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雁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小雁塔位於唐長安城安仁坊(今陝西省西安市南郊)薦福寺內,又稱"薦福寺塔",建於唐景龍年間,與大雁塔同為唐長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標誌。小雁塔是中國早期方形密檐式磚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層,現存13層,高43.4米,塔形秀麗,是唐代佛教建築藝術遺產,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入漢族文化的標誌性建築。
小雁塔和薦福寺鐘樓內的古鐘合稱為"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鐘",是西安博物院的組成部分,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小雁塔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薦福寺的佛塔。薦福寺建於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死後百日,宗室皇族為他「獻福」而建造的。小雁塔建於唐景龍年間,原為十五級,是密檐式磚構建築,塔形秀逸出眾,是建築藝術遺產的精華。
1961年3月4日,小雁塔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小雁塔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小雁塔
外文名稱;Small Wild Goose Pagoda
榮譽;世界文化遺產
建議遊玩時長;2-3小時
所屬國家;中國
地理位置;陝西省西安市友誼西路72號
門票價格;免費
著名景點;雁塔晨鐘
文保級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造時代;唐景龍元年(707年)
開放時間;9:00-16:00(每周二閉館)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宜
所屬城市;陝西省西安市
景點級別;AAAA級
簡介
小雁塔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市南門外的薦福寺內。屬於保護比較好的著名唐代佛塔,是唐朝都城長安保留至今(西安)的兩處重要建築之一。小雁塔的塔形秀麗,被認為是唐代精美的佛教建築藝術遺產。小雁塔始建於公元707年(唐代景龍年間),是一座典型的密檐式磚塔。小雁塔與位於西安南郊大慈恩寺內的大雁塔是唐代長安城保留至今的兩處標誌性建築。小雁塔與大雁塔相距三公里。因規模小於大雁塔,故稱小雁塔。小雁塔是密檐式方形磚構建築,初建時為十五層,高約46米,塔基邊長11米,塔身每層疊澀出檐,南北面各闢一門;塔身從下往上逐層內收,形成秀麗舒暢的外輪廓線;塔的門框用青石砌成,門楣上用線刻法雕刻出供養天人圖和蔓草花紋的圖案,雕刻極其精美,反映了初唐時期的藝術風格。 塔的內部為空筒式結構,設有木構式的樓層,有木梯盤旋而上可達塔頂。明清兩代時因遭遇多次地震,塔身中裂,塔頂殘毀,僅存十三層。[1]
地理位置
小雁塔坐落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門外碑林區友誼西路東段南側的西安博物院內。西鄰小雁塔小學。
景點介紹
雁塔晨鐘
小雁塔及其古鐘即為「雁塔晨鐘」,是「關中八景」之一。公元1192年(金代明昌三年)鑄造的大鐵鐘,高3.55米,重約8000公斤。原是武功崇教禪院故物,後來流失沉落渭河河底。清代康熙年間,重新發現這口鐘,於是移入西安薦福寺內小雁塔旁的鐘樓內。清代,每天清晨薦福寺內會定時敲鐘,數十里內都可聽到。鐘聲清亮,塔影秀麗,在古城中別有一番韻味。 「雁塔鐘聲」非僅清康熙年間重修塔寺偶得鐵鐘之後,早在唐代小雁塔初建時,便有此聲此景了。傳說當年義淨釋經為早起禮佛、譯經,向寺中主持建議「每日清晨擊鐘」。清代詩人朱集義題詩寫道:「噌弘初破曉來霜,落月遲遲滿大荒。枕上一聲殘夢醒,千秋勝跡總蒼茫。」
旅遊指南
交通
西安市內,經過"小雁塔"站的公交線路有:18 203 204 218 21 224 29 32 407 40 410 46 508 521 700 707 713 720 游7 游8
美食
biangbiang面 關於「biangbiang面」的得名,有着這樣一個順口溜——「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頭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進走,左一紐,右一紐,左一長,右一長,中間來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勾搭掛麻糖,坐個車車逛咸陽」,非常好吃。
肉夾饃 起源於戰國,當時稱「寒肉」。 在西安,老樊家幾乎成了臘汁肉的代名詞。 樊記臘汁肉由樊鳳祥父子倆創於1925年,已有90多年歷史。於1989年參加商業部「金鼎獎」評選活動,被評為部優產品。臘汁肉是一種用着鍋占制的醬肉,但比一般醬肉酥爛,滋味鮮長。由於選料精細,調料全面,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陳年老湯,因此所制的臘汁肉與眾不同,有明顯的特色,人們稱讚它是:「肥肉吃了不膩口,瘦肉無法滿嘴油。不用牙咬肉自爛,食後余香久不散。」 吃時切臘汁肉少量,夾人剛出爐的白吉饃中,此時饃香肉酥,回味無窮。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和白吉饃一起食用還可以增加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牛羊肉泡饃 牛羊肉泡饃是西安市著名小吃。用優質牛羊肉加佐料入鍋煮爛,湯汁備用。把烙好的「虎背菊花心」——坨坨饃,掰成碎塊,加輔料煮製而成。其特點是:肉爛湯濃、香醇味美、粘綿韌滑。食後再飲一小碗高湯,更覺余香滿口,回味悠長,吃的時候配一疊特製的糖蒜,口感更好。牛羊肉泡饃,是獨具西安地方特色的著名小吃,西安老孫家飯莊從一八九八年開始經營,迄今已有百年歷史。
