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雅·鶴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小雅·鶴鳴

 

 

 

小雅·鶴鳴》是中國古代現實主義詩集《詩經》中的一首詩。歷代學者對其主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這首詩是諷諭周王朝最高統治者應該招用隱居山野的賢才。全詩二章,每章九句,大致上是寫詩人在廣袤的荒野聽到鶴鳴聲震動四野高入雲霄,看到游魚潛入深淵又躍上灘頭,又看到園林檀樹近旁的一座山峰,於是他想到山上的石頭可以取作磨礪玉器的工具。全詩意脈貫串,結構完整,通篇運用比喻,富於藝術感染力。

創作背景

關於此詩的背景,歷代學者有不同的說法。《毛詩序》說:「《鶴鳴》,誨(周)宣王也。」《鄭箋》補充說:「誨,教也,教宣王求賢人之未仕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舉例證明魯詩、齊詩、韓詩都與毛詩觀點一致。到了宋代朱熹《詩集傳》則說:「此詩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陳善納誨之辭也。」認為這是一篇意在勸人為善的作品。清代方玉潤認為此詩是「諷宣王求賢山林也」。今人程俊英在《詩經譯註》祖毛、鄭舊說而加以發展,說:「這是一首通篇用借喻的手法,抒發招致人才為國所用的主張的詩,亦可稱為『招隱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詩共二章,每章九句。前後兩章共用了四個比喻,語言也相似,只是押韻不同。歷代學者對詩的本義理解有很大差異。

朱熹在分析第一章時,將詩中四個比喻,概括為四種思想:即誠、理、愛、憎。並認為從這四者引申出去,可以作為「天下之理」——即普遍真理。他的說法看起來很辯證,都是用發展的變化的觀點分析問題,而且兼顧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然而他卻是用程朱理學來說詩,這一點從他對第二章的解釋中看得更加清楚。 《詩集傳》釋第二章結句引程子(程頤)曰:「玉之溫潤,天下之至美也。石之粗厲,天下之至惡也。然兩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後玉之為器,得以成焉。猶君子之與小人處也,橫逆侵加,然後修省畏避,動心忍性,增益預防,而義理生焉,道理成焉。」程子說詩與朱子說詩,如出一轍,皆為引申之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字面而言,就是另一座山上的石頭,可以用來磨製玉器,今人也常常引以為喻。然而是否為詩的本義呢,並不能完全確定。

今人程俊英在《詩經譯註》中說:「詩中以鶴比隱居的賢人。」「詩人以魚在淵在渚,比賢人隱居或出仕。」「園,花園。隱喻國家。」「樹檀,檀樹,比賢人。」「蘀,枯落的枝葉,比小人。」「它山之石,指別國的賢人。」「毛傳:『榖,惡木也。』喻小人。」她從「招隱詩」這一主題出發,將詩中所有比喻都一一與人事掛鈎,雖不無牽強附會,倒也自成一說。

其實,就詩論詩,不妨認為這是一首即景抒情小詩。在廣袤的荒野里,詩人聽到鶴鳴之聲,震動四野,高入雲霄;然後看到游魚一會兒潛入深淵,一會兒又躍上灘頭。再向前看,只見一座園林,長着高大的檀樹,檀樹之下,堆着一層枯枝敗葉。園林近旁,又有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詩人因而想到這山上的石頭,可以取作磨礪玉器的工具。詩中從聽覺寫到視覺,寫到心中所感所思,一條意脈貫串全篇,結構十分完整,從而形成一幅遠古詩人漫遊荒野的圖畫。這幅圖畫中有色有聲,有情有景,因而也充滿了詩意,誘發讀者產生思古之幽情。

此詩也可以看作是一首啟迪胸懷的哲理詩。九皋之沼澤,不可謂不大。沼澤中有澤有皋,有深有淺,有鳥有魚,有高大喬木也有低矮樹木,兼容並蓄,其所有一切,不可謂不豐富。然而,任何事物,只要有範圍,便有局限,就需要更大世界中之物的援助。詩篇如此的描述,其無言的思想皎然可鑑,那就是人永遠需要超曠的心胸,着眼於更大的世界。 [1]

參考文獻

  1. 經典|《詩經》小雅·鶴鳴,搜狐網 2019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