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時候過年(陳有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小時候過年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小時候過年》中國當代作家陳有棋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小時候過年

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最重要的節日要屬過年。臘月廿四是宜昌的小年,臘月三十(有的年份是臘月廿九)是除夕,宜昌的家家戶戶過大年就在這一天。正月初一開始「拜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年尾巴」節,從過小年開始過年,到正月十五結束,過年的前後共有二十幾天。小時候,最開心的事是過年。 過年是宜昌的每一個家庭一年四季最重要的事。到了冬臘月,天一冷,我們就知道快要過年了。小時候天天盼望過年,因為過年可以吃好吃的。其實那年月沒什麼好吃的。平時連飯都吃不飽,更沒有其它好東西吃,但過年時有葵花籽、麻葉子、高粱(玉米)泡子,凍糯米炒的米子,紅薯干炒的苕皮子,還有媽用紅薯或苞谷加大麥芽熬製的打拔糖,有這些東西吃就特別高興。

「大人忙種田,伢們望過年」,過年最快樂的是孩子們。其實過年對大人們來說是最不情願又是最忙的時候,我們小時候不知道,等長成大人成了家才知大人的艱辛。過年要用很多的錢,要消費很多東西,時常聽大人們說過年是「砍一冬的柴一壠火燒掉」,我們小時候聽的好像有點懂又不很懂。

過年期間,特別是大年三十和正月初幾的那幾天,孩子們都要說吉利話。在過年期間孩子們做錯事只要不太出格,一般不會挨打或挨罵。要過年了每一個人都很忙。我記得小年以後我的爹安排我們給死去的長輩上墳,他要準備足夠的柴供全家做飯取暖,還要操心搞點錢去置辦年貨,因為過年要打一兩斤代白酒,買幾斤海帶粉條和幾斤白糖紅糖,還有煤油鹽都要錢,我們小孩子在過年能穿上新衣服是一種奢侈。我們家兄弟姐妹們多,到了大年三十這一天,我們早早地盼望着吃一飽頓嗄嗄(豬肉)。但那時肉食很少,每戶人家一年養兩頭豬才能吃上一頭,上交國家一頭才有一張「宰殺證」,只餵一頭上交國家半頭自己吃半頭(稱「購留各半」),殺得起一整頭豬的也只有幾十斤肉,只半頭豬肉就更少,一大家七八人要吃一年四季的,必須節省着吃。如果過年吃了很多肉,一年四季也許就聞不到肉腥味了。

大年三十中午還沒到,媽就在鍋里緊(煮)一塊四四方方的肉準備做回鍋肉用。肉還沒緊好我們聞到肉香就只想吃肉。媽就給我們用緊肉的油湯給我們伢子們每人泡一大碗油米子。平時不沾油腥這時吃一碗油米子真是好吃。可吃了以後就悶在心裡,到了中午團年時再也不想吃肉了。

宜昌人團年時講究有剩有餘,媽用這種方式使一碗肉可從大年三十吃到正月初一。正因為那時肉少,就有「人多好種田,人少好過年」的說法。那時不像現在想買什麼就能買什麼,沒有菜市場,沒有超市,沒有買新鮮蔬菜的習慣,因為大家兜里沒錢。菜園子裡只有蘿蔔白菜。辦過年貨買吃的就是在供銷社買點海帶粉條。但那時家家戶戶都打過年豆腐。那時的黃豆不是轉基因的,用手磨子推一道,加石膏煮出來的豆腐可好吃了,濾出來的豆腐渣是大棵粒的,煮的懶豆腐也好吃,因為那年月沒有好菜下酒,懶豆腐就成了「抬酒的槓子」。用那時的豆腐做出來的臭豆腐長出長長的絨絨的霉絲,聞起來臭吃起來特香。那時候的黃豆煮出來的臘八豆豉特好吃。媽把做臭豆腐煮豆豉的手藝傳給了我,但現在我怎麼也做不出那時的味道,如果我媽還健在,她用現在的黃豆也做不出那時的味道了。那時的白菜蘿蔔沒有食用油也好吃。特別是從遠安傳過來的一種白菜長不大,味道極好,一整棵白菜如果掉到地上就變得粉碎。那時過年時除了海帶粉條、蘿蔔、白菜、豆芽、苕豆豉、橡子豆腐,還有香腸、回鍋肉等,雖然餐桌上不很豐盛,但那也是一年四季中最美味的一頓大餐。 那時候過年雖然物資少,但過年很快樂,年味也特別濃。孩子們喜歡過年還因為過年能換一件或一身新衣服。那時衣服都是請裁縫師傅手工做的,扯布(買布)憑布票,扯好布交給裁縫師傅,裁縫師傅給每一個人量體裁衣做成衣服。早年家裡還用棉線織成家機布做成衣服染成深藍顏色穿在身上。小孩的衣服是大的穿了小的穿,並且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再三年,過年時大人想方設法要給每位孩子做件新衣。

