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小巷深處 | |
---|---|
小巷深處,選自《黃金時代》1994年第7期。作者林莉。母親的歌贊與美頌是永恆的主題,這是一首女兒獻給母親的歌(歌曲:《燭光里的媽媽》),正如歌中所唱:媽媽,您的黑髮泛起了霜花,您的臉頰印着這多牽掛,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媽媽呀,女兒已長大,不願牽着您的衣襟走過春秋冬,媽媽相信我,女兒自有女兒的報答。[1]
內容介紹
早就知道,我是在村那頭的坡頂上撿來的。據說,那個季節,天還不太冷,依稀有幾片早落的黃葉,在風中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低低地打着旋。
當時的我被一件破藍布襖草草地包裹着。有很多人圍在那個坡頂上,卻好像沒有誰打算把我抱回去。有個好心人跑到巷口時對瞎眼的英姨說:"天賜給你的呢!總比不知冷熱的竹棒強。"又有人附和:"收下吧,老來也有靠。"於是,英姨麻利地收了小攤,頗有節奏地用竹棒叩擊着青石板鋪成的路面來到我身邊,隨即央求熱心人把幼小的我放進了她瘦癟卻溫暖的懷裡。
第二天,巷裡的人都看到她拆掉自己住了十幾年的小木棚,搬進了小巷最深處門口有兩個滑溜溜②石凳的小房子。為此,她從一雙破棉鞋裡拿出了她所有的積蓄--150元。於是,我在降臨到人世間一個月後,真正擁有了一個家,我從此也就成了"巷口賣冰棍的瞎眼姨娘的女兒"。
據說,我那盲母親當初是極潑辣③的,並以厲害出名。在我被撿回後,她抱着我到處炫耀:"我丫頭多可愛,多漂亮,肉滾滾,嫩生生。"有明眼人曾很不服氣地反駁:"我說大姨呀,你撿她的那天我就想說了,收養姑娘嘛,也該挑個漂亮一些的,這丫頭,黑不溜秋,眉不是眉,眼不是眼,您眼睛看不見,才吃了這個虧!"我母親聽着便翻了臉,呆在那人家足足罵了半天。不過這些都是後來別人對我說的。在我印象中,母親從未這樣潑過。有人說:"為了這個丫頭,英姨改好了!"
自我有記憶開始,家的概念就是一張笨重的積滿油膩的木桌,一碗拌着焦黃豬油渣的醬油飯,一杯用過期折價的奶粉沖調成的牛奶和一隻好大好長的冰棍箱。讓很多人費解的是,在這四壁空空的家裡,我居然也能順順利利地長大,順順利利地代替了母親常年用的那根光潤的竹棒。小巷裡的人們不再聽見那日日重複的青石板上有節奏的叩擊④聲了,人們常見到的就是我--一個醜女孩,每天攙着一個盲姨娘從小巷深處緩緩地走到巷口。[2]
巷口擺的小攤就是維持我們這個貧窮家庭的唯一希望。夏天,母親總會如尊凝固的雕像般執着地守候在一個大大的冰棍箱旁,毒辣的陽光把母親原已黝黑的皮膚曬得黑里透紅,日復一日,竟成古銅似的顏色;因盲眼而被忽略了的手,總是留着黑而長的指甲;身上的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來。
但令人不解的是,我一直覺得她的生意總比別人的好,有時一天下來,竟收入十多塊。這對於我們來說無疑是一個很讓人滿意的數目。我曾問她做生意的秘訣,她總微笑着說:"坐在太陽最毒的地方守着賣,是絕對不會錯的。"那刻,我才知道,這比別人多賺的每一分錢都凝聚着母親加倍的血汗⑤啊!到了冬天──冰棍無處可賣的季節,母親就會操起針線縫製出20多條棉被,租給趕集的或幫工的鄉民,每晚租金四毛到六毛不等。於是,整整一個冬天,母親又忙於拆拆洗洗縫縫補補。
