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塵埃里的花(度金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塵埃里的花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塵埃里的花》中國當代作家度金凱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塵埃里的花

江南的天氣潮濕悶熱,陽光並不明朗。站在文德橋俯視秦淮河,沒有「漿聲燈影連十里,歌女花船戲濁波"的畫面,聽不到"畫船蕭鼓,晝夜不絕"的樂曲,只能回味發生在這裡的歷史掌故、才子佳人的風流韻事,這些被歷代文人騷客吟頌傳唱至今的故事,隨着金陵秦淮河一直流淌不息。"錦銹十里春風來,千門萬戶臨河開",秦淮河源自長江,千百年來,哺育着古城南京,是金陵城的繁華地帶。只剩下兩岸的金粉樓台,鱗次櫛比富有特色的古建築,還有無人擺渡的成排畫舫。

沿着河岸一堵石壁漫無邊際往前行走,有古代詩人的畫像與明代的絕色佳人一起雕刻在石壁上,浮雕的左上角刻着秦淮八艷的名字,寇白門、卞玉京、顧眉生、董小宛、柳如是、馬湘蘭、李香君、陳圓圓,個個栩栩如生,雖隔着千年的風霜,仍能感覺出嬌美明艷和妖嬈的姿容。她們個個能畫善唱、長舞擅詩,或性情溫婉,或俠肝義膽,或至情至性,卻不幸淪入娼門。她們的結局是或淪為妾,或獨善其身,卻無人幸福終老。禁不住哀嘆自古紅顏多薄命,譬如董小宛。

董小宛出生於蘇州的蘇繡世家,自幼俊秀靈慧,父母希望她成為才女,教她琴棋書畫、烹調女紅。十三歲時父親離世,自此家道中落。15歲時畫的《彩蝶圖》,是一幅難得一見的佳作,上有小宛題詞和二方圖章印記,現收藏在無錫市博物館,連同近人評價很高的題詩。「病眼看花愁思深,幽窗獨坐撫瑤琴。黃鸝亦似知人意,柳外時時弄好音。」董小宛詞《一柄象牙彩蝶》:獨坐楓林下,雲峰映落輝。松徑丹霞染,幽壑白雲歸。時人號稱小宛為「針神曲聖」。

由於家裡外欠巨債,加上母親藥費,使得董小宛不得不更名來到南京秦淮河畔的畫舫中賣藝。

距金陵秦淮不遠處的科考場地江南貢院,是冒辟疆這樣風流才子眷顧的地方。冒辟疆生於世代仕宦之家,幼年隨祖父在任地讀書,十四歲就刊刻詩集《香儷園偶存》,在當時轟動一時,被比作初唐王勃。生活在花柳繁華之地,錦衣玉食,奴僕成群,又出手闊綽,揮金如土,急公好義。他同情弱者,雖一介布衣,竟不惜千金,代行官府職責,屢屢救濟災民。在他第三次赴金陵鄉試時,大會東林遺孤,出巨資租賃桃葉渡廳堂樓閣九所,招待同仁、食客數百餘人,多日方散。

冒辟疆容貌俊美,風度瀟灑,人稱」美少年」,是時下以財俊兼備、風流倜儻名揚天下的復社「四公子」之一。董小宛此時對冒辟疆傾慕已久。

但冒辟疆仕途不順,憑他的才學早該中舉,可在應試作文中,他拋棄八股規矩,議論朝政,針砭時弊,違背當局要求,六次鄉試未中,只上了兩次副榜。

明朝末年,28歲的冒辟疆再去金陵科考,雖未考取功名,卻並不影響他呼朋喚友去品月賞花,吟風弄月。

與董小宛初次會面是在薄醉未醒時,對「面暈淺春,纈眼流視,香姿玉色,神韻天然」的董小宛一見鍾情,卻因醉酒相顧無言。

再次見面,是三年之後。三年裡,董小宛四處遊山玩水,後來輾轉到蘇州半塘,董小宛醉心于山水之間,常受客人之邀,游太湖、登黃山、泛舟西湖。

冒辟疆幾次訪問不遇,卻遇見了絕世佳人陳圓圓,他眼裡的陳圓圓:「如雲出岫,如珠在盤,令人慾仙欲死。」「其人淡而韻,聲如鶯燕,如孤鸞之在煙霧」。當即與陳圓圓約定了婚約。

三年後,冒辟疆趕考再次來到金陵。本來志在必得,卻偏偏天不遂人願,又剛聽說陳圓圓被劫掠的消息,抑鬱難平。泛舟消遣時,不經意間路過了董小宛閨房,即停船造訪。此時的董小宛已遭匪劫持,受了驚嚇,又加上喪母,奄奄一息,只等香消玉殞。