大人除夕那天是很忙的,「一年忙到頭,三十除陽溝」(維修住房周圍的排水系統),要「打塘塵灰」(把閣木上和牆面上的灰塵清除),每戶人家要把屋前屋後房裡房外打掃得乾乾淨淨。

「一年忙到尾,三十的一缸水」。那時沒有自來水,過年一般要準備好三天左右的生活用水。過年時家庭主婦最忙,打豆腐、生豆芽、炒泡子、炒米子、熬苕糖、做糖果子、炸米花子炸麻葉子、做飯等,還要熬夜給家裡人每人做一雙新鞋。媽夜間還在納鞋底做鞋子,要過年了我們全家大人孩子每人都能穿上一雙新鞋。

大年三十家家戶戶要帖春聯,自己不會寫的請人寫。大門帖春聯,房門帖春聯,窗戶帖春聯廁所帖春聯,豬欄牛欄帖春聯,過年一派喜氣洋洋。「六畜興旺」、「豬長千斤」,「水草長生」,這些都要寫出來帖在豬欄牛欄門上。「慌慌張張跑進去,舒舒服服走出來,童叟勿欺」是一般廁所上的對聯。我們隊長不識字,還曾把豬欄對聯帖到自己的房門上引起笑話。

過年是要放鞭炮的,大旺坪大隊家家戶戶都會做土鞭。放鞭時大人會先解開幾個土鞭扔到地上再點燃鞭炮,以免鞭太好一個都不會掉在地上,孩子們搶不到鞭說什麼也沒有。那時過年最忌諱說什麼都沒有。

團年飯過後大人孩子喜歡串門。那年月每家孩子都多,孩子們手提「亮框兒」(用篾扎紙糊的燈籠,裡面有一個小瓶裝煤油,瓶上有燈芯)到處跑,比賽看誰的亮框兒最好。那時候沒有電,更沒有春晚,賽亮框是孩子們最高興的遊戲。

每家每戶晚上燒一大個樹蔸子。「過年燒一個大蔸子,一年餵個大豬子」,每年過年都有美好願望。那時都說三十的火,十五的燈。意思是大年三十晚上是要燒大蔸子烤大火的。火旺財旺人旺。一家人圍在火邊猜燈謎講故事,一直坐到三更過後進入新年才去睡覺

那時候拜年的禮物是麵條、粑粑還有少量雜糖、白糖或紅糖。雜糖是用草紙包的,那時根本沒有現在的方便袋。在六幾年七幾年一般沒有煙酒作拜年禮物的。那年月因是計劃經濟,按量供應不好買,如果有足夠的東西也沒有錢買。拜年時一般長輩沒有錢給孩子,更不要說紅包。拜年的時間也和現在一樣,是初一拜上人(自家長輩),初二拜丈人,初二女兒女婿回娘家拜年。那年月沒有現代的交通,路上拜年的行人絡繹不絕。到了1985年後自行車才在農村普及。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是拜年時間,但很少人在正月初八以後到親戚家去拜年,「拜年拜到初七八,一無煙來二無茶」,初八以後主人家已沒有好東西招待客人了。 1978年以後,物質越來越豐富,生活越來越好,團年飯餐桌上菜越來越多,歡聲笑語接連不斷,拜年禮物也出現變化,恭喜發財紅包也拿得來,龍船劃到每戶人家門前,主人高高興興給龍船藝人很多禮品。金竹一帶幾個大隊1984年有了電,開始出現黑白電視,很多人家聚在一起看春晚。很多年的晚節目受到大家喜歡,每年春晚後就有新歌曲唱遍大江南北祖國各地。人們很喜歡陳佩斯的小品,春晚小品要被人們談論大半年。、

到了正月十五,又是一頓大餐,有的接親戚朋友共度元宵,晚上燈火通明,還有龍燈和採蓮船。那時候家家戶戶都不富裕,但過年期間都很高興,年味和人情味十分濃厚,我們在歡樂氣氛中過一個年長大一歲。[1]

作者簡介

陳有棋,男,現年62歲,本科學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