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樓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小樓鎮位於廣州省增城市中北部,南距市政府所在地荔城街10公里。因駐地相傳宋末有位老人臨終時囑咐後事。說屋中有小漏,故取村名小漏,諧音小樓。後形成小樓圩。1958年成立小樓公社,1986年建鎮。全鎮總面積136平方公里,轄20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總人口4.8萬。2004年,完成工農業總產值95012萬元(現行價),比去年增長10.7%,其中工業產值71056萬元,農業產值23956萬元,分別比去年增長13.2%和3.9%,農村人均純收入3648元,比去年增加5.2%。[1]

基礎設施建設

小樓鎮一方面以農村「五通」工程為重點,着力推進路網、水網、電視網等「民心網絡」的建設和維護。成立了村道維護工作小組,落實村道綠化及維護工作。積極推進自然村道硬底化建設,投資400多萬元,完成沙崗至大塘洞、竹坑村至坑尾、竹坑村至嚇塘等5條自然村道,通車裡程達6.58公里。加強了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在上級的大力支持下,加大投入,完成水利設施維修、除險加固工程12宗,疏淤工程53宗,改善治澇面積5000多畝,改善灌溉面積4000多畝,為確保旱澇保收打下良好的基礎。計劃投入450萬元,重點推進臘圃陂灌田改造工程和西境村冬瓜生產基地農田標準化建設。另一方面,配合旅遊業發展的趨勢,加強了市政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管理。何仙姑家廟廣場、景區停車場建設初具規模;連接何仙姑家廟至上山路徑的仙源南路全面實現硬底化;大力整治墟內空置荒地,加強對主幹道(增派公路)兩旁及墟內違章建築的清理整治,拆除違章建築100多間共10000多平方米。基礎工程的推進,投資環境的改善,為營造適宜創業和安居的環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農業發展

2004年,小樓鎮各項農村工作穩步推進,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民普遍增收。一是固本強基,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大力推行目標管理責任制,通過實行領導包片,部門掛村,部門設聯絡員的工作模式,各部門的工作責任感和積極性明顯增強,計生、綜治、維穩等重要工作逐步實現日常化,農村各項工作管理漸趨高效有序。認真落實省委「十百千萬」幹部下基層工程,充分調動駐村幹部的積極性,利用多方資源優勢,大力推進農村工作。二是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都市型農業。以申報「仙境牌」商標為契機,合理規劃,積極推廣名優蔬菜品種的種植。大力實施冬瓜鎮品牌戰略。年初,萬畝冬瓜生產基地被列入廣州市十大蔬菜生產基地之一。在廣州市、增城市農業部門和市冬瓜行業協會的關心支持下,建起了冬瓜協會大樓和大棚育種試驗基地。大棚育種瓜苗成功以來,協會免費為會員及困難戶提供瓜苗,並在冬瓜種植技術、冬瓜保鮮等方面給予指導,農民種植冬瓜的熱情高漲。2004年,全鎮複種冬瓜15000畝,產值達5400萬元。確立了農業生產為旅遊觀光服務的發展思路,以萬畝冬瓜和遲菜心生產基地為平台,大力發展農業觀光旅遊。2004年12月25日,成功舉辦了增城菜心美食節,打響了增城菜心的品牌,全鎮冬季種植菜心2000多畝,帶動農民增收600多萬元,實現了以旅遊帶動農業生產,促進旅遊與農業的協調發展。三是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關於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實施意見》,大力發展勞務經濟。組織農村富餘勞動力近800人次參加多場勞動力轉移就業招聘會,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達420人,直接增加勞動力轉移就業收入500多萬元。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同比增長9.2%,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大亮點。鞏固農村稅費改革,切實抓好全鎮種植戶的種糧補貼工作,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2]

工業發展

加大了招商引資的力度,廣州高村空調製造有限公司、廣州市金馳焊接有限公司、廣州市卓明塑膠製品有限公司等多間企業相繼落戶小樓鎮。加強了對汽車空調、工業氣體、制罐為主體的民營企業的跟蹤服務,盛盈氣體有限公司、華陽空調廠、賽邦制罐等企業不斷增資擴產。到2004年底止,該鎮規模以上企業8家,產值30954萬元,比上年增長7.5%。

社會各項事業

創新管理模式,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上了新台階。2003年10月至2004年9月,小樓鎮落實計生「四術」任務525例,其中結紮140例(純二女戶結紮36例),人引62例,上環323例,計劃生育率90.69%,人口出生率為8.73‰。以人為本,優先發展教育。加大了教育資源的整合力度,「麻雀學校」的合併進程順利推進。圍繞2010年實現「一鎮一校」的目標,小樓小學在小樓一中和臘圃小學的基礎上加緊擴建,目前500畝的校區建設用地已落實。加大衛生事業經費的投入,加強醫德、醫風建設和村級衛生站的管理,大力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2004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人數占全鎮農業總人口的51%。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精心組隊參加市九運會,取得2金、6銀、14銅的好成績;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力度大,全鎮掀起群眾性體育健身運動熱潮。

小樓特色

小樓鎮西境村

西境村位於小樓鎮的中部,是著名的「冬瓜村」,總面積3.7平方公里,籍5個經濟合作社,總人口1500人,共313戶。該村在新農村建設工作中,積極爭取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由村委出資和村民捐資共135萬元,用於村內主幹道、街巷和籃球場的硬底化建設,進行了改廁、改水,對舊村排污渠、垃圾池進行了整治以及對占地30畝的休閒公園進行了前期建設,目前公園建設初期的拆遷、土地的平整及部分綠化工作已完成。通過全村幹部群眾的共同努力,西境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改善,群眾的環境衛生意識得到了提高。