這次冒辟疆意欲堅決,三番五次登門造訪,對一直在病榻之中的董小宛自稱是三年前,半醉半醒中,曲欄花下見面的人。

董小宛記起了冒辟疆,兩人就在床前攀談起來,不覺夜深。而冒辟疆幾次欲走,都被小宛挽留。

董小宛面對冒辟疆適時到來,感恩不盡,以為是上天的眷顧,她說:多日來,食寐難安,已是將死之人。今遇公子,頓覺神清氣爽,是公子給了她生命,今無以為報,願以身相許,且終身不離,萬望冒君莫推莫辭。想不到的是董小宛身處風塵,竟不懂風月場上的男人,就這樣輕易墜入情網。

如果董小宛懂得風月場上這個道理,或許後來對冒辟疆就不會愛得那麼卑微。

也許董小宛道理都懂,但遇到了心儀之人,怎能不義無反顧地投入?這是董小宛的偉大,也是她的悲劇。是天下女人的偉大,也天下女人的悲劇。不管是對冒公子一往情深,還是對三年前那次艷遇念念不忘。但女人一旦執着,要為這一輩子捨生忘死做出抉擇之際,男人也避恐不及。她的坦率嚇壞了冒辟疆,冒辟疆言稱,第一次見面是喝醉了,這次又是小宛你病得沒有了意識,未曾了解就輕易以身相許,總歸不妥,並以求父定奪為由,匆忙告辭。

冒辟疆的船還沒靠岸,可愛的小宛已盛裝艷服,站在樓上痴痴望着河面。看着心愛的人要離去,心急的小宛奔上船,堅持要送冒公子一程,誰知這一送,就是二十七天,每一天冒辟疆都對董小宛暗示語是返回。

到了鎮江,董小宛說:嫁君之心,如江水東流,誓死不回。冒辟疆只好道出了實情:忙於科考,盡孝道,要回去幫忙打理事務。

冒辟疆何嘗不知?董小宛在蘇州欠了巨債,又是金陵登名造冊的妓女,這些事都還要從長計議。如此明白的拒絕,並沒有讓董小宛退縮。冒辟疆只好許願說,等夏天去金陵趕考,就來找你。

遭遇殘酷的拒絕和哄騙,董小宛掩面大哭,辭別而去。

冒辟疆如釋重負,大鬆了一口氣。

自始至終,冒辟疆都只把董小宛當成人生中無數場艷遇中的一場。自小在風月場所的董小宛自然懂,但她就像飛蛾撲向烈火,明知會灰飛煙滅,卻無法自拔。

關於這一點,十九世紀西方作家毛姆也有所定論,女人可以原諒男人對她的傷害,但永遠不能原諒她對他做出的犧牲。也就是說被男人甩掉的女人,往往是對男人太好了,為男人犧牲的太多。男人一旦習慣了女人的犧牲,才會那麼不在乎。可女人心裡最放不下的還是那個曾經傷害過她,像風一樣來了又走了的男人。董小宛不管這些,她要把自己從風塵中拔出來,只有從良這一條路可走。而冒辟疆是最佳也是遇到的最後一個人選。

董小宛的悲劇人生也許就這樣開始,她貌美如花,才思過人,孤傲高雅,有太多的王公顯貴夢寐思之,他們對小宛出手闊綽,對小宛近乎獻媚,而沒有人像冒辟疆一樣對待小宛是若即若離,才讓小宛心心念念,以命相許。

相反,與董小宛不同的是吳蕊仙,貌美能詩,是一位性情中女子。吳蕊仙的丈夫反清遇難,從蘇州渡江投靠冒辟疆。而此時冒辟疆己納妾吳扣扣,吳蕊仙強壓情感,作詩道:「綺羅自謝花前影,笠缽聊為雲中人」,意欲遁入空門。冒辟疆十分眷戀她決絕的作為,珍惜之餘,在城南楊花橋旁蓋小廟一座,取名「別離廟」,蕊仙自號「輝中」,從此青燈孤影,不久離世。

但董小宛並沒有那樣果敢,回到蘇州的董小宛擔心冒辟疆忘了自己,忍不住派人到他家中,再次陳述自己非他不嫁的決心。接待信使的是冒辟疆的夫人蘇氏,是出了名的賢惠女子,只給了十兩銀子打發回去,並沒有給任何承諾。董小宛這一行為,讓冒辟疆倍感壓力,心生不悅。

夏季去金陵趕考的時候,他並沒有要見董小宛的意思,連信都沒捎一個給她。又是董小宛,自己買船從蘇州去金陵找冒辟疆。卻不料在路上遇到了強盜,藏身蘆葦叢里,結果船又壞了,三天三夜沒吃東西,差點死在了半路。好不容易到了金陵,又怕影響冒辟疆考試,兩天之後考試結束才去找他。