由於她的辛勤勞作及苦心經營,我們這個家居然也過得有聲有色-- 飯桌上經常能上葷菜,而我衣服上的補丁也隨着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少,直至沒有。有很多次,看着母親太勞累,我極想幫幫她,可她總是生氣地說:"你怎麼這麼沒出息!好生讀你的書去。"所以,在這個家裡,雖然苦點,我卻被調養得像個千金小姐--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只知道讀一些母親不懂的書。
而母親卻總以我為驕傲。小學二年級那會兒,老師布置了篇作文,大概我寫得比較通順,而且用拼音代替了不會寫的生字,老師大大表揚了一番,說了一些諸如"小小年紀,大有作為"之類的話。回去,我便把作文交給看不見的母親,還得意地向她轉述了老師的話。母親竟高興得落了淚。
她一直把那篇作文珍藏着,逢人便拿出來給人看,說:"我家莉兒可了不得,老師贊她有出息。"開始講的時候,那些識字的也還有模有樣地翻幾下作文本,應和幾句。後來說得多了,有人揶揄她:"可不是,都說阿莉是你的冰棍調養出來的呢!"母親是看不見人家表情的,聽了這話便高興起來,甚至賣冰棍時,我都成了她的廣告宣傳:"吃我的冰棒吧,吃了就是聰明,跟我家阿莉一樣。"弄得我很難堪。從此,即使得了表揚,我也不敢說給母親聽了。
開始的時候,我很滿足於自己那由骯髒的板壁、黝黑的炭爐、簡單的飯菜構成的生活,我總是自豪地倚在極為疼愛我的母親身邊,總是極自由地吃那令小朋友眼饞的永遠吃不完的冰棍……
隨着年齡的增長,我漸漸感到了自己的不同一般。同學異樣的目光,老師分外的關切,時刻提醒我:我,是一個瞎子撿來的女兒;我,擁有的是一個特別貧窮的家。
我開始沉默,開始迴避所有的同學,甚至開始厭惡我的家。我不再與母親相伴而走,也不再從母親賣冰棍的那條路經過。那段時間,除了幾頓飯之外,我幾乎整天泡在教室里,只是為了在那個卑微的家裡少呆幾分鐘。有人向她問起我,她依舊滿面春風:"莉學習忙呢!老師贊她有出息呢!哪會在家耗時間!"除了我,誰也不可能看出她眼中深深的落寞。
時間飛逝,終於在中考過後的一個月,我接到了縣城重點高中的錄取通知書。我終於可以名正言順地擺脫自己家庭的陰影,住進那隔了一座又一座大山的縣城一中了。
臨行前,我穿上了母親用從微薄的生活費中硬扣下的錢購置的連衣裙。當我看見穿衣鏡中頗具城市少女風采的"我"時,我終於下了決心,轉向母親,吞吞吐吐卻又異常清晰地說:"媽……您……以後別……如果沒急事的話……不用去找我……"
"為什麼?"母親眼光黯淡了。好長好長時間的沉默,終於,她點了點頭,順手取過她那根不知啥時已從角落裡拿出來並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叩擊着地面向廚房走去。"您……"我上前扶住她,可她輕輕推開我:"我去幫你弄點好吃的,食堂少油。"我有些哽咽,但我什麼也沒有說。
住讀生活很快讓我忘掉了以往的自己,忘掉了烈日、冰棍、瞎眼母親帶來的煩惱與卑微,也忘掉了臨行前的那一點點不安。誰都不知道我是誰,誰都以為我也同她們一樣擁有一個幸福的家。
一段時間中,母親果然遵守諾言。每月由一位早年已住進城裡卻經常回鄉的老婆婆幫我捎來一些營養品及生活費。坐落在小巷深處的那個家似乎與我完全隔絕了。我開始淡忘了家門前圓潤光潔的石板,那門上斑斑駁駁的門鎖,甚至淡忘了黃昏後母親倚在門旁殷殷的招呼聲。這樣的日子平和而又迅速地溜過去,一直到我臨近畢業的那個學期。
那個學期的最後一個星期。
當老婆婆將一包雞蛋和50元錢塞給我時,我床對面的一位室友發話了:"莉,你媽對你多好,畢業聚會把她請來,你的優秀成績定會讓她感到光彩!"