小樓鎮美食--冬瓜宴

小樓盛產冬瓜,這裡的黑皮冬瓜個頭很大,肉質清甜爽口,而且可保存的時間很長。用冬瓜可以做成很多,本地人吃得多了,也吃出研究來了。比如說冬瓜干蒸魚頭,魚肉中有冬瓜的清香,十分鮮甜;冬瓜盅則是常見的做法,把冬瓜挖去裡面的瓜瓢,盛進各種濃湯,豐儉由人,便宜的可以放進豬骨頭湯,想吃高級的,就放些魚翅進去也未嘗不可;有一道冬瓜煮腐皮,比較清淡,特別適合現在的天氣。小樓鎮到處可吃到的佳肴。

旅遊業

2004年,何仙姑旅遊景區納入增城市重點旅遊項目建設範疇。小樓鎮以「仙姑故里,道教勝地」為特色,大做「仙」字文章,何仙姑旅遊景區建設明顯加快。

積極推進景區舊建築拆遷安置工作。完成拆遷面積約15000多平方米。

加大環境整治力度。鎮公安、規劃、建設、市政等部門密切配合,為景區營造了舒適、安全、衛生、整潔、休閒的旅遊大環境。

加大仙桃園、仙藤園的建設力度,尤其是通過實施「森林圍藤」,仙藤園面積由原來的900平方米擴展至6000多平方米,仙藤園的綠化植樹基本完成。

規範了何仙姑家廟的道教活動。經過努力,何仙姑家廟得到廣州市道教協會支持,成為增城市合法的道教活動場所。多位道長進駐家廟,按期舉行活動,深化了道教勝地的形象。

強化了宣傳促銷。成功舉辦了仙桃採摘暨義賣儀式、何仙姑寶塔落成慶典、2004增城菜心美食節等活動,有效擴大了景區的知名度。六是成立了何仙姑文化研究會。2004年景區接待遊客突破15萬人次,有力地帶動了小樓鎮第三產業的發展。

何仙姑旅遊景區

何仙姑旅遊景區位於廣州增城市小樓鎮,距增城市區15公里,景點有歷史悠久的何仙姑家廟,遺履仙井何仙姑紀念塔觀音山神仙洞廟頂仙桃盤龍古藤。何仙姑家廟是增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明朝,因戰亂屢經修建。最後一次重建是清咸豐八年(1858年)。家廟磚石台梁式結構,第一、三進13架出前廊為封火山牆;第二進四柱一間五架拜亭為硬山頂,其正脊和垂脊均有反翹裝飾。廟正面山石門鐫刻的隸書門額:「何仙姑家廟」,為咸豐八年戊午嘉平黃培芳所書。廟二進正堂供奉何仙姑立像。何仙姑像用樟木雕塑而成,高約七十厘米,為唐朝村姑裝束。家廟有兩大節慶,每逢三月初七日仙姑誕;農曆八月初八日仙姑得道成仙日,廟內的香火盛極一時。遺履仙井原名天花井,又名何仙姑井,傳說是何仙姑投井成仙的地方。井邊的石鞋模型就是當年何仙姑投井遺留的繡花鞋。古井深達數丈,並不為奇,奇的是家廟周圍方圓幾里的井水都略帶鹹味,惟獨這裡的井水清澈甘甜。用井水沏茶,特別香醇清潤,飲此水能強身健體。繞過何仙姑井往右邊走,就看到瓦背屋脊上這棵已有一百多年的桃樹,人稱「仙桃」。仙桃相傳是何仙姑師傅麻姑獻壽的仙桃,故又稱「麻姑仙桃」。它雖生長在缺土少壤的瓦背屋脊上,而且從不需要施肥淋水,卻依舊枝葉繁茂。每年入春,何仙姑家廟會出現「三多」現象,一是桃花多,元月桃花盛開時節,仙桃滿樹桃花,花開爛漫。二是人多,仙桃本是神奇之樹,加上桃花盛開,香氣襲人,更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遊客前來參觀。三是果多,仙桃長勢喜人,結果纍纍。據了解,2003年,對仙桃進行義賣,最高一顆仙桃競投價為5萬元,2004年、2005年、2006年最高一顆分別投出8萬元、10萬元、12萬元,2007年更有一顆賣出13.8萬元的天價。

距離何仙姑家廟大約300米的盤龍古藤已有千年歷史,由青藤繞着一棵古榕和幾棵雜樹繁衍而成,因此藤樹交錯,

分不清藤生樹生,神龍見尾不見首,藤根源在哪至今仍是個謎。古藤枝幹直徑最精粗處約150厘米,延伸跨度30多米。據悉,古藤的學名為「白花魚藤」,是我國稀有的植物。古藤六月開花如瑞雪,8月結果,花開季節,芬芳遍地,香氣襲人。從遠處看,古藤就象白色的巨龍,氣勢更為磅礴。詩云:仙境古藤漾春意,滄桑千載蘊玄機。柔剛相濟自強勁,傲骨化龍展雄奇(古藤春意)。何仙姑家廟背後的觀音山,松濤洶湧,樹木參天,登臨山上寶塔,聆聽和平鐘聲,親臨電視劇《素女的故事》拍攝現場,讓人樂不思返。2007年景區接待遊客8萬多人次,比上年增長18.39%。

奇特古墟

新發現的小樓鎮二龍古墟建於清末民初,墟街長約80米,南北走向,有商鋪46間、當樓1間,保留較為完整。墟街為騎樓式建築,樓前跨人行道而建,在馬路邊相互連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長廊,可以避風雨,防日曬。

二龍墟自形成至今一直是當地四鄉商品、農產品及山貨的集散地。對研究近代商業經濟的發展和當時農村墟市商業有一定的價值。現已推薦為廣州歷史文化保護區。

相關視頻

小樓鎮2020年元旦晚會全回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