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尊重「隱私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尊重「隱私權」,看到這個題目,有的人也許會馬上表示反感: 我們共產黨人一向是襟懷坦蕩、光明磊落的,壓根兒無個人隱私可言,你還提什麼尊重隱私權 ,這不是無事生非嗎? 且慢發急,聽我徐徐道來。 先得聲明

原文

看到這個題目,有的人也許會馬上表示反感: 我們共產黨人一向是襟懷坦蕩、光明磊落的,壓根兒無個人「隱私」可言,你還提什麼尊重「隱私權」 ,這不是無事生非嗎?

且慢發急,聽我徐徐道來。

先得聲明,本篇的題旨並非我的發明創造,是一位名叫姚蜀平的管理科學研究者提出的。他在美國考察了一年多科學管理,研究了一批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成功之路,發現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接受了美國的觀念——承認「隱私權」 的社會功能。

他認為: 「美國人尊重 『隱私權』 ,人們習慣於不多干預他人,崇尚個人獨立的精神。這大大減少了人們在無聊的爭鬥中被傷害的可能性。」 而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最渴望集中精力,避免那些無聊和無謂的消耗。華裔學者在尊重「隱私權」 的美國,就可能摒棄中國傳統的惡習和觀念,把所有的智力和精力用於事業,從而獲得成功。

他還認為,中國傳統的封建社會,實行森嚴的等級制和家長制,「隱私權」 的概念是從來不存在的,個人的行為與意志要受周圍無數有關或無關、有形或無形的制約,其個性和活力就難以發展。而每個人對周圍過多的關注與干預,就形成了滋生讒言和嫉妒的溫床。更糟糕的是,這種對他人的窺探與干預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其結果是人與人之間極易產生矛盾、猜疑和無謂的爭鬥,最後往往是致力於事業者受傷害,而無才無德卻有精力廝拼者卻從中獲利。

這真是震聾發聵的聲音。這就是一些在國內默默無聞的人,一旦出國工作就能迅速創造奇蹟的奧秘所在。

令人遺憾的是,上述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至今仍在釋放着「餘熱」,至今仍控制着不少人的頭腦。這叫做意識落後於存在,社會制度已經躍進到社會主義,而人們的意識中還保留着濃重的封建文化觀念。

封建文化把兩性關係過於神秘化了,以至孔夫子「男女授受不親」的教導,幾千年來一直成為我們國人的「最高指示」。太遠的且不說,魯迅在1921年塑造的典型阿Q,對於「男女之大防」歷來就十分警惕,他的邏輯是:「凡尼姑,一定與和尚私通;一個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誘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裡講話,一定要有勾當了。」而阿Q的這種思維邏輯,在當時在現代,都有相當廣泛的代表性。

1943年,趙樹理在革命根據地寫了《小二黑結婚》。其中說到小二黑和小芹在大窯里商量結婚的事,被「操了好幾天心」的興旺一夥盯住了,把他們倆捆起來,聲稱「捉姦要雙」、「拿雙拿雙!」興旺的邏輯是與阿Q一脈相承的——「一男一女在那裡講話,一定要有勾當了。」而且為了「捉雙」,盯梢盯了「好幾天」,可見對於揭露別人「隱私」的興趣之大。

可悲的是,到了二十世紀的八十年代,不僅在小說,電影中,更是在現實生活中,不少人還戴着「男女授受不親」的眼鏡來窺探他人。不僅窺探成年男女,而且窺探少年兒童。上海某中學初一的五個女學生被積水一米深的馬路所阻,無法回家,同班的五個男同學正好路過,他們學雷鋒的樣,把女同學背過了積水地段。從此,這十個同學被班上其他同學視為異端,受到孤立。更糟的是,班上的老師要這五個十二三歲的女學生交代是否與五個男同學亂搞男女關係。這五個初一女學生感到蒙受了奇恥大辱,抱頭痛哭一場之後,留下遺書集體自殺(後被發現而制止)。這令人驚心動魄的事件,不正深刻地說明中國舊的傳統觀念是怎樣扼殺人才、扼殺生命嗎? 尤其可悲的是,這種傳統觀念還嚴重地殘留在為人師表者的大腦中,並且傳給了年僅十二三歲 的學生,他們把男女同學的正常交往、相互幫助視為 「大逆不道」的污穢行為,老師還要從中壓榨出少女不可告人的 「隱私」來,嗚呼!

