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少林寺景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嵩山少林風景區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境內。中嶽嵩山由太室山(海撥1,494米)和少室山(海撥1,512米)等組成,雄峙中原,群峰聳立,層巒疊嶂。地處古都汴、洛之間,自古為文人薈萃之地,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學土、高僧名道、拳豪義俠留下了大量名勝古蹟,如始建於北魏的少林寺,規模宏大的中嶽廟,我國四大書院之一的嵩陽書院和院內的兩株「將軍柏」,以及我國現存最古的嵩岳寺塔,太室,少室、啟母三漢闕和古天文觀測台等。2007年8月17日,嵩山少林風景區入選首批國家5A級景區。[1]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少林寺位於河南省登封市西北13公里的中嶽嵩山西麓,北緯N34°30′27.71″ 東經E112°56′10.39″,背依五乳峰,周圍山巒環抱、峰峰相連、錯落有致,形成了少林寺的天然屏障。嵩山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各擁三十六峰,峰峰有名,少林寺就是在竹林茂密的少室山五乳峰下。

氣候狀況

登封地處淮河流域,屬於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4.3℃,降雨量640毫米,山上平均8.5℃,山上年降雨量864毫米。大部分集中在七、八、九三個月。七月份最熱,月平均氣溫27.3℃。一月份最冷,月平均氣溫為-0.2℃。

發展歷史

嵩山少林寺創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在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跋陀收有兩位高徒,其一為慧光,律學巨匠;另一為僧稠,被譽為「蔥嶺以東,禪學之最。」

永平元年(公元506年),印度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先後來到少林寺,開闢譯場,少林寺西台舍利塔後建翻經堂,由慧光助譯,共同翻譯印度世親菩薩《十地經論》,歷經三年完成。《十地經論》翻出後,慧光在少林寺弘揚師說,內容包括《四分律》。慧光弟子主要有法上、道憑、靈衍、道雲、道暉、靈隱等。《四分》一宗之確立,實始于慧光。《四分》在少林寺內傳承有序。少林早期律學,以《四分》為先,先導之以戒行、律學,然後學之以經論。少林弟子沿此雙軌並進,成果纍纍。至初唐,根基已固,律宗開山,水到渠成。

隋文帝崇佛,於開皇年間(581—600年)詔賜少林寺土地一百頃。隋朝初年,由於皇帝的賞賜,少林寺從此成為擁有眾多農田和龐大寺產的大寺院。 隋朝末年(618年),朝廷失政,群雄蜂起,天下大亂,擁有龐大寺產的少林寺,成為山賊攻擊的目標,「僧徒拒之,塔院被焚」。為了保護寺產,少林寺僧人組織起武裝力量與山賊官兵作戰,少林功夫作為少林寺的武裝力量初步形成。

唐武德二年(619年),隋將軍王世充在洛陽稱帝,號「鄭國」。其侄王仁則占據少林寺屬地柏縠塢,建轅州城。 武德四年(621年),少林寺曇宗等十三位僧人,擒拿王仁則,奪取轅州城,歸順了秦王李世民。三天後,李世民派特使來少林寺宣慰,參戰僧人皆受到封賞,曇宗還被封為大將軍僧,並賜給少林寺柏縠塢田地四十頃。少林寺自此以武勇聞名於世。少林僧眾習武蔚然成風,代代相傳。

在唐代,少林寺為當時禪學重鎮。唐弘道元年(683年),達摩禪派重要領袖法如禪師駐錫少林寺,六年後圓寂於少林寺。當時著名禪師如慧安、元珪、靈運、同光等,皆駐錫於少林寺。一代名僧玄奘法師(600—664年)曾先後兩次上表,請求入少林寺修禪譯經,卻未獲准。 唐長安四年(公元704年),義淨自印度取經回國,至少林寺結戒壇,盡源於少林寺悠久的律學傳統。