"哦……這?"我遲疑了瞬間,"我媽太忙了,她……抽不出空,你瞧,連帶東西都一直請別人幫忙,哪有時間呢?"那刻,我驚異於自己說假話如同說真話一樣。
送老婆婆出門時,我感激地對她說:"您這三年來為我操了心,讓您受累了。"
"你……"她看來有些激動,停了一會兒,又說:"你考得真的很好?"
我點了點頭。
"造孽!……"她竟長嘆一口氣,"你……你媽怎麼那麼死心眼!"
"怎麼回事?"我突然有點緊張。
她不再說話,拉起我的手直衝出校門,然後拐到一個偏僻的巷子裡。
老遠,我便看見了,看見了她--我的母親。在風中,她無助地倚在牆邊,凌亂而花白的頭髮在蒼老的臉頰旁飄揚着。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滿青筋和黑斑如枯竹似的手,還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
"莉呀,你有出息啦,可不能沒良心啊。這三年,我哪這麼有空個個月回鄉?都是她央人把自己送上汽車,下車後又摸到我住的地方,把東西交給我,讓我帶給你,然後又孤零零地摸上汽車……"
我的視線頃刻間模糊了。朦朧的淚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長長的路,路旁那長長的小巷,巷裡那根長長的竹棒,竹棒後蹣跚着一個長長的、長長的人影。
"媽媽!"我奔過去,為自己的虛榮,為自己的無知,流着淚。在風中,她的臉是那麼黝黑,她的手是那麼粗糙,她的眼睛是那麼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兒卻是那麼挺拔,那麼堅定,彷佛在憧憬,又彷佛在等候。
媽媽,我回來了,我已經回來了,我其實還記得,還記得來時泥濘的山路,還記得赤足跑過石板的清涼,還記得家裡厚重的木門栓,還有,還有我們曾共同相偎走過的那條小巷,那條深深的小巷。
詞語解釋
1、炫耀:誇耀。
2、潑辣:兇悍;不講道理。
3、費解:不好懂,不容易理解。
4、叩擊:敲打。
5、血汗:血和汗,比喻辛勤的勞動。
6、麻利:敏捷;迅速。
7、叩擊:敲打。
8、瘦癟:瘦而收縮,不豐滿。
9、執着:這裡是堅持不懈的意思。
10、黝黑:黑。
11、葷菜:用雞鴨魚肉做的菜。
12、好生:方言,好好地。
13、揶揄:嘲笑。
14、落寞:寂寞,冷落。
15、哽咽:哭時不能痛快地出聲。
16、造孽:方言,可憐。
17、蹣跚: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18、斑斑駁駁:一種顏色中雜有別種顏色。
教案
教案之一
一、教學目標:
1、 了解本文以情感的變化發展結構文章的寫法。
2、 揣摩人物語言動作和肖像描寫與人物情感的關係,學習選取生活瑣事、運用細節描寫來表現情感。
3、 誦讀課文體會字裡行間所蘊含的深厚感情,結合實際談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教學重點難點:
4、 了解本文以情感的變化發展結構文章的寫法,並從文章的欣賞、分析過程中,體會母愛,體會父母子女之間的情感,增強對親情的理解。
5、 認識選取生活瑣事來刻畫人物,突出中心的特點,並指導學生學習選取學習生活瑣事、運用細節描寫來表現情感。
教學過程:
這母親的一片深情,兒女總不能一一明了。而兒女終會長大,終將懂得母親的心。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一位小巷深處走出的女兒訴說的心曲。
二、初步理解、質疑:
1、 自讀課文,概述課文內容(請1-2位同學發言)
提示:全文以"我"的感情變化發展為主線,從"我"對生活的滿足,母親為我驕傲,寫到"我"長大後對貧窮的家產生厭惡進而離開家,最後以"我"被母親深深的愛所感動而悔悟流淚結束。
2、 質疑並自答
三、疑點探究,討論分析:
1、 對着一直默默守候的母親,女兒告訴她:"媽媽,我回來了,我已經回來了"。文章最後一段的第一句話中"回來"是什麼意思?在文中聯繫上文具體指什麼"回來"了?(結尾部分是全文的高潮,女兒終於懂得了母親的心。)