幾乎在每一個單位,總有一些人對於男女之間的 「隱私」 的濃烈興趣超過了一切,包括超過了工作和事業(也許他根本就沒有事業)。他們以打聽和傳播這類「隱私」新聞為人生之極大樂事。更有甚者,他們也跟《小二黑結婚》中的興旺一樣,熱衷於跟蹤、盯梢,「捉姦捉雙」,其興趣不知比抓小偷、救火、救人高出多少倍。其實,他們所掌握與傳播的男女秘聞大多是捕風捉影,一男一女同車回家,或同看一場電影,或同去百貨商場,或同加班搞科研,或坐在一起交換意見,這些現象經過他們口腔的 「創作」和頭腦的 「合理想象」,都可以變成聳人聽聞的「桃色新聞」 。

這種 「桃色新聞」 不脛而走,往往造成夫妻猜忌、戀人分手,尤其使單身女子或寡婦苦惱萬分,有的痛不欲生。但是,這些受害者還要強忍痛苦,向一切可能聽到此類傳聞者解釋、表白,而所得效果往往是適得其反: 「無風不起浪」 ,「此地無銀三百兩」 。試想,在這種環境裡,一個有事業心的人怎樣開展他的事業?

這種對他人「隱私」 的阿Q式的窺探和干預,也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國民性吧!去除這種國民性,我們要大講共產主義理想,要不斷批判封建傳統觀念,同時也不妨引進一點西方思想: 一是要承認個人的 「隱私權」 ; 二要尊重別人的 「隱私權」 ,「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家瓦上霜」。誰若象特務一樣老是窺探別人的私生活,誰就應受到輿論的譴責。

如果我們能減少因揭發「隱私」而引起的無聊的無謂的紛爭,能減少這一類「內耗」,把更多的「能」用到事業上去,那四化的車輪就會更快地前進。

(1986年第3期《新觀察》)

賞析

「『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家瓦上霜』。誰若象特務一樣老是窺探別人的私生活,誰就應受到輿論譴責」。

多麼新鮮的立論!它象一枚銀針,不偏不斜地扎在了中國傳統文化所積澱的無視甚至侵犯人的「隱私權」這個舊有觀念的穴位上,足以使那些雖無才無德,卻有精力、有濃厚的興趣干預別人「隱私」的人,產生又酸又脹又麻的感覺;它是新時代的警世之言,喊出了那些一意一心致力於事業,在「內耗」方面卻無計可施的人們的心聲,使其覺得周身通泰,酣暢淋漓。

凡人,只要不是白痴,就大都有着豐富的內心世界,有着不容許別人窺探和涉足的、完全屬於個人的小天地。承認這一點,珍惜、尊重自己或別人的這點權利,不僅於事業、於社會無礙,還會促進人的自我完善、自我發展,最終提高人的素質,推動社會的進步。然而,在我們這個既有悠久、燦爛的文化,又有種種封建陋習,可以說是精華與糟粕雜陳的社會裡,不重視人的價值,輕易地、甚至肆無忌憚地踐踏人格的現象,卻並不鮮見,其表現之一,便是不承認、不尊重人的「隱私權」。更為可悲的,是這種對「隱私權」的侵犯與踐踏,不僅不被認作是恥辱,反而被認作天經地義,以至於堂而皇之的進行。

「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雖然聞久了,嗅覺麻痹了,不覺得臭了,但臭畢竟是客觀存在的。一般人可以不去管它,雜文作者卻有責任去提醒人們注意甚至消除這種空氣污染,以保障人的身體健康。《尊重「隱私權」》的作者正是這樣,他在深刻觀察與冷靜思考的基礎上,抓出了承認並尊重人的「隱私權」這樣一個「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巧點子,並夾敘夾議,廣為生髮,可見其眼光之銳利。尤為可嘆的,是作者敢於把屢遭批判、被視為極端自私自利的「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這樣一句俗語,賦予新意,更體現了強烈的憂患意識、創新意識。由此可見,雜文寫作,首先要有個巧點子。而巧點子的獲得,則取決於作者的參與意識及敏銳的觀察與思考。[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