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小紅藤 |
中文名稱:小紅藤 別名:四片瓦、大茜草、西南茜草 性味歸經:味苦,性寒。歸心、肝經 藥材分類:植物 |
小紅藤,中藥名。為茜草科茜草屬植物大葉茜草RubiaschumannianaPritzel的根狀莖。分布於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原產西印度。具有健胃之功效。用於小兒疳積。
簡介
三葉爬山虎落葉攀援藤本。莖密被紅褐色粗毛;卷鬚短而分枝,螺旋狀,頂端有圓形吸盤。葉與卷鬚對生;葉片掌狀,小葉3枚;中間小葉倒卵形至寬披針狀卵形,長6~12厘米,寬2~7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側生小葉斜卵形,略小,邊緣有尖鋸齒,兩面無毛或下面脈上有短柔毛;葉柄長3~12厘米。聚傘花序頂生或與葉對生;花兩性,5數,有時4數;萼淺盞狀;花瓣黃綠色,矩圓形;雄蕊5;雌蕊1。漿果球形,成熟時黑褐色。
形態特徵
草本,通常近直立,高1米左右,很少攀援狀;莖和分枝均有4直棱和直槽,有時在棱上亦可見直槽,近無毛,平滑或有微小倒刺。
葉4片輪生,厚紙質至革質,披針形、長圓狀卵形或卵形,有時闊卵形,長通常4-10厘米,寬2-4厘米,頂端漸尖或近短尖,基部闊楔形,近鈍圓,乃至淺心形,邊稍反卷而粗糙,通常僅上面脈上生鈎狀短硬毛,有時上面或兩面均被短硬毛,粗糙;基出脈3條,如為5條則靠近葉緣的一對纖細而不明顯,通常在上面凹陷,在下面凸起,網脈兩面均不明顯;葉柄近等長或2長2短,約0.5-1.5厘米,有時可達3厘米。
聚傘花序多具分枝,排成圓錐花序式,頂生和腋生,腋生的通常比葉稍短,頂生的較長,總花梗長可達3-4厘米,有直棱,通常無毛;小苞片披針形,長3-4毫米,有緣毛;花小,直徑約3.5-4毫米;花冠白色或綠黃色,干後常變褐色,裂片通常5,很少4或6(原記載),近卵形,漸尖或短尾尖,頂端收縮,常內彎。
分布區域
分布於四川、貴州、雲南。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600-3000米的林中。
植物種屬
茜草科茜草屬植物大葉茜草
藥材性狀
圓柱形,結節狀,長10-30cm,直徑1-3mm,表面紅褐色或紫紅色,有縱溝。斷面紅色,木部較寬,導管孔明顯,具髓。味微甜。
藥用價值
一、《新華本草綱要》
功能:健胃。
主治:用於小兒疳積。
用法用量:15-30g。
相關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莖(過山龍)有止血,活血,消腫功效。用於熱症出血,血崩,跌打腫痛。」
採收加工:春、秋季採挖,洗淨,曬乾或烘乾。[2]
二、《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為葡萄科植物三葉爬山虎的全草。全年可采。
性味:《貴州民間藥物》:"性溫,昧辛。"
功能主治:
①《貴州民間藥物》:"接骨。治跌打損傷,骨折,風濕。"
②《貴州草藥》:"接骨,化瘀,驅風除濕。"
複方:
①治跌打損傷:小紅藤、見血飛根各一兩。泡酒服。
②治骨折:㈠小紅藤,見血飛、赤葛根各等分。搗爛,加酒炒熱包患處。㈡小紅藤、三角風各等分。搗爛,加酒包患處。
③治風濕:小紅藤、三角風等分。煎水洗患處。(選方均出《貴州民間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