點明:"我"的心曾逃避,曾離開。那麼文中"我"對母親的思想感情一定經歷過變化那麼經歷了那些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要點:
(1)變化過程:滿足、自豪→厭惡、自卑→淡忘、隔絕→感動、悔悟
(1) 滿足、自豪:第五段"代替"、"攙",第九段"倚"、"極自由地吃"。
(2) 厭惡、自卑:第十段"我"是棄嬰,母親是瞎子,"不同一般"第十一段"不再"、"泡"。
(3) 淡忘、隔絕:第十六段 "遵守諾言"。
(4) 感動、醒悟:第二十八段"淚眼"、第二十九段"虛榮"、"無知"。
(5) 深深悔悟:第三十段"還記得"。
原因:"我"的虛榮、無知
2、母親是怎樣對待我的虛榮和無知的呢?
請大家以小組討論,找出文中對母親的外貌、動作、語言描寫的語句,揣摩體會母親深摯的愛和我的懺悔之情。(六段、十一段、十三段、二十六段、二十八段。)
要點:
(1)傾囊安家:第三段"拆"、"搬"、"所有的積蓄"、"真正擁有一個家"
(2)改變性情:第四段"罵"、"從未潑過"
(3)烈日下守賣:第六段"雕像"、"古銅"、"最毒"、"血汗"
(4)以我為榮,廣為宣傳:第八段"珍藏"
(5)背後支持、默默守候:第二十六、二十七段"倚"、"央"、"摸"、"交"
3、面對現實,年少無知的"我"曾逃避、曾離開,而母親的愛一如既往。這如海深情怎能不牽着"我",母親終於等到了這激動人心的一刻。就讓我們帶着這激動的心情一起來朗讀課文的25-29自然段。請個別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最後三段。
四、小結:
課文以我的感情變化為線索,把生活的點滴小事聯繫起來表現最深沉的母愛。
五、拓展:
1、談身邊人給自己帶來的感動。
過渡:我們生活中一直不缺少感動,《世上只有媽媽好》,雖然我們曾經忽略了如此美麗的感動,但是,今天我們終於能夠理解這份母親恩賜的感動,我們該如何回報給愛我們的人一份感動,讓愛我們的人覺得愛我們就是一種幸福。下面請同學們到你們的生活中找出一些能表現母愛的生活小情節,而後讓我們大家一起分享。(請學生自由發言)
大家離家到學校念書,普遍都有思鄉、思家、思親情結。特別是思念自己的母親不懂自己離不開母親的真正原因。
2、感恩回報。(要點撥學生說出,行動的,想法的,語言的)
遊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教案之二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理解課文內容。
2、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道德、情感、價值觀:讓文中最精華的思想和最精美的形式來薰陶感染學生,感悟母愛、讚美母愛。
二、教學設想
1、教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是基礎,品味文章事情是重點,激發學生理解愛、感悟愛是難點,這也是文學作品教學的重要價值所在。
2、按照"理解""品味""感悟"三大板塊層層推進,以"這是一個 故事"、"養母是一個 的人"、"妙在 ,寫(用)得好,它表現了(它寫出了或它說明了、它點出了) "貫穿其間,以學生談感受母愛、理解母愛和根據對"愛"的理解,說一句很美的話的形式,汲取作品人文內涵,升華作品的美點精粹。由淺入深,逐塊推進,讓學生自由說、主動說、積極討論,相互質疑,理清作品內容,品味感情,領會深意,感受母愛,學會做人。
3、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緊扣精彩凝練的語言文字,讓文學作品的韻味,情感價值充盈課堂。
