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萌娃的金色夢(易曉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小萌娃的金色夢》是中國當代作家易曉燕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小萌娃的金色夢
拙文《面向未來的兒童本位小說:愛的教育和自我成長——評易曉燕長篇兒童小說<小萌娃的金色夢>》微刊《夷陵評論》發布,與易曉燕同是教育出身的本區一文友留言說:「這是一種最大偏見,中國當前最需要是懲戒教育,被寵壞孩子將來是社會毒瘤。一個作家,應該有社會責任的,正是中國這種毒雞湯,將會讓我們得到報應。愛的教育,必須在一種規則範圍內。」
這不只涉及拙文,而且上升到一個作家的責任感高度,我不能裝聾作啞。「感謝你能參與這個問題!但你才沒想明白或是偏見了。因當前問題而迷失望眼。懲戒的出發點不是愛而是恨嗎?高層的出發點和底層的懲戒手段是一回事嗎?道之器與道之用是一回事嗎?愛是目的,不僅是教育手段,懲戒與目的能相提並論、本末倒置嗎?到底是愛管規則,還是別的規則管愛,是孫中山與的秦始皇問題。現代教育難道是始皇意志去管未來人,而不是啟發引導未來人自己站起來?如果教育對未來人施予的不是愛,而是一味懲戒,未來只能更可怕!你所說的愛,是溺愛,不是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的大愛。」
作家的社會責任感體現在立意的正確和出發點的善良,作品經得起歷史檢驗,才能蓋棺定論。僅就文本來說,易曉燕的主張並非偏見,更不是最大的偏見。她表達的教育理念包括四個基本層次:兒童本位,面向未來,愛的教育,自我成長。排除這些,教育還剩什麼?總不能只剩「棍棒教育」、「嚴厲教育」、「苦難教育」、「應試教育」吧?我文中雖然沒說易曉燕並無主張全部放棄懲戒,但明寫了「兒童在成長過程中享有自己的人生選擇權同時必須承擔選擇的後果。犯錯必罰,也是愛心教育的一部分」,絲毫沒有主張溺愛,難道表達得不夠清楚?
好一句「中國當前最需要是懲戒教育」,擊中中國教育的要害了嗎?沒有!只是擊中了局部表淺現象。讓你自由懲戒,學校能解決教育的主要問題、根本問題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教會孩子懂得愛、會愛、有能力愛。教育的體制機制不改,師道尊嚴不立,教育自主權不是掌握在懂教育的專家學者手裡,而是掌握在急功近利的喜歡投其所好的人手裡,教育的長期性效益能顯現出來嗎?教育走不出「應試教育」的單軌制,不給每個受教育者成才的環境條件和上升空間,最終形成全民族「終身教育」「自我教育」的民族習慣;單憑某一種手段,都會「力盡關山未解圍」。難道不是嗎?
一些家長飛揚跋扈地溺愛孩子,一些地方因畏懼這股社會勢力而放棄必要的懲戒,是社會的價值觀出了問題。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當然也必要。但與評價易曉燕的長篇小說沒有關係,因為易曉燕在小說中,包括我在評論中,絲毫沒有主張放棄懲戒。不信可以再讀。而且恰恰相反,小說主人公楊豆豆因為小錯不斷幾乎一直在受懲戒,不過懲戒的度一直把握在愛心包容的範圍內,治病救人,沒有一棒子打死。
文學批評不要曲解本意,一個強調的四位一體的兒童教育和兒童文學理念,一個批評的是溺愛,不一個層面的問題,扯到一起站不住腳,「最大偏見」的結論是強加,這對作者不公平。
教育的本質是愛的施予,沒有師愛,就沒有師道尊嚴。前提是師道有愛,推之應「師道尊嚴」。這個鐵律能破得了嗎?一個教育家,一個教育職業工作者,一個涉及兒童教育的作家,如果忘記了這個鐵律,把溺愛歸結於愛的教育原則,那才是出了大問題。我相信作為教育工作者不會忘記,只是在批評時,把作為教育出發點的愛當作了溺愛。
人稍不注意,就犯邏輯錯誤,容易拘泥自我小經驗看錯錯靶子,這倒沒什麼。自己動動腦筋就好。聯想到社會思維方式,就值得引伸開說一說。
現代人要有現代人的視野心胸,一個民族必須不斷檢點反省,自我教育,自我成長。所以,有些思維邏輯要改,有些文化習俗要改。尤其不能曲解原意,隨便找一個立面,把人家擺上對立面,批評要有文字依據。
對此類社會現象,我學着易曉燕的腔調說:現代成才,要立足「人本位,面向世界未來,德政愛民,自我教育成長」。[1]
作者簡介
易曉燕,宜昌夷陵人,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