新羅國僧慧昭(774—850年)於元和五年(810年)入少林寺修禪多年,公元830年回國建玉泉寺,圓寂後諡號「真鑒國師」。隨着達摩開創的禪宗教派興盛並成為中國佛教最大宗派後,特別是進入宋朝(十世紀)以後,少林寺開始成為禪宗教派的朝聖地。為了紀念達摩,在少林寺後山達摩曾經坐禪傳法的地方,修建初祖庵,並建立高大的「面壁之塔」。

蒙古族建立後的元朝,少林寺名僧輩出,是少林的第二個輝煌時期。少林寺作為禪宗祖庭,曹洞宗法脈回歸祖庭,人才濟濟,高僧輩出,由此開啟了少林寺一個最輝煌的時代,為該時期中國禪宗教派之軸心。元代中期,以邵元為代表的一批日本僧人到少林寺求法,成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話。雪庭福裕禪師住持少林寺期間,還創立了寺院宗法門頭制度,使少林寺僧人皆視少林寺為家,成為明朝(1368—1644年)少林功夫武術水平崛起和體系及門派形成的重要基礎。

明王朝是在漢人反抗蒙古人的戰爭中建立的。所以,在冷兵器時代的明朝,民間習武風氣盛行。這是少林功夫武術水平精進和體系、門派形成的大環境。明朝近三百年間,是少林功夫武術水平大發展時期。少林寺僧人至少有六次受朝廷徵調,參與官方的戰爭活動,屢建功勳,多次受到朝廷的嘉獎,並在少林寺樹碑立坊修殿。少林功夫也在實戰中經受了檢驗,少林功夫威名遠揚,也因此確立了少林功夫在全國武術界的權威地位。

少林功夫對少林寺僧人參戰地區(河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雲南等)和遊方地區(河南伏牛山、四川峨眉山、雲南雞足山等)的武術起源和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少林功夫的武術技藝,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得到了同行及全社會的普遍認可。同時,少林功夫的理論得到了空前發展,著述之繁,現已無法統計。其中流傳至今的有四部重要武術著作:明釋洪轉《夢綠堂槍法》、明程宗猷《少林棍法闡宗》、清吳殳《手臂錄》和清張孔昭《拳經拳法》。

據明萬曆九年(1581年)王士性《嵩遊記》,此時少林寺僧人達到「八百餘僧」規模。按少林寺宗法門頭制度,除了少林寺常住院執事僧以外,其他僧人都是分散在各個宗法門頭內。佛教組織的基本原則是遊方制度,核心內容開放,也就是僧人進出的自由權。但在少林寺宗法門頭組織結構內部,僧人們師承關係又是相對單一和穩定的,他們要嚴格遵守宗法傳承制度。除非特殊原因,僧人們不會頻繁流動。少林寺宗法門頭制度具有開放和穩定的雙重性,對於少林功夫的發展和傳承,尤其是少林功夫體系和門派的形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滿清入關建立政權以後,受戰亂影響,此時的少林寺僧人規模逐漸縮小。清朝廷對少林寺非常重視。雍正十三年(1735年),皇帝親覽寺院規劃圖,審定方案,重建了山門,並重修了千佛殿。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親臨少林寺,夜宿方丈室,並親筆題詩立碑。少林寺僧人白天照常經課坐禪,夜間堅持在少林寺最隱蔽的後殿——千佛殿,習武不輟,以至大殿地面因長期練功發力形成陷坑,至今遺蹟仍存。從清朝白衣殿壁畫和文獻記載,少林功夫在清朝以來,仍維持着很高的水平。

民國期間(1911—1949年),少林寺遭受了一場人為的重大火災。一九二八年,軍閥混戰,殃及少林寺,大雄寶殿、藏經閣樓等重要建築及典藏,皆被燒毀,損失慘重。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特別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政府頒布新的宗教政策以來,隨着國家的開放政策和全球多元文化時代的到來,少林寺繼承和發揚自己獨特的優良傳統。廣泛開展中外文化交流活動。為了在全世界範圍宣傳少林文化,針對人們對少林功夫的熱愛,契機契理,少林寺成立了少林武僧團,公開為各國人民巡迴表演,足跡遍及世界各地,風靡五大洲。贏得了世界各地人民的喜愛,得到了廣泛的讚賞。

