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兒內臟幼蟲移行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小兒內臟幼蟲移行症
小兒內臟幼蟲移行症
原圖鏈接

別 稱:單純性嗜酸細胞增多性肺浸潤征

就診科室:變態反應科

多發群體:兒童

發病部位:肺部

常見病因:寄生蟲(鈎蟲、蛔蟲等)感染

常見症狀:乾咳,發熱,寒戰,呼吸困難

小兒內臟幼蟲移行綜合徵又稱單純性嗜酸細胞增多性肺浸潤征(PIE),PIE綜合徵,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肝腫大(兒科型),嗜酸性粒細胞性肺炎,遊走性肺炎,過敏性肺炎等,屬一種肺部的變態反應性綜合徵。指無明顯病因的肺部嗜酸粒細胞浸潤及外周血嗜酸粒細胞增多的疾病。其臨床特徵為患者肺部出現短暫而易消失的浸潤病變。 [1]

病因

小兒內臟幼蟲移行症致病
原圖鏈接

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與寄生蟲(鈎蟲、蛔蟲等)感染有關。引起本病徵的變應原種類甚多,常見的可能有下述數種:

寄生蟲感染

以蛔蚴感染最多見。人食蛔蟲卵後在小腸內孵出幼蟲,然後經小血管沿門靜脈進入肝臟,循血流至肺,引起肺部浸潤病變。

藥物或食物過敏

藥物中較多見的有磺胺類藥、阿司匹林、青黴素及抗毒血清等;食物中如牛奶、雞蛋、蝦、蟹、魚類等。停藥或停食過敏食物後症狀可消退。

變態反應性疾病

原有過敏體質的小兒,如支氣管哮喘、蕁麻疹等,發生呼吸道感染時,可引起肺部的病變。

吸入過敏的物質

如鳳仙花、枯草花粉或藜狀菌的孢子等。

原因不易查出

有些病例,臨床有呼吸道症狀及血中嗜酸粒細胞增多,而原因不易查出。 [2]

臨床表現

小兒內臟幼蟲移行症表現
原圖鏈接
其幼蟲能在人體內移行,引起內臟幼蟲移行症
原圖鏈接

輕症無熱或僅有微熱自覺疲乏食欲不振體重不增夜間出汗輕微乾咳;重症可有高熱發作性陣發性咳嗽、可伴有黏痰、甚至咯血呼吸困難。肺部聽診有哮鳴音或濕性囉音;叩診有時呈濁音。年齡小的患兒常有肝臟腫大。病程多限於1個月之內。臨床分急性和慢性。

急性過敏性肺炎

常發生於一短而強的抗原暴露後,其表現與急性細菌性和病毒性肺炎相似,致敏者在暴露於抗原4~8小時後突然開始乾咳、發熱、寒戰、全身不適、明顯的呼吸困難,體格檢查見急性病容,呼吸快速,重者可有發紺,肺部出現濕囉音,白細胞計數常增多,一般在抗原暴露停止後,數天到數周痊癒;患者住院也會迅速好轉,這種好轉常被誤認為抗生素的效果。由於診斷不明,出院後患者回到原來的地方,症狀會再次發作,如此反覆的暴露,最終導致患者產生不可逆的肺組織損傷。

慢性過敏性肺炎

典型表現為逐漸加重的乾咳、呼吸困難、厭食和疲乏等,常在肺部已經廣泛纖維化並伴有肺功能不全時才引起注意,這可能已有慢性呼吸衰竭和充血性右心衰竭的表現。 [3]

檢查

小兒內臟幼蟲移行症
原圖鏈接

外周血檢查

周圍血液中嗜酸粒細胞較正常者大,並含有大型顆粒,細胞數增多,占白細胞總數20%~70%,嗜酸細胞直接計數常在3.0×109/L左右。

免疫學檢查

血液中寄生蟲抗體檢查可陽性;IgE可增高,有肝臟腫大者,常示高球蛋白血症。

寄生蟲卵檢查

肺泡灌洗液及24小時痰找寄生蟲卵,可有陽性發現。

皮試檢查

寄生蟲皮試液皮試可陽性。

胸部X線檢查

顯示雲絮狀斑片影,其範圍可大可小,陰影可於短期內消失,不久又再次出現,部位可遷移,有時可顯示肺不張。

肺功能試驗

急性期肺容量明顯減少,快速肺活量(FVC)減少,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輕度下降,間質炎症使肺順應性降低,明顯的通氣血流異常,導致肺的彌散能力和動脈氧分壓下降,與臨床和X線改變一樣,急性期的肺功能異常是可逆的,到了廣泛肺纖維化的慢性階段,限制性和阻塞性肺功能障礙成不可逆性。 [4]

診斷

根據病史臨床出現呼吸道症狀包括氣喘發熱等,及X線胸片中有暫時性浸潤性陰影,周圍血中嗜酸粒細胞增多,即可作出診斷。 [5]

治療

症狀明顯者可先用腎上腺皮質激素使症狀緩解,血嗜酸粒細胞數值減低,潑尼松連服3~5天,在獲得暫時性療效後,可繼續尋找原因,以便進行病因治療。若由於蛔蚴引起可用哌嗪口服,每晚服1次連服兩天;或左旋咪唑連服兩天。在排蟲後症狀及嗜酸粒細胞數可逐漸下降而痊癒。疑為絲蟲感染時可試用乙胺嗪,口服,可使哮喘與肺部體徵好轉。疑為鈎蟲感染時可用噻嘧啶。 [6]

文獻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