4、用孟郊的《遊子吟》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導入,用感動人心的MTV《懂你》創設課堂氛圍,讓學生的心靈受到強烈的衝擊與震撼,引起共鳴,真正感悟、理解偉大的母愛。
5、 安排 2 課時
四、教學過程
課前2分鐘播放MTV《懂你》,創設氛圍,觸發學生愛的情感。
導入:
同學們,在唐詩中有一首讚美母愛的詩歌,那就是孟郊的《遊子吟》,同學們還能背出這首古詩嗎?(全班背誦《遊子吟》)
幾年前,香港曾舉行過一次"我最喜愛的一首唐詩"的評選活動,孟郊的這首《遊子吟》榮登榜首。想一想,人們為什麼會如此鍾愛這首詩呢?(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這首詩寫出了母親對孩子的一片愛心,而這種愛心又具有普遍性,所以能撥動無數讀者的心弦。看過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的人,不管是誰,都會潸然淚下,一曲"世上只有媽媽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聲。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林莉的《小巷深處》,來聆聽一段感人的有關母愛的故事。
第一個教學板塊:理解課文
1、學生各自圈讀字詞,藉助工具書查閱字詞。
2、教師點出需要認讀、積累的字詞。按句式說話:這是一個 故事。
瘦癟 炫耀 執著 揶揄 落寞 哽咽 蹣跚 憧憬
3、快速默讀課文。教師指導學生了解詞語的語境義。
4、進行寫法指導,閱讀散文第一步是用"概括"的方法理解課文內容,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了解,選擇角度用"這是一個 故事"這個句式說話,對課文內容進行概括。
學生說出的內容可能有:這是一個愛的故事。一個養母收養棄嬰的故事。一個小巷深處的故事。一個棄嬰長大後厭貧離開養母最後悔悟的故事,等。
同桌相互討論,標出"我"對家對母親感情變化的句子。
5、快速默讀課文,找出養母為"我"做了哪些事?
(學生回答)
6、分角色朗讀:"那個學期的最後一個星期……又仿佛在等候",請同學們用"養母是一個 的人"的句式說一句話。(教師示範,學生髮言)
7、同桌相互討論,標出"我"對家、對母親感情變化的句子。理解是什麼原因使"我"疏遠母親,淡忘破舊的家?
8、質疑:再次默讀課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詞句(學生提出的問題儘可能讓學生自己解決,教師只作點撥)。
小結:
文章用樸素無華的語言,通過生活瑣事表現養母對"我"的愛,一個善良、充滿愛心的母親躍然紙上,讓我們感受到母愛的市場與無私。同時我們也看到了"我"隨着年齡的增長,對養母的感情變化了,最後被母親深深的愛所感動而悔悟流淚,這平實的敘事中潛藏着一條深沉而真摯的感情之流。
第二教學板塊:品味課文
1、學生速讀課文。找出自己最受感動的句子或事例,有感情地朗讀,並談談自己的理解。(自己先小聲地各自說,然後發言)
2、教師:預習的時候要求同學們"從任何一個角度說說對課文的理解",這句話應該這樣說妙 ,寫(用)得好,它表現了(它寫出了、它說明了、它點出) "
3、教師示範:妙在"在風中,她的臉是那樣黝黑,她的手是那麼的粗糙,她的眼睛是那麼的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兒卻是那麼挺拔,那麼堅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妙在描寫了母親的外貌,既寫出母親的痛苦,又寫出母親的堅強。
(學生們按句式發言)
4、教師指出最重要的是:
①妙在用生活瑣事,表現了一個母親偉大而無私的情懷。
②妙在用小巷深處那光亮的青石板,那根長長的竹棒為情感依託,寫出了母女情深。
③妙在語言描寫和外貌描寫,寫出了母親的含辛茹苦,母親的寬容,母親的堅強。
