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纈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小纈草

小纈草(拉丁學名:Valeriana tangutica Bat.)為敗醬科、纈草屬植物。

細弱小草本,高10-15 (-20) 厘米,全株無毛;根狀莖斜升,頂端包有膜質纖維狀老葉鞘;根細帶狀,根狀莖及根均具有濃香味。

產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生于山溝或潮濕草地,海拔1200-3600米。模式標本采自甘肅西南部。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小纈草

學名; Valeriana tangutica Bat.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合瓣花亞綱

目; 茜草目

科; 敗醬科

屬; 纈草屬

種; 小纈草

分布區域; 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

目錄

1形態特徵

2生長分布

3繁殖方法

4栽培技術

5病蟲防治

6主要價值

7本種提示

形態特徵

細弱小草本,高10-15 (-20) 厘米,全株無毛;根狀莖斜升,頂端包有膜質纖維狀老葉鞘;根細帶狀,根狀莖及根均具有濃香味。

基生葉薄紙質,心狀寬卵形或長方狀卵形,長1-2-4厘米,寬約1厘米,全緣或大頭羽裂,頂裂片圓或橢圓形,長寬約1厘米,全緣,側裂片1-2對,小橢圓形或狹橢圓形,兩端均鈍圓,全緣;葉柄長達5厘米;莖上部葉羽狀3-7深裂,裂片線狀披針形,全緣。

半球形的聚傘花序頂生,直徑1-2厘米;小苞片披針形,邊緣膜質。

花白色或有時粉紅色,花冠筒狀漏斗形,長5-6毫米,花冠5裂,裂片倒卵形;雌雄蕊近等長,均伸出於花冠之外。子房橢圓形、光禿。花期6-7月,果期7-8月。[1]

生長分布

產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生于山溝或潮濕草地,海拔1200-3600米。模式標本采自甘肅西南部。

繁殖方法

以種子繁殖為主,無性繁殖為輔;種子繁殖有直播和簡易育苗2種,無性繁殖主要是進行單芽點切塊繁殖。纈草種子干粒重0.6克左右。在自然條件下,發芽率最高僅30%,採取集中育苗的方法可提高種子發芽率和出苗率。在纈草開花盛期進行除草,將行間土壤挖松整細,揀盡雜草、石塊,讓種子成熟後,自然均勻地散落在地上,15天後開始發芽。1個月左右,苗高10厘米時,再除草1次。這種育苗方法既省工,又充分利用種子,且技術簡便,易於推廣。直播種子發芽率低,管理困難;無性繁殖操作複雜。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宜選擇靠近水源、灌溉方便的低地,以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壤土為宜。於播種前進行整地,深耕25-30厘米,整細耙平,結合翻耕施腐熟廄肥37.5噸/公頃,撒布均勻,翻入土中。再按廂寬1.2米、溝寬0.3米開廂,將廂面整成瓦背形,四周開好排水溝。

小苗移栽:在種子發芽1個月左右,苗高10厘米時,再除草1次,11月前後移栽至大田,移栽株行距20厘米×30厘米。

澆水保濕:雨水充足的地方一般不需要澆水保濕。但偶爾播種後如遇晴天或土壤乾燥,應在廂面蓋1層草以保持出苗期土壤濕潤;出苗後要及時將草層撤除。出苗初期遇乾旱時,每隔5-6天灌水1次,以後每隔15天或1個月灌溉1次。

除草鬆土:除草要及時,見草就除,可防止因根系帶出種子或幼苗。幼苗高5-7厘米後可進行鬆土,並結合鬆土達到除草的目的。纈草根系密布在表層土壤,鬆土不宜過深。至6-7月後封壟,地上部相互鬱閉,根系密布行間,不再鬆土;當根露出土面時,應及時培土。

追肥施肥:一般全年要追肥2次,第1次追肥在苗高5-10厘米時進行,移栽田在返青後進行;第2次施肥在6月底進行。施尿素75千克/公頃,或複合肥150千克/公頃。施肥方法最好採用開溝條施,即在距植株10厘米左右處開淺溝,施後蓋土。

病蟲防治

病害防治

纈草以野生資源為主,人工栽培歷史較短,病害較少。病害主要有花葉病,該病發病較普遍,幼苗期更明顯,嚴重者植株矮縮不長。防治方法:一是選留無病株留種;二是注意防治田間蟲害,特別是蚜蟲,以減少病毒傳染。

蟲害防治

危害纈草的害蟲主要有螻蛄、蚜蟲等。螻蛄可用90%晶體敵百蟲50倍液與餌料配成毒餌誘殺。蚜蟲可用洗衣粉對成水溶液,或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噴霧防治。

主要價值

適於花壇,花境、岩石園栽培,又可供藥用或作香料。根部萃取的精油即纈草油,主要用於調配煙、酒、食品、化妝品、香水等。根部的煎劑可作為洗臉和入浴劑的柔和劑使用,具有鎮靜中樞神經的作用,可用來治療失眠症。

本種提示

產於賀蘭山的某些標本(何業祺2476、2862),具有較短的雌雄蕊和短而寬的子房,略似 V. daghestanica Rupr., 但因標本量少,且標本不夠成熟,暫記於此,待日後查改。[1]

參考文獻

  1. 自然標本館 物種信息卡, 醫學百科 ,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