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少齒懸鈎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山礬葉九節

少齒懸鈎子(學名:Rubus paucidentatus)是薔薇科懸鈎子屬的植物,為中國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國大陸的廣東等地,生長於海拔1,200米的地區,一般生長在山地、山谷密林下及水溝邊,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中文學名:少齒懸鈎子

拉丁學名:Rubus paucidentatus Yu et Lu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桃金娘目

:薔薇科

分布區域:廣東省, 廣西自治區 海 拔800m

目錄

形態特徵

生長環境

分布範圍

栽培技術

物種區別 [1]

形態特徵

藤狀亞灌木;枝細,圓柱形,深褐色,無毛,具極稀疏鈎狀皮刺或近無刺。小葉3枚,花枝上有時為單葉,狹披針形,頂生小葉長7-14厘米,比側生者長約3倍,側生小葉長(1.5)2-6厘米,寬1-2.5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圓形,兩面無毛,邊緣常有稀疏不明顯細小淺鋸齒,齒間間隔約7-11毫米;葉柄長1.5-2.5厘米,頂生小葉柄長約1厘米,均無毛,疏生小皮刺;托葉短小,線形,無毛。花單生或2-3朵頂生;花梗長1 1.5厘米,無毛;苞片細小,線形,無毛;花直徑1.5-2厘米;花萼外面無毛;萼片卵狀披針形或三角披針形,頂端漸尖或急尖,內萼片邊緣具黃灰色絨毛,花後直立;花瓣寬倒卵形,白色,內面稍有柔毛,短於萼片,基部具短爪;雄蕊花絲較寬,長於花柱;雌蕊很多,子房頂端具柔毛。花期5-6月。

生長環境

主要生長於海拔達1200米山地、山谷密林下或水溝邊。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於廣東(乳源、陽山)。

栽培技術

懸鈎子種植季節

不分南北,氣溫在0℃以上時都可以栽植,但以春秋兩季為好。春季在3月中旬至4月下旬,秋季在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為栽植最佳時間。春季栽植的當年有少量掛果,秋季栽植的翌年夏季多數能掛果,第3年進入盛果期,可連續結果30年以上。

盆栽懸鈎子要選用口徑30厘米以上的大盆,每盆一株,並在每年的春季或秋季換盆,栽植3年以上的懸鈎子要換上口徑40至50厘米的大缸,才能保證產量。植株根部要填入足夠的基肥,以腐熟的土雜肥為好。

懸鈎子種植方式

懸鈎子栽植方式有單株栽植和帶狀栽植。單株栽植適用於宅旁零星空地栽植,以及分櫱力較弱的黑山莓,單株栽植行株距均為2米;帶狀栽植適用於大面積栽植,帶狀栽植的行距為1.5米,株距為0.8米,每畝定植穴555個。北方埋土防寒地區的行距為2.5米,株距為0.3米,每畝定植穴330個。無論是單株栽植還是帶狀栽植,為了早日形成繁茂的株叢,儘早達到豐產株叢密度,以每穴栽2-3株為宜。

懸鈎子科學栽培

栽前要將苗木的根系在水中浸泡12-24小時,使根系吸足水分以利提高成活率。栽植的要求是深栽淺埋,深栽就是苗木的根系要距地面10-15厘米,淺埋就是在苗木周圍30厘米以內,覆土時不要超過苗木原有的土印。深栽是因為每年新生的根狀莖隨着樹齡增長而逐年上移,而下邊的根系會逐年老化,為保證樹體的正常生長,要深栽。淺埋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縮短緩苗期,提高成活率。

懸鈎子春季栽植後,由於植株的營養中心在地下根部,而不是地上,一般需要1-2個月的時間才能抽出基生枝,這是懸鈎子與其他種類果樹不同的特殊性,所以調查懸鈎子的成活率宜在栽後2個月進行。秋栽後,懸鈎子的根系在土壤結凍前已恢復生長,而地上部分芽體進入休眠狀態不萌發,這樣不僅提高了成活率,而且為第二年的快速生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所以懸鈎子秋植的成活率要比春植高。

物種區別

此種和小柱懸鈎子R. columellaris Tutcher相似,區別在於後者葉片橢圓形或長卵披針形,頂生小葉比側生者長不到1倍,邊緣有不規則的較密(齒間間隔1-3毫米)鋸齒;花常3-7朵成傘房狀花序,稀單花腋生;子房無毛。

參考資料

  1. 少齒懸鈎子,.中國植物物種信息數據庫[引用日期2013-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