董小宛千里迢迢,冒死前來,不僅讓冒辟疆有些感動,也感動了冒辟疆身邊的人。中秋之夜,金陵眾學子大擺宴席為董小宛壓驚,大家極力慫恿冒辟疆接納董小宛,都以為他鐵定了是董小宛的丈夫,冒辟疆找不到拒絕董小宛的理由。此時債主們紛紛上門討債,還有一大筆小宛的贖身費。他以沒有如期高中為由,再一次拒絕董小宛,溜回家裡。

當時名流錢謙益、柳如是等人知道了這件事,出面替董小宛還了債,贖了身,還置辦了舟馬行資,直接將董小宛送到了冒辟疆家裡。

曾經驚艷天下的董小宛,無數風流俊才神往的人間女神,如皓月當空,而圍繞着小宛的男人們如拱衛的群星。在男人們看來,小宛如此的美貌,如此的才智,嫁給任何一個男人,都會感慨像是五彩的鳳凰墮落成了烏鴉難以匹配。

董小宛清高孤傲,就這樣卑微地委身於一個高富帥!

當董小宛歷盡千辛萬苦逃到南方找到他,冒辟疆又對董小宛說,與其大難臨頭再拋棄你,不如現在早做打算。我有個朋友多情多義,我將你託付給他,這樣你也可以自謀出路,不用以我為念。如果這輩子你我能再相見,就白頭偕老。」

逃跑途中,冒一手扶老母,一手曳夫人,"更無能手援姬",還出言威脅"汝速僦步,則尾余後,遲不及矣!"而小宛還能說:當大難時,首急老母,次急荊人、兒子、幼弟為是,彼即顛連不及,死深菁中無憾也。是說「你說得對。你上有老母,下有妻兒,都是比我重要百倍的人,都要靠你活命。我要跟着你,既幫不上忙,還會成為你的累贅。我現在就跟你的朋友走,或許能夠在這亂世里保住性命。我必定等待和你團圓,如果不能,我就跳海自殺。」

冒辟疆的母親和夫人對小宛的舉動深為感念,堅持讓她留了下來。董小宛為此心存感激,只好日夜操勞,以求存在的價值。好在冒辟疆還是懂她的。她的花容,她的深情,她的詩詞繪畫,她的一切,只有冒辟疆才懂。為妾辛苦,但是有愛的每一天都是滿滿的幸福。和冒辟疆的琴瑟和鳴精神相通,也讓她不舍,稱之為只有天上才會有的神仙眷侶。

嫁入冒家,董小宛洗淨鉛華。一如紗窗一夜蕭蕭雨,殘紅落盡。那些錦瑟繁弦,鳳簫清響,都成了過眼雲煙,從此後,小宛足不出戶,一心灑掃紡織,繡花烹調,勤儉治家。

那時妾的職責是,寒冬臘月,三九酷暑,別人都坐着吃飯,她站在一旁侍奉冒辟疆的母親和原配夫人。勸她坐下來一起吃,小宛也只吃幾口,又畢恭畢敬站立一旁。烹茗剝果,必親手侍奉,謙卑之狀勝過奴婢。

家人日常開銷應酬之費,與原配日用穿金戴銀,皆出小宛的親自管理。

閒暇時,小宛與冒辟疆常坐在畫苑書房中,潑墨揮毫,賞花品茗,評論山水,鑑別金石。小宛初進冒家,仿鍾繇帖,學曹娥碑,每天寫幾千字,不錯一字,也不漏半字。

《梅影庵憶語》中講到小宛還曾代替冒辟疆給親戚朋友書寫小楷扇面。在蘇州,小宛曾學過一段時間繪畫,能夠畫小叢寒樹,筆墨楚楚動人。在冒家她保持着對繪畫的特殊愛好,時時展玩新得到手的長卷小軸或家中舊藏。後來逃難途中,小宛寧肯丟棄妝飾,也要把書畫藏品捆載起來,隨身帶走。

而董小宛最令人折服的,是把瑣碎的日常生活過得浪漫美麗,饒有情致。她天性淡泊,不嗜肥美甘甜的食物。用一小壺茶煮米飯,再佐以一兩碟水菜香豉,就是她的一餐。冒辟疆喜歡吃甜食、海味和臘制熏制的食品。小宛深知辟疆的口味,她為冒辟疆製作的美食鮮潔可口,花樣繁多。如釀飴為露,酒後用白瓷杯盛出幾十種花露,不要說用口品嘗,單那五色浮動,奇香四溢,就足以消渴解酲。在喝茶方面,小宛和冒辟疆有共同的嗜好。他們常常是一人一壺,在花前月下默默相對,細細品嘗茶的色香性情。

