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寨村(雲南保山市隆陽區丙麻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小寨村 |
[ 圖片來自網絡] |
中文名 :小寨村 所屬地區:雲南保山市隆陽區丙麻鄉 |
小寨村隸隸雲南保山隆陽區丙麻鄉,全稱為丙麻鄉小寨行政村。位於丙麻鄉東北方向,距鄉政府所在地18公里。東與昌寧縣大田壩交界,南與老南窩交界,西與太和交界,北與阿貢田接壤,轄獨家村、小寨、羊火塘三個自然村,6個村民小組。2019年,全村379戶,1415人。 [3]全村國土面積9.10平方公里,海拔1650.00米,年平均氣溫16.50℃,年降水量1080.00毫米,適合種植包穀、蠶桑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1597.00畝,人均耕地1.2畝,林地8129.00畝。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41.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30.00元。2012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39.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83.00元。2015年經濟總收入1545萬元,人均純收入7898元。2019年經濟總收入2520.13萬元,人均純收入13088.8元。 [1]
村莊介紹
全村國土面積9.10平方公里,海拔1650.00米,年平均氣溫16.50℃,年降水量1080.00 毫米,適合種植水稻、包穀、蠶桑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1597.00畝,人均耕地1.2畝。另外在瀾滄江邊昌寧的竹魯窪一帶有田400多畝,在阿亂河有田20多畝,有地100多畝,山林300多畝(此處耕地山林等於2005年小灣水電站建設覆蓋淹沒)。現有耕地總面積1113.00畝(其中:田376.00畝,地737.00畝),人均耕地1.20畝,主要種植包穀、蠶桑、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4499.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588.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63畝,主要種植包穀、蠶桑、水稻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2045.00畝,其他面積694.00畝。 境內山峰主要有大箐山,海拔2100米,是全村最高海拔,最低海拔竹魯窪1200米。土壤多為燥紅土,有少量白膠泥土,pH5.5-6.5,屬中性或偏酸性。 小寨缺水,境內主要有沙母豬河,屬於地表滲透水,流量小,僅供部分人家飲用。鄭家水井,大部分居民到此取飲,殺年豬時更不顧遠近到此取水做臘腸,據說有此水能使臘腸紅潤可口之功效。趙家地水庫,擴建與1992年,收益3個社,可灌溉良田500畝。已廢棄的沙母豬河水庫,建於1958年,庫容量為15萬立方米,可灌溉良田700餘畝,由於排水不暢植被破壞,洪水泛濫等原因,最終被淤泥填平而廢棄,只能積攢少量雨水,僅供牲畜及周圍種菜用。如今水田灌溉主要依靠,藕塘邊獨家村水田秋收後封庫蓄水,也只能維持來年水稻栽種的任務。傳說中的洗澡塘溝,其實也有,300年前,這裡有一股天然熱水,可供人們洗澡驅病和灌溉,時因蔣家王朝(老南蔣貴,後文有詳述)得勢,在洗澡期間經常打架偷雞摸狗等,有人便用一口銅鍋將出口堵死,讓水流向異地。 小寨的森林覆蓋曾達80%以上。由於人口速增,伐木劇烈再加毀林開荒,管理滯後,大部分山地變荒山。上世紀65年到73年間。瞿昭在沙母豬河附近種植三七,產量高質量好,八年間收入10多萬元。1963年小寨建茶場,種植150多畝山茶,所產茶葉部分分與農戶,大部分上交供銷社,承包到戶後以顆分到各戶。50-70年代,在阿亂河建紅糖廠,種甘蔗百畝,用水牛拉動木榨機榨甘蔗。此紅糖顏色上乘,口感好。1965年因在阿亂河試種草果而被廢棄。1944年,啟動封山育林工作,又重複青山綠水,林地增多,各種動物也相繼增加,麂子、野兔遇得見,隨時能聽到野雞、錦雞、畫眉、斑鳩聲。尖山、里個窩坑主要分布着松樹及少量灌木林,貴重樹木有紫椿樹、樺桃樹、春樟樹;在各個山窪還有雲南松、思茅松、橄欖樹、朵香、火燒蘭、思耳蘭、蓮瓣、下惠、兔耳蘭、虎頭蘭等樹木花種。夏秋時節,山上到處可拾到菌子、雞樅。菌種常有青頭菌、紅菌、羊肝菌、牛肚菌、旱谷菌、銅谷菌、小灰菌、奶油菌、馬匹泡(姜疙瘩)、蕎巴巴菌、樹窩、一窩雞、木耳、見手青…雞樅有白雞樅、黃雞樅、青雞樅、紅雞樅。新鮮菌子雞樅質嫩味鮮,加工出來的干菌子干雞樅油雞樅更是一絕。
基礎建設
歷史上,以吹播鑼(一種以牛角製成的「號」)通知眾人議事指導工作。1968年,家家掛上有線廣播,即可聽新聞又可進行生產調度。現如今傳播村情會議還是主要依靠上世紀遺留下來的大喇叭(有線廣播),信號差聲音小,還屬不便。80年代末,丙麻電影院解散,李雲虎在自家院場放露天電影。90年代由於烤煙創收開始有黑白、彩色電視機,後又與太和村合建電視轉播台,各家都收到閉路電視,效果良好。99年自建地面接收發射衛星,2010年全村普及電視和村村通工程,村民開始了熟知國情了解世界的新生活。1985年,群眾集資40多萬元,架通10萬伏高壓輸電線路,讓所有農戶用上照明電,結束了用松明子、煤油照明的歷史。有碾米機、粉碎機、打面機等。靠人挑馬馱到公里之外的河坡碾米、磨麵的歷史一去不復返。2012年全村完成電路改造,人們用上了穩定實惠的電,又一次家電入戶襲來,大部分家庭有高清電視機、洗衣機、電飯煲、電磁爐、冰箱等家用電器。戶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300餘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移動電話的農戶數289戶。小寨屬於丙麻東山片,山高皇帝遠,早年間使用手搖式電話機,通訊十分不易。新時代可是家家有座機,不有座機有手機,不有手機有老年機。原來全村有200戶飲用井水,井主要是鄭家水井,趙家水井,學堂門前水井,麻櫟山,河裡頭,獨家村,瓦窯等。