④妙在用含蓄的寫法,寫出母親對"我"觀察細緻,了解透徹,表達母親對"我"深深的愛。
小結:
通過理解課文、品味課文,我們感受到小巷深處那深深的母愛,我相信同學們一定有許許多多的感想,一定對作品有了更深的感受。
第三個教學板塊:感悟課文
1、母愛就在我們身邊,她像春雨一樣滋潤着我們,學習了這篇感人的散文,你從中感悟到了什麼?請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前後桌討論交流,而後上台發言)(老師也可以談談自己的感受)
2、播放MTV《懂你》,創設氛圍。(學生邊欣賞,邊跟着唱)
3、"把愛全給了我,把世界給了我,從此不知你心中苦與樂……"母愛事那樣的無私與聖潔,母愛也是永恆的話題,請同學們根據你對"母愛"的理解,以"母愛"為話題,說一句很美的話,長短不限。
教師示範:母愛是燈,照亮前行的路。
學生說話,教師整理。
4、比較閱讀:《又見秋風起》(參閱《教師用書》P55)
5、小結:
同學們,母愛是孕育萬物的源泉,是推動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動力,母愛是最崇高、最美好的。母愛像陽光一樣,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只要你細心感受,你不難發現你生活在母愛之中,請珍惜這份濃濃的親情吧!
6、布置作業:
想想作者為什麼要用"小巷深處"命題?
中心思想
作者寫母親這一形象側重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描寫,寫"我"這一形象則側重人物心理活動的刻畫,文章寫母親對"我"的愛,卻是在抒寫"我"對家、對母親感情變化過程中逐步展開的。全文以"我"的感情發展變化為主線,從"我"對生活的滿足,"我"對母親的驕傲,到"我"長大後對貧窮之家產生厭惡進而離開家,最後以"我"被母親深深的愛所感動而悔悟流淚結尾,以感情構築文章框架,文中許多細小的生活場景和事件同"我"感情的脈絡連結起來,巧妙地融為一體,使文章感情真摯,極富感染力。
摺疊編輯本段段意 第一部分(1~9):盲母收養"我"、愛護"我","我"對生活感到滿足,"我"為母親感到驕傲。(義無反顧抱棄嬰,母慈女嬌樂融融。)
第二部分(10~11):"我"隨着年齡的生長,因虛榮心作怪,"我"開始沉默,迴避同學,開始厭惡自己的家,不再與盲母相伴而走。(少時母以女為榮,女卻嫌惡有意躲。)
第三部分(12~15);上高中後,"我"淡忘了家和盲母,而母親卻依然為"我"捎錢物。(虛榮女離家忘母,無私母暗送錢物。)
第四部分(16~29):"我"被盲母深深的愛感動而悔悟流淚,情感得以回歸。(明白慈母無私愛,女兒悔悟情回歸。)(以上選自中學奇蹟課堂)
1.選材
用生活瑣事,表現出一個母親偉大而無私的情懷。
2.描寫
語言和外貌描寫,寫出了母親的含辛茹苦,母親的寬容,母親的堅強。
3.情感
文章字裡行間蘊含母女深沉而真摯的感情。
4.講究形象
文章以小巷深處那光亮的青石板,那根長長的竹棒為情感依託,寫出了母女情深。
作者簡介
林莉,1972年生於湖北嘉魚。出生不久便被拋棄。被一盲母所收養。生活十分窘迫。後來考上了縣中,不久後開始了文學創作。《小巷深處》便是她的代表作。
林莉是一個普通創作者,這篇文章是她參加黃金時代那年母親節徵文比賽獲獎第一名的,先後被多家媒體轉載,並曾被中央八台錄為電視散文,後收錄到教材中。她還曾寫過《月光下》,《一個女孩》,《BYE BYE 少老闆》。不過不怎麼出名。網絡上有她寫的蝶兒飛飛(紅袖添香),月紅,一路走好。
《小巷深處》選入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試用本)八年級第一學期《語文》第一單元:愛在人間,第二課《小巷深處》選自《黃金時代》1994年第7期,稍有改動和語文版七年級上冊第六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