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少突膠質細胞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臨床表現

好發於35-40歲。常見首發症狀為局灶性癲癇,局部神經功能障礙則取決於病變部位。晚期常出現顱內高壓,還可以出現精神症狀。

病理病因

起源於少突膠質細胞,占膠質瘤的5%-10%,占顱內腫瘤的1.3%-4.4%,男女比列2.13:1,多見於成人。腫瘤常位於大腦皮質或皮質下,其生長緩慢,半數以上位於額葉,其次為頂葉與顳葉,無包膜,但與正常腦組織界限清楚,以膨脹性生長為主,生長緩慢。鈣化發生率高,為50%-80%。出血、囊性變少見。

影像學診斷

CT

①為略高密度混雜的腫塊,邊緣清楚;囊變區呈低密度。

②瘤內有鈣化,呈條狀、斑點狀或大而不規則,其中彎曲條帶狀鈣化具有特徵性。

③瘤周水腫輕,占位效應輕。

④增強掃描示腫瘤輕至中度強化,亦可不強化;不典型病例可表現為皮質低密度,類似腦梗死灶。

MRI

①大多數腫瘤輪廓可見,水腫輕微。

②腫瘤內部T1加權、T2加權可見不規則低信號影(為鈣化所致)。

③大多數腫瘤呈斑片狀,不均勻輕微強化。

④惡性者水腫和強化明顯,與Ⅲ、Ⅳ級星形細胞瘤不易區分。

鑑別診斷

低分級星形細胞瘤:位置常稍深在,腫瘤密度偏低,鈣化量較少呈點狀或斑片狀,部分患者瘤周水腫較重。

腦膜瘤:基底鄰貼腦膜或顱骨板,與顱骨呈鈍角,局部顱骨可有增生性改變,瘤內鈣化多呈沙粒狀;增強掃描示腫瘤強化明顯。

血管畸形:CT可顯示為高密度,但鈣化相對少見且範圍較小,常無占位效應。

節細胞膠質瘤:少見,好發於兒童及青年人,80%發生在30歲以下,發病部位較少突膠質瘤深在。

治療方法

1、手術治療:在低級別膠質瘤的處理方法中,外科治療是必要的,主要目標是進行性組織學診斷、減少腫瘤體積以降低顱內壓、改善神經功能損害症狀,阻止惡性變和控制癲癇發作。

2、術後立即放療、只對未完全切除腫瘤的低級別膠質瘤進行放療、復發或腫瘤繼續進展時放療,都被認為是有效的治療選擇。

預後

低級別膠質瘤與高級別膠質瘤相比有較好的預後,平均有5-10年的生存期,10年生存者占5%-50%,其中50%-75%的患者最後死於此病。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