒有注意到一個問題:阻力來自於不信任和非正常干擾。
阿基米德非常着急。這天傍晚,他把7個人都召集在一起,商量辦法。可是,交流會剛開始,就變成了相互指責的批判會。
性子急的蘇格拉底先開口:你們怎麼回事,一天只能找到兩三個有石頭的房間?
那麼多房間,門上又沒有寫哪個是有石頭的,哪個是沒有的,當然會找很長時間了!愛麗絲答到。
難道你們沒有注意到,門鎖是上孔的都是沒有的,門鎖是十字型的都是有石頭的嗎?蘇格拉底反問到。
幹嗎不早說呢?害得我們做了那麼多無用功。其他人聽到這兒,似乎有點生氣
經過交流,大家才發現,原來他們有些人可能找准房間很快,但可能在房間裡找到的石頭都錯的;而那些找得非常準的人,往往又速度太慢。其實,這個道理非常簡單:具有專業素質的人才很關鍵。
於是,在愛麗絲的提議下,大家決定每天開一次會,交流經驗和竅門,然後,把很有用的那些都抄在能照到亮光的牆上,提醒大家,省得再去走彎路。這面牆上的第一條經驗就是:將我們寶貴的經驗與更多的夥伴們分享,我們才有可能最快地走出困境。
在7個人的通力協作下,他們終於找齊了所有的240塊靈石,但就在這時蘇格拉底停止了呼吸。大家極底的震驚和恐懼之餘,火種突然又滅了。
沒有火種,就沒有光線,沒有光線,大家就根本沒有辦法把石頭排成一個圈。
本以為是件簡單的事,大家都紛紛的來幫忙生火,哪知道,六個人費了半天的勁,還是無法生火以前生火的事都是蘇格拉底乾的。
寒冷、黑暗和恐懼再一次向小矮人們襲來,灰暗的情緒波及到了每一個人,阿基米德非常後悔當初沒有向蘇格拉底學習生火,他又悟出了一個道理:在一個團隊裡,不能讓核心技術只掌握在一個人手裡。
在神靈的眷顧下,最終,火還是被生起來了。小矮人們勝利了,勝利的法寶無疑就是:知識通過有效的管理,最終將變成生產力。[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