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瓣薄鱗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小瓣薄鱗苔 |
中文學名::小瓣薄鱗苔 二名法::Leptolejeunea epiphylla (Mitt.) Steph. 界 ::植物界 門 ::苔蘚植物門 Bryophyta 綱 ::苔綱 Hepaticae 目 ::葉苔目 Jungermanniales 科 ::細鱗苔科 Lejeuneaceae 屬 ::薄鱗苔屬 Leptolejeunea 種 ::小瓣薄鱗苔 Leptolejeunea epiphylla (Mitt.) Steph. |
小瓣薄鱗苔(xiǎo bàn báo lín tái),學名 Leptolejeunea epiphylla (Mitt.) Steph.,異名:Lejeunea epiphylla ,苔蘚植物門 Bryophyta,苔綱 Hepaticae,葉苔目 ,細鱗苔科 Lejeuneaceae,薄鱗苔屬 Leptolejeunea植物,體小,長10毫米,干時黃綠色,側葉覆瓦狀排列,邊緣全緣,頂端常截形。葉邊緣細胞12—18×9—13微米,腹瓣常退化,三角形,頂端尖。腹葉遠生,產於河口。分布於我國台灣。 [1]
小瓣薄鱗苔形態特徵
植物體小,長10毫米,干時黃綠色,帶葉寬0.6—0.9毫米。莖粗40—50微米,不規則分枝。
側葉覆瓦狀排列,與莖呈25°—90°角伸展,橢圓形,長0.35—0.40毫米,寬0.2—0.25毫米,邊緣全緣,頂端常截形。
葉邊緣細胞12—18×9—13微米,中部細胞22—34×16—28微米,細胞壁薄,三角體小,中部球狀加厚不明顯,角質層平滑,油胞常3個24—40×20—30微米,1個位於基部,其餘兩個與基部油胞成一列排列。[2] 腹瓣常退化,三角形,頂端尖。腹葉遠生,寬為莖的3—5倍,深2裂,裂瓣與莖呈45°—60°伸展,3或4個細胞高,1個細胞寬。[3]
小瓣薄鱗苔地理分布
產於河口。分布於我國台灣。加里曼丹、尼巴群島、新喀里多尼亞、菲律賓、新加坡、斯里蘭卡、蘇門答臘、塔希提島、柬埔寨、老撾、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泰國以及非洲也有。[4]
薄鱗苔屬(Leptolejeunea)的系統發育和分類研究
來自 知網
作者:舒蕾
摘要:細鱗苔科(Lejeuneaceae)是苔類植物中最大的一個科,主要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薄鱗苔屬(Leptolejeunea)是細鱗苔科的一個典型的葉附生屬,目前約有48個種,是葉附生苔類植物的先鋒類群之一,對全球生態系統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日益減少的熱帶雨林以及全球氣候變化,給他們的生境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因此對這一類群的物種多樣性調查已經迫在眉睫.由於薄鱗苔屬個體微小,形態分類又需要依靠油胞的特徵,導致這一類群的分類極其困難,迄今為止未有人對該屬作全球範圍內分類修訂,屬下的分類,特別是種間分類存在大量的爭議,急需運用現代的分類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本文擬運用形態分類學和分子系統學相結合的方法對薄鱗苔屬作全球範圍內的分類修訂,建立新的分類系統,並通過生物地理學的方法探索究薄鱗苔屬進化歷史,以及隔離和擴散對薄鱗苔屬分布格局的影響.本文增加了薄鱗苔屬的代表類群,以細鱗苔亞科的19個屬71個樣本的葉綠體片段trnL-trnF,rbcL和核基因片段ITS構建的最大簡約樹,最大似然樹和貝葉斯樹證明現存的薄鱗苔屬是一個自然的單系群,進一步明確了薄鱗苔屬的定義.以唇鱗苔屬為外類群,對薄鱗苔屬183樣本的葉綠體片段trnL-trnF,trnG,核基因片段ITS進行最大簡約法,最大似然法以及貝葉斯法進行構樹,並對L.maculata複合體39個樣本構建物種樹,結合形態特徵和地理分布的證據獲得如下結論:1)在Schuster建立的亞屬Leptosticta(斑點薄鱗苔亞屬)和原亞屬Leptolejeunea的基礎上,以L.exocellata(單胞薄鱗苔)和L.nigra(黑胞薄鱗苔)為模式種建立兩個新亞屬Subasticta(單胞薄鱗苔亞屬)和Neoleptolejeunea(黑胞薄鱗苔亞屬);2)現有的L.elliptica複合體包含4個獨立的種:L.elliptica(尖葉薄鱗苔)只分布於美洲,L.subcuta(東亞薄鱗苔)和L.dapitan(南亞薄鱗苔)分布在亞洲,L.australis(澳洲薄鱗苔)為澳洲和新西蘭特有;3)L.maculata複合體在美洲之外包括了三個種類,L.subrotundifoli(圓葉薄鱗苔)分布在非洲和亞洲,L.schiffneri(多齒薄鱗苔),L.maculata(散生薄鱗苔),在亞洲,非洲,大洋洲島嶼以及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均有分布;4)確認了薄鱗苔屬現存的39個種,其中亞洲有27個種,是該屬的分布中心;5)發現和描述7個新種:來自巴布亞新幾內亞的L.serrata sp.nov.