有20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90.09%),2011年底小寨村人畜飲水工程完工,水源來自阿貢田往裡的叫花子岩房,解決了全村人牲飲水問題,也同時完成了少面積土地水澆地工程。 1988年,因太和公路擴修至大田壩,公路橫貫小寨,小寨便抓住機會,人均義務工50個,使全村社社通路。1994年,丙麻至大田壩公路開通,有丙麻大田壩客車穿過小寨,97年,退伍回鄉多年的李天祥集資自購中巴車加入客運行列,小寨交通改善,後來李浩也買了中巴車,至今兩人換車數輛,「壟斷」東山客運。2006年得到省政府扶持,修繕小寨到丙麻至保山道路。2011年市公路段新農村道路建設,硬化至大田壩道路,村間小鋪水泥路。該村到鄉政府道路為水泥路;進村道路為沙石路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5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00公里。截止2012年,全村客車2輛,手扶拖拉機3輛,後傳動10餘輛,摩托車不計其數,微型車三四五輛,大型貨車3輛,挖機一台。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65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48戶;建有小水窖198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76.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76.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0 畝。 該村到2012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8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2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9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小寨農作物有稻穀、包穀、辣椒、黃豆、大小麥、蠶豆、豌豆、苦蕎、薯類、花生等,60年代,瞿國義率先拉線里溝試驗辣椒,因排行整齊,通風透氣,產量成倍增加。小田壩吃辣椒是出了名的辣。經濟作物曾以烤煙為支柱,96、97年前後乃保山市級模範種植基地,96年一年單烤煙就有132萬的收入,因2003開始引入桑樹而開始種桑養蠶,再加以外出務工人員增加,逐漸被取代。農家房前屋後必有桃李果木,山地種茶,2002年開始在山地里推廣核桃樹。 90年代開始有空心磚家坊式作業,如今有4家。還在瓦窯燒制用瓦,後因質量下降及新型彩瓦的到來,破廠倒閉。砂石廠各兩家。打鐵匠鋪兩家,製作刀具,鋤頭、鐮刀等居家勞作用具,另有鋼門窗加工一家。90年代初小賣鋪的到來,提供了基本日常居家所需之物,有小賣鋪8家,摩托修理鋪一戶,農藥工具銷售點一戶,畜牧防疫一戶。 丙麻鄉從2005年就開始在小寨村試點種桑養蠶,2007年開始大力推廣,蠶農種養經驗豐富,加上丙麻東片土壤深厚疏鬆、水源充足、氣候溫和,桑樹葉大而肥,產出的蠶繭質量較高。2023年,丙麻鄉預計養蠶2800張,預計帶動蠶農增收520萬餘元。 多年來,小寨村緊緊牽住「產業興旺」的牛鼻子,把蠶桑產業作為群眾增收致富的突破口,構建以蠶桑產業、畜牧產業為主要增收渠道的富民產業體系。大力發展蠶桑產業,全村共發展蠶桑1200畝,在移民扶持項目支持下,投資205.31萬元完成桑園溝渠、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統籌整合滬滇合作項目資金60萬元,建成小蠶共育中心2個。積極探索「1+N」多元模式,建立1個大戶帶動「N」個散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產業規模效應,2023年預計產值420萬元,實現戶均增收8000元。同時,大力發展黃牛養殖,成立玉明養殖專業合作社,按照「黨組織+合作社+標準化養殖場+社員」的運作模式,帶動280戶家庭養殖黃牛,實現分紅45萬元。 傳統手工業主要席編、攤笆、竹活、木工、製糖、草鞋等。席編:取蒲草、芭蕉、棕葉、野薑黃、蘆葦、稻草等的纖維編織成蓆子,作床上用品,此席防潮、耐污、價廉物美、經濟實惠。攤笆:用篾黃編制而成,面積大,長寬約6-7米,用時打開,不用可以捲成圓柱狀,在竹魯窪常見,舊時用來鋪在土院場上曬包穀、稻穀等,如今大多數都是水泥院場,基本成為古董。竹活:取竹子,破篾黃,編製成籮、筐、簸箕、糞箕等。木工,取紅木樹制、解成方木或板,修成圓木,用破花、鋸子、鑿子等製成門窗、柱子、梁、家具、木棺等。製糖:用包穀、大米或薯類澱粉加水、麥芽熬煮而成。並加有核桃仁、花生、粟米仁、米花等,香甜可口,不燥火。草鞋:用嫩苦主纖維加竹麻編制而成,在耙(pa)子上操作完成,穿來涼爽、防滑,野外勞作的必備鞋,隨着老輩子逐漸老去基本失傳。失傳的手藝還有熟枷皮、牛馬耕田駝物用具。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41.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33.50萬元,占總收入的55.39%;畜牧業收入78.00萬元,占總收入的32.37%(其中,年內出欄肉豬696頭,肉牛22頭,肉羊48頭);漁業收入0.30萬元;林業收入5.00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24.00萬元,占總收入的9.96%;工資性收入1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30.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00多人,集中在省內務工百餘人,到省外務工近百人,因此村中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猛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