歷史革沿
名稱由來
小雁塔與大雁塔東西相向,是唐代京師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地標。小雁塔在唐、宋朝時期一直叫「薦福寺塔」,「小雁塔」之名和「大雁塔」有關。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朝廷資助在長安大慈恩寺西院建造用於安置玄奘由印度帶回經籍的佛塔,此塔名雁塔。唐中宗景龍元年(707年),由皇宮中的宮人集資、著名的道岸律師在薦福寺主持營造了一座較小的佛塔。後來,為了區別兩塔,慈恩寺塔名為「大雁塔」,而薦福寺塔外形似雁塔又小於大雁塔,故叫作「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
建築歷史
小雁塔建於唐中宗景龍年間(707年—710年),是為了存放唐代高僧義淨從天竺帶回來的佛教經卷、佛圖等而建。小雁塔所在塔院是薦福寺的一部分,不過塔院並不在當時的薦福寺內,而是與寺門相對。塔院位於安仁坊,與位於開化坊的薦福寺門隔街相望。唐末戰亂,薦福寺屢遭破壞,寺院毀廢,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2]
宋哲宗元祐年間(1086年—1094年)的文獻記載,當時的薦福寺已從最初的開化坊遷入了安仁坊的塔院內,與小雁塔成為整體。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一位自稱「山谷迂叟」的信士發願修繕小雁塔,將風化嚴重的塔檐、塔角修好,以白土粉飾,至今塔身可見白土粉刷的痕跡。
明、清兩朝對薦福寺和小雁塔進行過多次修繕。明代曾有五次大規模的整修,基本上保留先有的格局。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陝西西寧衛弘覺寺番僧勺思吉蒙欽錫度牒,到薦福寺住坐,見這裡殿堂荒廢,遂發願重修。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大修竣工後,向朝廷乞賜寺名。「敕賜薦福寺」匾額就是明英宗的御筆。明憲宗成化末年(1487年),西安地區發生地震,小雁塔的塔身震裂。後來重修時在塔的底部砌了一層包磚,但沒有修復塔身的裂縫(至1965年經過一次整修,才修復了地震震裂的裂縫)。小雁塔原有15層,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遇到華縣大地震時塔頂兩層被震毀,現存13層。
清朝時薦福寺又多次修繕,以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的整修規模最大。晚清時期還建造了藏經樓和南山門等。
辛亥革命以後,1926年~1949年5月薦福寺長期被軍隊占駐。小雁塔還曾成為軍事指揮部。到國民黨軍隊撤離西安後,小雁塔的地宮已填滿了垃圾。
旅遊信息
西安博物院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門外友誼西路。由文物展館區、小雁塔以及薦福寺為核心的歷史名勝區、園林遊覽區三部分組成。西安博物院總投資2.2億元(由國家投資2000萬元、西安市政府投資近2億元),占地面積245畝。2007年5月18日西安博物院正式對外開放。西安博物院在國內博物館(院)中獨樹一幟,以千年古塔園林式遺蹟休閒景區以及古都西安現代型歷史博物館而聞名西安博物院以著名唐代建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小雁塔為中心,整體按文物鑑賞、旅遊觀光、綜合服務三大功能區設計,形成集博物館、名勝古蹟、城市公園為一體的歷史文化休閒場所。開放時間:9:00-16:00(每周二閉館)門票:免費(散客每日限3000名,包括小雁塔、薦福寺古建築群、西安博物館)
建築構造
小雁塔是密檐式磚結構佛塔。塔為青磚砌築。塔平面為正方形。原為15級,約45米高,現存13級,1989年測定塔的總高度是43.395米,底邊長11.38米,高與底邊的比例是100比26。小雁塔的基座為磚方台。基座下有地宮,為豎穴。基座之上為塔身,塔身底層較高,二層以上逐層高度遞減,故塔的輪廓呈現出秀麗的卷剎。塔身寬度自下而上逐漸遞減,塔身輪廓呈現錐形形狀。小雁塔塔形玲瓏秀麗,造型優美,比例均勻。
小雁塔的塔身單壁塔內中空,塔壁不設柱額,塔身上為疊澀挑檐,塔身每層磚砌出檐,檐部迭澀磚,間以菱角牙子,塔身表面各層檐下砌斜角牙磚。塔底層南北兩面各開有一券門,青石門相。門框上布滿精美的唐代線刻,尤其門楣上的天人供養圖像,藝術價值很高。塔底層以上各層南北兩面正中均開有半圓形拱券門洞。小雁塔內設有木梯,可登臨塔頂。
塔底層北券門外緊靠塔體的磚砌門樓,系清代後期所增建。塔基座南側有清代石門坊,南額刻有「萬匯沾恩」,北額刻有「不二法門」。[3]
塔底層南門入口的石質弓形門上,刻有陰文蔓草花紋和天人供養的圖像,與大雁塔的門楣相同。但因年久及保護不善,已殘缺不全,模糊不清。
原來在小雁塔底層環繞塔身有磚木結構的大檐棚,被稱為「纏腰」。在金、元朝交戰的年代「纏腰」毀沒。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世界文化遺產——佛教勝跡西安小雁塔 ,中國社會科學網 2018-5-14
- ↑ 西安廟會不容錯過 小雁塔大廟會 ,新浪網 2015-08-02
- ↑ 世界文化遺產——佛教勝跡西安小雁塔 ,中國佛教協會 2015-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