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少年游·算來好景只如斯

《少年游·算來好景只如斯》


作品名稱: 《少年游·算來好景只如斯》

創作年代:清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納蘭性德

別稱:納蘭成德,納蘭容若

《少年游·算來好景只如斯》是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納蘭性德的詩詞。[1]

康熙十三年,詞人與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盧氏成婚,兩人情感甚篤,婚後三年盧氏難產不幸亡故,詞人因思念其妻故寫下了這首詞。[2]

目錄

詩詞正文

譯文

只求你知道,只要懂得,因為有你,才是好景,才能稱意,哪怕十年音塵絕,回想起來也只有彼時是美好的,否則就算一樣月鈎精巧、柳絮輕盈,也只是憔悴人看憔悴景,一發淒清。[3]

鑑賞

這首詞寫的是愛情失敗後的痛苦。

上闋以議論和敘述為主,描寫熱戀時的甜蜜幸福。起首兩句寫只要「有情」,便無處不是「好景」。「算來好景只如斯,惟許有情知。」世上最美好的景致,莫過於有情人相知相守。在相愛的人眼中,縱然是平常的風光月色和平常的言談笑語,都會使人感到稱心如意,美妙無比,這就是所謂的「稱意即相宜」。論及「相宜」,陸游曾吟《梨花》,「開向春殘不恨遲,綠楊率地最相宜」。無論是在人生的春秋還是晴雨,遇到她,孤單消弭,一切未知便立刻有了答案——那不是參考,而是確定,是唯一。她隨風而過,不似斯佳麗那般瘋狂固執的愛卻如一杯陳年女兒紅,令人沉溺於往事中久久不願醒轉。

而下闋筆鋒陡然一轉,從熱戀的甜蜜轉為離別的苦楚。好景不長,這是千百年流傳的古訓。由墨菲定理可知,越害怕的事情便越會發生。越渴望,越難求;越珍惜,便越易失去。相知相伴,最是難求。「十年青鳥音塵斷」,此處「十年」雖非實指,但也足以說明詞人與所愛之人已經分離多年,且送信的青鳥不見,杳無音訊。那些陳年往事日日溫習,愈思量愈清晰,愈清晰愈徒增煩惱。本是「花有清香月有陰」之時,本應與愛人盡享「春宵一刻值千金」,那千古同月落下的清輝在人間劃出一道銅牆鐵壁,一邊「琴瑟在御,莫不靜好」,另一邊只剩「一鈎殘照,半簾飛絮」。所謂「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不過沒有到傷情的地方。那一份執著的念想,和盧氏一起生活的時候,盧氏的一顰一笑,納蘭的一言一語,打碎了,攪勻了,和一團泥。看着彎月餘暉灑照在沾滿柳絮的帘子上,詞人回首往事,相思之情溢涌而出。「一鈎殘照,半簾飛絮」,接下來的這兩句進一步烘托相思之情難耐,相伴的那些日子雖無大喜,回憶起來卻總是沁着丁香一般若有若無的甘甜。即使人再合適、再稱意、再相宜,若不屬於自己,到最後也只有「不勝思」的「往事」。最後一句「總是惱人時」方點醒題旨,表達對亡妻的思念之情。

上下兩闕一喜一悲,對比鮮明,簡淡清新,自然道來,直中間曲,質而能婉。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4]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5]

納蘭性德生於順治十一年臘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納蘭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這一時期的納蘭性德發奮苦讀,拜徐乾學為師。在名師指導下,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他還把自己熟讀經史的見聞感悟整理成文,編成四卷《淥水亭雜識》,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等知識,表現出相當廣博的學識和愛好。

視頻

康震生動形象的描述納蘭性德的詩詞意境

納蘭性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