(齒邊薄鱗苔),斐濟的L.latinobulv sp.(闊瓣薄鱗苔),文萊的L.longifoliasp.nov.(長瓣薄鱗苔)和L.subdapitana sp.nov.(文萊薄鱗苔),以及中越邊境地區的L.scaalpellifolias sp.nov.(刀葉薄鱗苔),喜馬拉雅山脈L.nigra sp.nov.(黑胞薄鱗苔),熱帶亞洲的L.herzogii sp.nov.(赫氏薄鱗苔);6)處理新異名 14 個:將L.diversilobulata Bischl.作為 L.exocellata(Spruce)A.Evans(單胞薄鱗苔)的異名,L.lancifolia Mitt.ex Steph.作為 L.maculata(Mitt.)Schiffner(散生薄鱗苔)的異名,L.borneensisHerzog 作為 L.vitreaa(Nees)Schiffn.(長萼薄鱗苔)的異名,L.micronesica Inoue et H.A.Mill.和L.lepi ii Gottsche ex Steph.作為 L.schiffneri(Steph.)Steph.(多齒薄鱗苔)的異名,L.serrullata Herzog,L.miniLa Herzog和L.rhombifolia Steph.作為L.tripunc a(Mitt.)Steph.(刺葉薄鱗苔)的異名,L.dolabriformisPearson 作為L.epiphylla(Mitt.)Steph.(小瓣薄鱗苔)的異名,L.udarii M.Dey et D.K.Singh 作為 L.latifolia Herzog(寛葉薄鱗苔)的異名,L.foliicolaa Steph.和 L.ligulata Herzog 作為L.subacu a Steph.ex A.Evans(東亞薄鱗苔)的異名,L.jamaicensis R.M.Schust.作為 L.serratifolia Schiffn.(齒葉薄鱗苔)的異名,L.himalayensis Pande et R.N.Misra 作為 Lejeunea cocoes Mitt.(瓣葉細鱗苔);7)恢複種名4個:L.sikkimensis(錫金薄鱗苔),L.schiffneri(多齒薄鱗苔),L.dapitana(南亞薄鱗苔),L.subacuta(東亞薄鱗苔).利用BEAST V1.8.2對薄鱗苔屬71個樣本葉綠體片段trnL-trnF,trnG,rbcL,核基因片段ITS進行時間的估算,利用RASP對祖先地點重建,並運用BayesTraits V2進行祖先性狀重建,本研究發現薄鱗苔屬的祖先是專性葉附生,在面對環境壓力時,選擇以無性繁殖為主,其現今分布格局主要受到隔離和擴散雙重作用的影響,在分化初期經歷過滅絕事件.祖先地點顯示薄鱗苔屬是亞洲和美洲間斷分布,原亞屬起源於亞洲,之後擴散至非洲和大洋洲地區,再由非洲傳播至美洲.印度次大陸與歐亞大陸的碰撞和澳大利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碰撞為薄鱗苔屬提供更多的生境,同時伴隨着漸新世到中新世氣候變化,促進了東南亞,大洋洲島嶼地區種類的擴散和分化.本文系統研究了薄鱗苔屬的分類,解決了屬,亞屬以及種的分類問題,發現7個新種,豐富了薄鱗苔屬的多樣性,並通過對薄鱗苔屬的現狀和分化歷史的研究發現全球性的持續升溫可能會提高薄鱗苔屬滅絕速率,為苔蘚植物的物種多樣性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
關鍵詞:薄鱗苔屬;系統發育;複合體;rbcL;trnL-trnF;trnG;ITS;最大似然法;最大簡約法;貝葉斯法;物種樹;生物地理
學位級別:博士
參考來源
- ↑ 小瓣薄鱗苔, 植物智, 2020-01-18
- ↑ 薄鱗苔屬(Leptolejeunea)的系統發育和分類研究 - 百度學術 舒蕾 - 華東師範大學 - 2016 Steph.(刺葉薄鱗苔)的異名,L.dolabriformisPearson 作為L.epiphylla(Mitt.)Steph.(小瓣薄鱗苔)的異名,L.udarii M.Dey et D.K.Singh 作為 L.latifolia ...
- ↑ 薄鱗苔屬 - 多識植物百科 2020年4月7日 06. 小瓣薄鱗苔 Leptolejeunea epiphylla (Mitt.) Steph. 07. 闊葉薄鱗苔 Leptolejeunea latifolia Herzog 08. 散生薄鱗苔 Leptolejeunea maculata (M...
- ↑ 小瓣薄鱗苔 Leptolejeunea epiphylla 植物智 >> 苔蘚植物門 Bryophyta >> 細鱗苔科 Lejeuneaceae >> 薄鱗苔屬 Leptolejeunea小瓣薄鱗苔(xiǎo bàn báo lín tá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