小宛經常研究食譜,看到哪裡有奇異的風味,就去訪求它的製作方法,慧心巧手做出來。現在南方人常吃的虎皮肉,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名字叫」董肉」,這個菜名雖然有些唐突美人,但和」東坡肉」倒是相映成趣。小宛還善於製作糖點,她在秦淮時曾用芝麻、炒麵、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作為原料製成酥糖,切成長五分、寬三分、厚一分的方塊,這種酥糖外黃內酥,甜而不膩,人們稱為」董糖」,現在的揚州名點灌香董糖、卷酥董糖和如皋水明樓牌董糖,包裝的封面上都有小宛的精美絕艷的圖畫,成為名揚海內的土特產。

在《影梅庵憶語》中對董小宛廚藝的描述,那種精緻、那種巧妙,仿佛能感覺到旖旎的江南風光,體味到江南文化的詩意對日常生活的滲融。現在還有人把董小宛和伊尹、易牙、太和公、膳祖、梵正、劉娘子、宋五嫂、蕭美人、王小余列為我國古代十大名廚,恐不為過。

那年月不曾有香水,卻不乏與香水相同的妙物,名叫薰香。冒辟疆說自己一生的清福都在和小宛共同生活的九年中享盡,這清福當然也包括靜坐香閣,細品妙香。冒辟疆最欣賞「橫隔沉」,這是一種內質堅緻而紋理呈橫向的沉香。小宛自製的一種「女兒香」,這種香直到現在東莞人還愛不釋手,嘆為觀止。小宛還存有不少」蓬萊香」,從內府獲得的西洋香方子製作過百枚香丸。寒夜小室,玉幃四垂,點燃兩三枝紅燭,在幾隻宣德爐內燃沉香,靜參鼻觀,就好像進入了蕊珠眾香深處。

至於花前月下,對於才子佳人來說,當然是少不了的。月色如水,最為小宛所傾心。夏夜納涼,小宛喜歡背誦唐人詠月及流螢、紈扇詩。為領略月色之美,她常隨着月亮的升沉移動几榻。半夜回到室內,她仍要推開窗戶,讓月光徘徊於枕簟之間。月亮西去,她又捲起簾櫳,倚窗而望,戀戀不捨,還常常反覆迴環地念誦李賀的詩句」月漉漉,波煙玉」。小宛就是這樣在自然平實的日常生活中領略精微雅致的文化趣味,在卑微的生命中企慕超脫和清澄的詩意人生。

顛沛流離、朝不保夕的生活,讓冒辟疆得了嚴重的痢疾。亂世里缺醫少藥,就算是冒辟疆也沒有延醫買藥的錢,只能等死。幸好有董小宛衣不解帶地照顧,冒辟疆才能死裡逃生。

在以後的兩年裡,冒辟疆又大病兩次,每次都得益於董小宛的照顧才得以存活。冒辟疆自己也感慨:「如果沒有董小宛,我的命肯定沒有那麼硬。」

冒辟疆是活了,董小宛自己卻在顛沛流離中積勞成疾,英年早逝,享年28歲,只和冒辟疆一起生活9年。

董小宛死後,冒辟疆方痴念她的好,醒悟道,他這一生的福,在這9年中已經全部享完了。這一生用什麼來報答小宛呢!

她絕對不是人間的女子。

小宛如今忽然死了。我簡直搞不清是她死了,還是我死了。

董小宛死後,冒辟疆回憶兩人之間的點點滴滴,寫成了和沈復《浮生六記》齊名的《影梅庵憶語》。也只能追憶答謝小宛,此書是用血淚和墨水寫成的。可惜的是,此時的董小宛,已經死了,身心俱滅。

《詩經》曰:「士之耽兮,猶可脫也。女之耽兮,不可脫也。」就是說,男人愛上女人還可以擺脫,但女人戀上男人,就不容易擺脫了。董小宛15歲見到冒辟疆,20歲嫁之為妾,28歲就消香玉損,活活累死。可以想見董小宛從良以後的日子也不幸福。嫁了一個不珍愛自己的男人,這樣的結局也在意料之中。

真正的愛情,自然有些卑微。就像張愛玲說的:「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從塵埃里開出花來。」而塵埃里開出的花,說枯萎就枯萎了。

秦淮八艷的故事早已成為笑談,只有那排雕像日夜堅守在秦淮河畔,述說着昔日的金陵繁華地,笑看人世間演繹的愛恨糾纏,是非恩怨。[1]

作者簡介

度金凱,筆名禾婉,千度。一些文字散見於報刊及網絡

參考資料