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河口長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小河口長城
圖片來自臺灣中評網

小河口長城,俗稱野長城[1],被譽為最美野長城。位於中國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永安堡鄉西溝村一帶坐落於遼寧省與河北省交界處的燕山山脈上,為一段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的明長城。

規模及特色

小河口長城是遼寧境內的明長城主幹線,小河口長城位於遼寧與河北的兩省分界線,全長約8.9公里,共有31座敵樓、18座戰台、14座烽火台。

長城主要用青磚修建、白灰勾縫,城牆雖然年代久遠仍非常堅固。此外,小河口長城還建有敵台,敵台不但攻守兼備、可以貯備軍用物資。

女性長城

因該段長城的敵台拱形券門條石上多處刻有浮雕花紋圖案,如獅子繡球、木馬蘭花、祥雲彩帶等,因而被一些研究學者稱為「女性長城」。

小河口長城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因地處偏僻、地勢險要,至今未經現代人工修葺,其原生狀態保存較為完好。但在2016年9月前後,當地文物保護部門之前對其進行的修復被質疑,並引發了爭議。

歷史沿革

小河口長城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距今將近700年的歷史,用於抵禦外敵,後被棄用。

20個世紀末,小河口長城被再度發現,引起了史學界的關注。

荒謬保護

2016年9月前後,有網友宣稱當局進行修繕時使用水泥和砂漿(後經查實後材料為三合土)直接覆蓋了原長城,而引起了人們的不滿,被斥為「破壞文物」,中時電子報將之稱為「荒謬保護」,有部分網友將當局修復後的長城戲稱為「路面」。

遼寧省文化廳副廳長兼文物局局長丁輝則回應稱為了保護搶修,修繕工作按照兩年前的方案進行,合理合法,質量也沒有問題,不過「確實修得不好看。」,但之後修復項目的負責人陳術石發表文章反駁這一說法,並表示劉福生所爆料的修復後長城與修復前拍攝地點並不一致,有誤導之嫌,「顛倒黑白,指鹿為馬」,更表示該人「於十餘年前左右,曾經想開發長城旅遊,甚至還將長城的個別倒塌段落,找人重砌過(未有任何報批手續)。……他重砌的段落完全改變了牆體的原始形制,對文物本體傷害較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