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繚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內容簡介
《尉繚子》是中國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兵書,漢民族古典軍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尉繚子》一書,對於它的作者、成書年代以及性質歸屬歷代都頗有爭議。一說《尉繚子》的作者是魏惠王時的隱士,一說為秦始皇時的大梁人尉繚。一般署名是尉繚子。最早著錄於《漢書·藝文志》,書中雜家類著錄《尉繚》29篇,兵形勢家類著錄《尉繚》31篇。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尉繚子》殘簡,說明此書在西漢已流行,一般認為成書於戰國時代。 《尉繚子》是中國古代頗有影響的一部著作。對它的作者和成書年代,歷來就有各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意見:《尉繚子》是一部偽書。雖然《漢書·藝文志》著錄有"兵形勢"《尉繚》31篇,但今存《尉繚子》不講"兵形勢",顯然不是《漢書·藝文志》所著錄的《尉繚》,而是出於後人的偽造。不過,自從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尉繚子》殘簡出土後,學者們發現殘簡有6篇與今存《尉繚子》相合,偽書一說已遭到大多數人否定。另有唐魏徵《群書治要》輯《尉繚子》4篇,對考校此書均有重要價值。 第二種意見: 《尉繚子》的作者名叫尉繚,是戰國時人,此書的前身即《漢書·藝文志》所著錄的「兵形勢」《尉繚》31篇。一說法是在尉繚曾祖父、祖父、父親三代均在魏國擔任國尉一職,尉繚亦在秦國擔任國尉一職,《尉繚子》一書並非尉繚一人所著,而是在尉繚太爺開始,經四代人努力才完成的。 第三種意見:與第二種意見大致相同,不同處在於它認為此書的前身是《漢書·藝文志》所著錄的「雜家」《尉繚》29篇。「雜家」兼合儒墨名法之說。「雜家」《尉繚》屬「商君學」,除論述軍事外,還應論及政治和經濟。它雖談兵法,卻並非兵家。《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雜家」《尉繚子》5卷。這都和今存《尉繚子》的內容和卷數相同,可見今存《尉繚子》即「雜家」《尉繚子》。宋人將「雜家」《尉繚子》收入《武經七書》,歸入兵家。所以後人多誤認《尉繚子》為兵家之書。 《尉繚子》反對迷信鬼神,主張依靠人的智慧,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的思想。它對政治、經濟和軍事關係的認識是相當深刻的。在戰略、戰術上,它主張不打無把握之仗,反對消極防禦,主張使用權謀,爭取主動,明察敵情,集中兵力,出敵不意,出奇制勝。這些觀點即使在今天也仍有值得參考的價值。 《尉繚子》是戰國晚期論述軍事、政治的一部著作,共五卷二十四篇,南宋刻行的《武經七書》本最早。《漢書·藝文志》雜家收錄了《尉繚子》二十九篇。唐朝初年的《群書治要》中節錄了《尉繚子》四篇。1972年,山東臨沂的銀雀山一號漢墓出土的竹簡,也有和《尉繚子》相符的竹簡書六篇。從這幾篇的情況來看,現在流傳版本的文字有很多刪節和訛誤,篇名常和竹書不合,但基本上沒有後人增加的內容。 《尉繚子》反對軍事上相信「天官時日、陰陽向背」的迷信觀念,強調政治、經濟對軍事的決定性作用,其理論水平很高。思想中糅合了儒、法、道各家觀點,這也許是被納入雜家的主要原因。後半部《重刑令》以下十二篇,對研究戰國時代的軍法頗有幫助,所以有人把此書作為兵書來看待研究。
作者簡介
尉繚一生事跡,史籍載之不詳,大約活動於魏國由安邑遷都於大梁的歷史時期,著名的軍事家。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入秦遊說,被任為國尉後,因稱尉繚。 他所著的《尉繚子》一書,在古代就被列入軍事學名著,受到歷代兵家推崇,與《孫子》、《吳子》、《司馬法》等在宋代並稱為《武經七書》。古代多以官名作為姓名,如宗正此姓,源於漢朝劉德,官至宗正,為九卿之一,即主持皇家宮室事務的官員。劉德的支庶子孫有的以祖上官職名命姓,稱宗正氏,後來加文而為宗政氏。魏繚之父、爺爺、太爺均在魏國擔任國尉職位,而後尉繚又在秦國擔任國尉之職,故人多以稱之尉繚。
內容預覽
《尉繚子》一書,歷來爭論很多,歸納起來不外三個問題。第一,今本《尉繚子》是雜家《尉繚》還是兵家《尉繚》?第二,《尉繚子》成書於什麼年代?第三,《尉繚子》的作者是梁惠王時的尉繚還是秦始皇時的尉繚?現將這三個問題的分歧點和我們的看法分述如下,作為《尉繚子》的簡介。 第一,今本《尉繚於》是雜家《尉繚》還是兵家《尉繚》? 《漢書·藝文志》著錄有雜家《尉繚》二十九篇,下注「六國時」三字;另有兵形勢家《尉繚》三十一篇。都與今本《尉繚子》二十四篇不符。因此引起了今本《尉繚》究竟是雜家《尉繚》還是兵家《尉繚》的詞題,迄今尚在爭論中。 我們認為:《漢書·藝文志》著錄有兩種《尉繚》,但唐初魏徵撰修的《隋書·經籍志》卻只著錄了雜家《尉繚》一種;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