今日,少林弟子已遍布全球。少林文化已被世界越來越多的民族認同,成為連接世界人民友誼的紐帶。在世界各地熱愛中國文化的人們心目中,少林文化不僅成了中華武術的代表,以及中華佛教禪宗文化的獨特意象,更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象徵之一。

主要景點

少林寺

少林寺是少林武術的發源地,少林武術也是舉世公認的中國武術正宗流派。少林寺常住院是少林寺的核心,是主持和尚和執事僧進行佛事活動的地方,總面積三萬多平方米,為七進建築。少林寺的碑刻也極為出名,山門甬道兩側有多品碑刻,人稱少林寺碑林,這些都是唐宋以來的著名原始碑刻。碑林東側是慈雲堂舊址,現為少林寺碑廊,它不僅記載着寺院的興衰狀況,而且在歷史、雕刻、藝術方面,也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少林寺碑林和碑廊共計有碑刻108通。

塔林

位於少林寺院西約三百米處,占地面積有14000多平方米,裡面有唐,宋,金,元,明,清的塔共248座,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塔群。因塔散布如林,故稱塔林。塔林是少林寺歷代住持和有成就、有貢獻的僧人的墓群。塔林現存自隋以來各代墓塔共232座,其中隋舍利塔1座,唐塔1座,宋塔2座,金塔7座,元塔43座,明塔139座,清塔10座,當代塔2座,年代不清塔27座,另有殘塔和塔基35處。塔林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新塔,它是少林寺第二十九代主持漱洗和尚的個人塔,我們也叫塔「壽塔」。它是漱洗和尚的弟子為了慶祝他80歲大壽而建造的,這座塔的雕刻比較獨特,完全是現代化風格。

這些塔的造型多姿多彩,按層級分,有單層和多層,最多層級為七級,即世稱「七級浮屠」,最高達15米;按平面形狀分,有正方形、長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和圓形等;按型制分,有密檐式、堵波式和喇嘛式等。大多數是用磚石砌成,亦有用整石鑿制而成。塔體上往往刻有精美的圖案和浮雕。塔銘內容更加豐富,每座塔正面都有塔額,標識塔主名號;有的塔後還有塔銘,幾位有較大影響的高僧塔邊,還專門樹立碑石,詳細記載塔主的生平事跡,嗣法傳承,以及立塔人,立塔年代等內容。因此,少林寺塔林,不僅是研究我國古代磚石建築,書法,雕刻的藝術寶庫,也是研究佛教史,少林寺史非常珍貴的資料。

中嶽廟

道教著名宮觀。在河南省登封縣嵩山東麓。始建於秦;西漢元封元年(前110)漢武帝游嵩山時下令祠官增其舊制;東漢安帝元初五年(118)增建「太室闕」;南北朝期間曾兩遷廟址於嵩山玉案嶺、黃蓋峰。約在北魏時改為今名,後廟址復有變遷,唐玄宗時復歸原址,並有擴建;宋乾德二年(964)增建行廊一百餘間,祥符六年(1013)增修崇聖殿及牌樓等八百餘間,時雕樑畫棟,金碧輝煌,為極盛時期;明代崇禎十七年(1644)毀於大火。現存廟宇為清代重修後的規模。2001年06月25日,中嶽廟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嵩陽書院

位於河南省鄭州登封市嵩山南麓,太室山腳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陽故而得名。這裡山巒環拱,溪水長流,松柏參天,清雅靜謐,乾隆皇帝遊歷嵩山時,曾留下「書院嵩陽景最清,石幢猶記故宮銘」的詩句。在我國歷史上,嵩陽書院以理學著稱於世,以文化贍富,文物奇特名揚古今。 嵩陽書院是我國古代高等學府,它與河南商丘的應天書院、湖南的嶽麓書院、江西的白鹿洞書院,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書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